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書說到,中國城鄉二元結構

存在並將持續存在下去。當下,城鄉之間的差別有多大呢?原因是什麼?

深圳太遠,我們以日照市為例,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日照就是百貨大樓周邊一小塊的城區,東到大海全是荒涼之地,零星分佈著一些漁村。

據說,當年的漁村是很難找對象的,想想也是,貿易不發達,能打上來魚也不能頓頓喫魚啊。現在,我們去市場買黑頭魚,回家紅燒或者燉湯,味道好極了。這在當時,都是漁民不屑喫的,因為比這更好的魚多的是。

後來,國家選擇在日照建港,也就是現在的日照港。因為當時臨沂到日照交通不便,很多事情溝通協調不方便,1989年省委省政府力推日照升級為地級市,設區帶縣,獲國務院批准,而今正好三十年了。

建市以來,市政府東遷,帶動整個新市區的發展。市政府積極招商引資,有了後面的亞太森博造紙廠、日照鋼鐵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威亞發動機廠等。

有產業就有就業,有就業就有人口,有人就得住房,然後有了興業集團、安泰集團;有人就得教育,然後有了新營中學、實驗高中;有人就有醫療,然後有了市醫院、中醫院;有人就有商場,然後有了百貨大樓、銀座商城;有人就有娛樂,然後有了植物園、電影院;有人就有交通,於是有了私家車、高架橋......

有了人口就有了一切!

而反觀鄉村呢?

我老家村莊三百餘戶,常住人口一千三百多人,這在全鎮已經是排名前五的超級大村了。而這個數據,在日照也就是市直三區兩棟樓的人口,萬人社區也很常見。鄉村的村莊相對比較分散,而城市的居住區相對比較集中。

村莊有什麼產業呢?大部分村莊的主營業務還是糧食生產,糧食關係國計民生,價格相對比較穩定,幾乎難以獲得超額利潤。

前文所說的日照港算不算漁村的產業呢?顯然不是,產業夠大,就把村莊融入了,現在的石臼一村二村三村四村,早就沒有農業土地了。

因為缺乏產業支撐,我們經常看到的就是人們離開農村,去城市發展,相反,去農村發展的少到幾乎沒有。

令人欣喜的是,雖然城市看上去比較優越,但國家並沒有忘記鄉村。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最終,每一個人羣都不會掉隊。

這體現在國家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有人在知乎上提問,為何歐洲沒有鄉村振興?因為歐洲鄉村根本就沒有多少人,每個人都是大地主。

我們順著前面的思路,農村人口逐漸進入城市,人口增量越來越少,人均資源越來越多,這就為農村提供了無盡的發展潛力。

你幾百戶農村人,佔據大山、河流、土地,這些個羣體就是新時代的大地主了。

是,咱農村沒有支撐數十萬乃至數百萬的超級產業,沒有港口、沒有鋼廠、沒有長城汽車,但是咱有山林、有土地、有梯田、有河流,這些資源充分整合之後,完全可以滿足幾百戶人口的財富,甚至要遠遠超過城市的人均水平。

如何高效整合資源,釋放鄉村潛力,實現鄉村集體人員的跨越發展呢?

且聽下回分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