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破解城鎮化進程中鄉村發展困境的根本途徑,是城鄉協調發展的必然結果。然而長期以來,我國鄉村發展面臨著一系列問題,距離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還有不小的差距。如何有效縮小城鄉差距、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鄉村振興難點在哪裡?怎樣通過相關機制創新增優勢、補短板?日前,專家圍繞《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18)進行了深入研討。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一、鄉村振興面臨哪些障礙

【數據】

《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18)顯示,城鄉在供水、燃氣、污水處理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等方面均存在較大的差距:城市的燃氣普及率是村莊的4.26倍,城市的污水處理率是村莊的4.67倍。2016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平均標準和平均支出水平分別是農村居民的1.6倍和2.1倍。2016年,全國鄉村65歲及以上老齡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高達12.5%,比城鎮高2.9個百分點。

大規模快速城鎮化帶動了中國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空間結構的變遷,大量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就業和生活,農業農民提高了收入,推進了農村的城鎮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日前在北京發布《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18)(以下簡稱《報告》)。《報告》認為,在快速城鎮化過程中,我國鄉村發展業面臨著一系列的困境,突出表現在:一是現代農業發展乏力,滯後於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轉化滯後;二是農村環境問題突出,老齡化、空心化較為嚴重;三是農業勞動力人力資本水平較低。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分析,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面臨著四大難點:

一是農民增收難,持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是短板。近年來,我國農業生產對農民增收的貢獻在逐步下滑,農民收入主要是依靠農業經營凈收入之外的國家財政轉移支付和第二第三產業的支撐。農民財產凈收入雖然增加比較快,但佔比很低,城鄉居民財產凈收入差距依然很大。「持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是農業發展的難點,也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魏後凱表示。

二是農業農村投入資金不足,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薄弱環節。城鄉在用水、燃氣、生活污水處理和生活垃圾無害處理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同時城鄉居民在醫療衛生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差距較大,農村公共服務資金投入不足。

三是農村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實現農業農村綠色發展任務艱巨。化肥、農藥等使用強度較高,給大氣、水、土壤等帶來嚴重污染。

四是農村人才短缺,遠遠不能適應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需要,提高農民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是關鍵。隨著城鎮化的推進,一大批有文化、有知識,懂技術、高素質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湧入城市,農村人口的年齡構成、科學文化水平和素養不能滿足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需要。

圖片來源於網路

二、補齊短板加快現代化進程

【案例】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日前發布的「中國農村發展指數」顯示,農村發展水平持續穩步提高,農村生態環境明顯改善。2016年,全國層面農村發展指數為0.677,比上年提高了0.028。生活水平維度對總指數的增長貢獻率達到39.3%。但與此同時,農村發展水平在地區間的差距略有擴大,城鄉一體化成為西部和東北地區農村發展的短板。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無疑是根治農業農村問題的一劑「良藥」。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農村建設的全面深化,是破解城鎮化進程中鄉村發展困境的根本途徑,是促進城鄉共同發展和繁榮的重要戰略舉措。目前中國已經具備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條件,有條件,有能力通過鄉村振興破解鄉村發展的難題,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魏後凱指出。

在他看來,從國家的能力看,現在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高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從工業化進程看,經濟發展整體進入工業化後期階段;從城鎮化進程來看,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即將接近60%,城市輻射帶動農村的能力在顯著增長。綜合來看,我國已經具備了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經濟基礎。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走中國特色的全面鄉村振興之路就要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如何實現?

《報告》認為,要從中國人多地少,大國小農的國情農情的特點,以全面深化改革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和新動能,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轉型、城鄉全面融合、鄉村全面振興,以此來補齊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短板,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全面振興。

圖片來源於網路

魏後凱提出,一要始終抓住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不放鬆。近年來,種糧經濟效益較低,流轉土地的非糧化傾向十分嚴重,長遠來看未來國家糧食安全的形勢仍然不可過於樂觀。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堅持穩定糧食產能,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不得違規改變農地的用途,搞非農化和房地產開發。

「要充分調動農民和新型主體的種糧積極性,保護和優化糧食產能,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要支持農民和各類新興主體利用流轉的土地種植糧食,推動規模化種糧。要鼓勵有實力的企業或新興主體走出去,採取多種形式建立境外糧食生產基地。」魏後凱指出。

二要建立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的聯動機制,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共同繁榮。

魏後凱認為,一方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以新型城鎮化為前提,科學預測未來中國的城鄉人口格局,來確定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佈局,做好產業佈局和村莊的整治規劃。

另一方面,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要鼓勵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流動,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和輻射作用,促進鄉村全面的建設。「要實行農村偏向的政府公共資源增量配置政策,以實現城鄉公共資源配置適度均衡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同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要數量和質量並重。」他強調。

三要構建可持續的農民增收長效機制。

目前農民增收越來越依靠工資性收入尤其是農民外出打工的工資性收入,這種建立在農業農村之外,主要依靠城市產業支撐的城市導向型農村增收模式是不可持續的。

魏後凱強調,中國的村莊比較多,一定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施策,針對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村莊,實行分區分類的差別化推進策略,鼓勵探索多種形式的鄉村振興模式,打造各具特色的鄉村振興樣板。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三、以鄉村振興推動農業做強做優

【案例】

《報告》對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進行了評估。《報告》認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個有機的整體,主要包括農村產業現代化、農村生態現代化、農村文化現代化、鄉村治理現代化、農民生活現代化五個方面,構成了農業農村現代化有機的完整整體。目前中國農村產業現代化進程快速,農民生活現代化和農村生態現代化進程較慢,農村文化現代化進程滯後,總體上中國正處於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中期階段。

據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張紅宇介紹,中國農業總體大而不強。2017年,我國糧食總量、肉類總量和水產品總量分別為6.18億噸、8540萬噸和的6900萬噸,均為世界第一位,人均數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同時,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2013.9億美元,出口755.3億美元,進口1258.6億美元,逆差為503.3億美元。

如何通過鄉村振興改變農業大而不強的現狀?

「實施鄉村振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農業大而不強的問題。」張紅宇認為,鄉村振興最大的動力是創新,主要包括土地制度創新和經營制度創新,例如在不改變土地用途和集體所有的前提下,如何提升土地資源效率;如何實現公司+農戶、公司+家庭農場等多個主體的融合發展;如何使農業內部的勞動力形成資本,如何發揮工資資本下鄉的作用等方面都有許多文章可做。

圖片來源於網路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院長李成貴對振興鄉村提出三條建議:

一是調整區劃,減少管理層級,提高管理績效。基本思路就是增省縮市強縣並鄉,空心化嚴重的村進行合併,合併後的鄉鎮著力建好政策服務中心,建設新型社區。這樣有利於降低管理成本、精準配置資源。

二要推進激勵側改革,通過建立健全激勵機制,保障農村基層幹部的工資福利,職稱職務晉陞等切身利益,激發乾部的內生動力,形成開心、高效的工作狀態,讓廣大幹部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三要尊重農民主體地位

鄉村振興,規劃先行,但要科學規劃、注重質量。眼下各地在編製鄉村振興地方規劃和專項規劃方案過程中,也出現了鄉村振興技術化、工程化的傾向,把城市規劃套用到農村規劃中,不考慮農村特色和農民需求,看似頂層設計搞得很好,但實際上卻無法落地,這種情況要堅決避免。」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張曉山表示。

責任編輯:林冬娜、鄧小雲︱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文章鏈接:【資訊】鄉村振興應該如何增優勢補短板?

想了解更多相關行業資訊,歡迎關注公眾號↓

「國地資訊」(ID:guodizixun)、「空間規劃大數據聯盟」(ID:kjghdsjlm)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