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宏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一小學 語文特級教師 副校長


爲什麼要讓孩子閱讀經典名著?


因爲在閱讀的過程中,實際上是讓孩子的思維從一個表面的、平面的,逐漸走向深入的、立體的過程。


我之所以推薦《西遊記》這本書,是希望我們的孩子能通過這個入口,走進古典文學的殿堂,由此讓他們看到我們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能夠受到薰陶。


從此也給他今後對於古典文學的學習,對於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打開一扇大門,讓他能夠走得更深,走得更遠。”  



這幾年,隨着中高考改革的持續推進,我們明顯感覺到:曾經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恐怕要變成“得語文者得天下”,而語文學習的核心就是“閱讀”。


那麼,讓孩子讀什麼?怎麼讀?就成爲困擾我們很多家長的問題。


中關村一小語文特級教師張海宏老師對此給出了答案:閱讀經典。


因爲閱讀“經典書籍”(如: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中國現當代文學名著、外國經典名著等等)並不是爲了應對之後的中考、高考,而是讓孩子通過讀一本有深度、有廣度的經典書籍,從而使他的心智經歷由“貧弱”到“豐盈”的過程。


畢竟,“經典”是時間的篩選。


那麼,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閱讀名著?

正確高效的閱讀方法又是什麼?


張海宏老師就以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爲例,爲您娓娓道來……



↑↑↑

欲知造化會元功 須看西遊釋厄傳 

若有啓發,歡迎轉發




1

關於本書


吳承恩在《西遊記》開篇寫到: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意思就是:想知道人生的真諦,那就必須看西遊記!

 

 “三藏不忘本,四聖試禪心。”(第二十三回 276頁)


有人說,當你有一天,真正讀懂了《西遊記》,你也就懂得了世間所有苦難的真諦,也就懂得了整個人生的真諦。


《西遊記》是中國神魔小說的經典之作,達到了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巔峯,因爲《西遊記》恰恰就是用簡單的故事,講出了最深刻的人生道理,這也是《西遊記》成爲百年來我國孩童啓蒙閱讀的原因。




“唐僧取經”本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


在中國古典小說中,《西遊記》的成書過程跟《紅樓夢》那樣由作家個人寫成的情況不同,跟《水滸傳》、《三國演義》卻有類似之處,那就是其故事都是經過長時間的流傳和許多人的記述或創作,最後有一位作家做了總結性的再創作而後寫定的。(有爭議)


以《西遊記》爲例,書中唐僧取經本來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


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年間,僧人陳玄奘爲了弄清佛經教義,決心到天竺(印度)取經。


他經歷了許多艱難困苦,前後花了十七年時間,來往走了幾萬里路,終於取得六百多部梵文(印度古文字)佛經回到長安。



回國以後,他奉旨主持佛經的翻譯工作,並口述西行見聞,由他的門徒辯機寫成了《大唐西域記》,後來他的門徒又寫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而後,唐僧取經的傳奇故事流落到民間,逐漸離開了史實,有了越來越多的神異內容。


比如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金院本中有《唐三藏》等等,直至《西遊記》話本小說的產生。


在長期的故事流傳過程中,人民羣衆不斷地改造和豐富原有故事的情節內容,同時也把他們對於封建統治階級的不滿,與個人理想注入了取經故事,使這部神話小說在生動有趣的藝術描寫中,閃爍出可貴的思想光彩。(整理自《前言》第三頁)




關於《西遊記》你真的讀懂了嗎


有人分析《西遊記》說:


吳承恩通過西天取經的神話故事,引領我們在人生路上不斷地去克服內心、戰勝心魔,最終取得真經、成就人生。


在《西遊記》中,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和尚、白龍馬這師徒五人,其實是一個人。


孫悟空是人的唐僧是人的豬八戒是人的情慾沙和尚是人的本性白龍馬是人的意志力


對唐僧師徒而言,歷經磨難,去除了一路上的妖魔鬼怪,終於到達靈山,也就成“佛”了。


對一個人而言,克服了自身的種種習氣,“魔障”消滅,即見“靈山”。



一本《西遊記》,同一個人,在十幾歲時讀和三十幾歲讀,他的體會是完全不同的,再過二十年再讀,體會又會不同……


這,就是經典。




2

關於作者



“少年不懂吳承恩,讀懂已是中年人。”

 

小時候看《西遊記》,覺得它是一部喜劇,孫悟空師徒四人一路打怪到西天。


但長大後再看《西遊記》,方能讀懂孫悟空命運的坎坷和處境的無奈。


這個出身貧寒的吳承恩,寫的是《西遊記》,講的卻是自己的人生。



石頭縫裏出靈猴:江南才子的孤窮身世


孫猴子與其說是從石頭縫裏蹦出來的,不如說是從吳承恩那孤窮的困境中蹦出來的。


“山上有一仙石,石產一卵,見風化一石猴……乃天地精華所生。”(《西遊記》第一回第三頁)


雖是天地精華所生,但細究起來,終是無父無母,無所依靠。


吳承恩,《淮安府志》中載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羣書,爲詩文下筆立成。”


但他卻科考不利,官場失意,又生活困頓,長期靠賣文補貼家用。


在這一點上,吳承恩和孫悟空命運相連,身後無靠山,想要出頭,唯有仰仗自身的拼搏。


孫悟空出世



筋斗雲逃不過五指山:孤膽英雄歷經“八十一難”


少年時期的吳承恩勤奮好學,且極具天賦,能一目十行,過目成誦,精於繪畫,擅長書法,因此受到人們的賞識。


在外人看來,這樣的吳承恩只要是考科舉,肯定如同彎腰撿火柴一般輕鬆。


但實則不然,他科舉不利,人到中年,出任浙江長興縣丞,卻終因受人誣告,拂袖而歸。


他的科舉之路宛如孫悟空學人禮、學人話、學本領的求學之路一般艱難險阻,盡顯孤膽英雄直面“八十一難”的抗爭人生。


孫悟空求學



金箍棒掃蕩妖魔鬼怪:“斬邪刀”撥開腐朽黑暗


吳承恩在科舉場上很不得意,對社會現實有所不滿,他一方面揭露批判當時黑暗醜惡社會的現象,另一方面仍抱着“佞人遠,古道還”的政治願望。(《前言》第八頁)然而這只是他自己的臆想……


明代中葉以後,宦官弄權,特務肆虐,政治腐敗。


吳承恩無法通過做官來實現爲國爲民的大義,於是他選擇了第二個出路,就是寫作。


他通過《西遊記》這部偉大的小說,讓一個猴子在他的精神世界裏大鬧天宮。他在孫悟空這個神話人物身上,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並且藉助這個神話英雄手裏那支威力無比的金箍棒,來代替自己胸中的“斬邪刀”,對封建社會裏那些腐朽黑暗的種種妖魔鬼怪進行了掃蕩了。(《前言》第10頁)


吳承恩將畢生心血,悉心著作成一部《西遊記》。


而這本流傳已久的經典神話名著,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3

孩子閱讀經典著作的方法是什麼


視頻中張海宏老師提到,我們現在很多孩子都在看一些縮減版的西遊記,那麼這些簡化版對孩子初次瞭解這些故事時,是有一些作用的。


但想要孩子的文學素養與思想得到真正的提高,那我們必須讓孩子走進原著。



找尋知識源頭 做好積澱


閱讀就像喫飯一樣,我們親自去嘗試原汁原味的東西,永遠比別人嚼過的東西味道要好得多。


經典著作在藝術的長河中佔據着重要地位,是傳統文化的瑰寶。名著既可以積澱文化底蘊,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


所以,讓孩子走進原著文學的經典,讓他找到知識的源頭與起點,是十分必要的。這樣對於他今後能夠進一步的走進經典文化的殿堂,進一步發現名著的魅力是非常有好處的。




積累名著閱讀 活學活用


《西遊記》作爲四大名著之一,實際上它帶給我們的不只是知識、思維,甚至是從我們語文學習的角度來說,它都是非常有好處的。


以書中描寫猴王出世的這樣一段文字爲例:

“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爲伴,虎豹爲羣,獐鹿爲友,獼猿爲親;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峯洞之中。真是“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西遊記》第一回第三頁)


在張海宏老師看來,這樣的文字我們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它的這種對仗、押韻,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那麼,實際上這樣的文字在《西遊記》中有很多,孩子讀得多了,那他在自己的習作中可能就不自覺得就會運用到,讓這些語言在自己的文章中靈動起來。這對於學生的語言學習,語文學習,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好的積澱。


另外,孩子也能通過閱讀,進行一些人物分析,比如說豬八戒他的性格名字、武器、長相等,在這個梳理的過程中,把握人物特點,掌握人物塑造的方法。讓孩子的閱讀從淺層次走向深層次,不斷的發展、變化。


中關村一小六年級學生 自己繪製《西遊記》閱讀海報



閱讀名著 收穫啓示與教育


再有,《西遊記》作爲四大名著中的一本,實際上它帶給我們的不光是知識,更多的還有啓示與教育等多方面因素。


比如孩子可以在其中感受到一些傳統文化方面的知識,一些禮儀規範等,另外他還可以從中獲得一些歷史方面、地理方面等這種人文風情等,是多方面的受益。


孩子閱讀《西遊記》的過程,也是孩子思維升級的過程,是一個從平面逐漸走向深入的,走向立體的過程。


總之,通過這種文學名著閱讀,張海宏老師希望孩子們在小學階段能通過《西遊記》這個入口,走進古典文學的殿堂,由此看到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能夠感受到薰陶,給他今後古典文化的學習打開一扇大門,讓他走的更深,走的更遠。



熱愛閱讀,可以讓孩子,獲知人類最精華的智慧,可以足不出戶便體驗別樣的人生,可以讓孩子更寬容地去理解這個世界有多複雜。


爲此,首都教育《師說》欄目將在未來的兩個月中,每個週末晚19:30,推送名師推薦閱讀節目《給孩子的一本書》。


我們將邀請了人大附中、101中學、北京景山學校、北京四中、北京五中、中關村一小、北京小學、中關村三小、史家小學等等名校特級教師,爲我們的孩子推薦了一系列開啓智慧,不流俗衆的書籍。


一期一師一本書

用一份好書單來抵抗歲月的腐蝕

在喧囂的世界中

帶着孩子靜下心來閱讀

難道不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嗎


往期回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