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歌是一門高度精練的藝術,爲了精練,它把詞與詞、句與句和層次之間過渡的文字省略了,形成了跳躍性,這往往會使初學古詩的人難以理解。比如,南宋大詩人陸遊《遊山西村》:“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小豬)。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詩的前兩句寫農民用豐盛的酒菜待客,後兩句寫農村的秀麗風光。乍一看,使人感覺前兩句和後兩句之間不銜接,可是,仔細一琢磨,又不感覺鬆散了,這就是因爲詩的結構有跳躍性。這四句描寫的純樸的農民,迷人的風光,構成了一幅人美、景美的山村圖畫。

爲了提高詩歌的欣賞能力,解決由詩歌的跳躍性所帶來的理解的困難,通常採取下列三種方法:

1.補足——就是補上省略去的成分。比如《春日》一詩的第三句:“等閒識得東風面”,如果在句前補上“人們在春遊中”,全句成爲:“(人們在春遊中)很容易地就認識了春天的面目”,這樣,就同前句“無邊光景一時新”關聯起來了。再如《江雪》一詩的第三句:“孤舟蓑笠翁”,如果補足爲“(乘着)一隻小船(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打魚的)老大爺”,就好理解了。

2.復原——就是恢復壓縮掉的詞句。比如《出塞》一詩的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如果把它復原爲“秦時是這樣的明月(這樣的邊關),漢時也是(這樣的明月)這樣的邊關,(唐時呢,還是這樣的明月這樣的邊關)”,這樣就可以透徹地理解詩意:從秦到漢到唐,在這千餘年的歷史中,守衛邊關的士兵面對的都是那樣的明月和關口,邊關上的戰爭也一直不間斷。這就很自然地過渡到下一詩句,“萬裏長徵人未還”,從而表達出詩人對士兵的同情,對邊關的憂心。

3.梳理——就是理順被顛倒的詞序。比如《山行》一詩的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如果梳理爲“坐愛楓林晚停車”(坐:因爲),就是“因爲喜愛楓林晚景停車觀賞”,這就使詩的語言口語化了。再如《遊園不值》一詩的第一句:“應憐屐齒印蒼苔”,如果梳理爲“應該愛惜蒼苔,(不要)讓屐齒在上面留下腳印。”這就好懂了。


微信號搜索:中華詩文學習,或shiwen_xuexi

來稿請投:[email protected]

歡迎讀者朋友以個人名義分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用於商業目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