嗯,這個題目很好。

當然是現在去「北上廣」打拚比當年的「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容易的多了。

首先從交通來說,現在去北上廣都有相對便利的交通條件,去這些中心城市都有高鐵、飛機、汽車可以選擇,很多地方都可以做到朝發夕至。而且路上的食宿也便利許多,都有現代化的條件可以利用。

別說在古代,就在幾十年前都做不到這樣,何況在「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的時代。有著山嶺、河湖、海洋阻隔,除了地理不方便,還有猛獸出沒,隨時傷人。去個小地方都要費勁巴拉走上十天幾十天的時間,這種狀況在古代文人筆記、小說裡面比比皆是。

這些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搶劫的、開黑店的,底層江湖的險惡遠遠超乎想像。在《江湖叢談》中關於民國各種底層社會騙局,讓人大開眼界。在一部《水滸傳》中,也對底層社會還原的栩栩如生,武松從滄州回清河探親,擱現在不過半天車程,一路上走了數日,才到陽谷,然後路遇猛獸。後來發配滄州,路上在十字坡遇到孫二娘的黑店。好在他是英雄,沒死成。

而題目中所列,下南洋要面臨萬里波濤還有東南亞地區的截然不同的風土人情,而歷史上很多人下南洋是被殖民者弄過去做豬仔也就是華工的,兇險異常。走西口和闖關東,則要跋山涉水,路上都是亂的不得了的地方。

這些困苦,在幾部同名的電視劇中都有刻畫,也有大量專門的文字描述。真正能做出一番事業的,是少之又少。許多下南洋的後人,也就是東南亞的華人,直到現代,還在當地遭受著無盡的羞辱。


謝謝邀請。應該是「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比去北上廣深更難一些,因為前者有生命安全的問題,後者是生活得好不好的問題,這是兩個不同重量級的考量。

「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都是長達數百年的人口遷徙,移民或說是去打工謀生的人,首先面臨的是惡劣的氣候,其次不同文化的直接對撞,第三是尋找生存空間的艱難。

「闖關東」「走西口」都是往北走,先民們去的時候,東北和內蒙古比如今都寒冷許多,路途遙遠,能到達預計目的地的人都不多。《闖關東》電視劇里的寒冷,都算程度輕的,而且那都已經是晚清和民國時期,明末應該更冷更荒涼。即使到了東北,又能怎麼樣呢?努爾哈赤這樣的建州大統領,起兵時,能湊齊的盔甲不過13副,還要算上父祖遺留下來的。可見,闖關東能活下來就不錯了,想過吃飽飯的生活都是萬分之一的機會。「下南洋」的廣東福建人比較多,但要適應東南亞的熱帶氣候也得有個過程。

文化碰撞在地方志里有許多記錄,比如《黑龍江述略》里寫到:「每值冰合之後,奉吉兩省,通衢行人如織,土著頗深惡之,隨事輒相欺凌。」「下南洋」里許多人被賣為了奴隸。

相比之下,去北上廣深打工,交通還是方便的,也沒有生命之憂。當今最大的問題是,不再是溫飽,而是如何過上更好的生活。在大城市裡住上舒適的房子,享受到大城市良好的公共服務。總之,生活的壓力也是很大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