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建設已成為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代名詞,全國各地正在掀起美麗鄉村建設的新熱潮。那麼,「美麗鄉村」建設有哪些意義,建設美麗鄉村最核心的問題有哪些呢,有哪些發展模式呢?

一、建設意義

1、是改變農村資源利用模式,推動農村產業發展的需要;

2、是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改善生活環境的需要;

3、是保障農民利益、民生和諧的需要;

4、是保護和傳承文化,改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

5、是提高農民素質和新技能,促進自身發展的需要。

「美麗鄉村」建設其實質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升級階段,它的核心在於解決鄉村發展理念、鄉村經濟發展、鄉村空間佈局、鄉村人居環境、鄉村生態環境、鄉村文化傳承以及實施路徑等問題。因此,「美麗鄉村」建設是改變農村資源利用模式,推動農村產業發展的需要;是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改善農民居住、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改善農村生活環境的需要;是保障農民權益,民主管理,民生和諧的需要;是保護和傳承文化,改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是提高農民素質和新技能促進自身發展的需要。

二、核心問題

當前鄉村發展建設存在十大問題。

1.發展理念

中國很多鄉村發展有很大的侷限性,因為它們不具備人才、資金、組織模式等良好的發展因子,很多鄉村缺乏與現代城市的信息與文化交流,發展理念傳統、保守、缺乏創新。

2.產業發展

產業結構、資源配置不合理,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產業缺乏延伸、融合,應該重視循環經濟、堅持可持續發展模式,生產力有待提高。

3.鄉村建設

鄉村規模大小不一,佈局過度分散,村容村貌差,人畜混居,廚衛條件亟待改善,基礎設施不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及服務能力不足。

4.村民收入

產業結構單一,就業機會偏少,城鄉收入差距較大。村民經濟收入主要依靠種養殖等第一業,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農閑時間的村民或無所事事或進程務工,為農村和城市帶來一定社會問題,不容忽視。

5.社會事業

由於鄉村自然村屯一般規模較小,佈局分散,加上計劃生育政策與城市化進程,空心村情況普遍,很多自然村屯缺乏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就醫、求學通常距離較遠。存在一定的看病難、求學難等情況。

6.人才

由於農村就業機會少,發展空間侷限,很多人才選擇了發展前景好的大城市,導致農村人才外流,人才匱乏。

7.技術

農村缺乏資本、缺少人才,自然也缺乏新技術的引入與創新。這已成為農村發展滯後的一個主要因素。

8.資金支持

並非所有鄉村都有良好的區位優勢、生態優勢和產業等優勢,所以對資本吸引能力不足,再加之自身產業發展的侷限性,因此資本匱乏,需要更多資本支持。

9.管理機制

鄉村發展一般處於長期穩定狀態,因此管理機制缺乏創新。

10.空心村現象

由於計劃生育政策,加之城鎮化進程及進程務工等原因,農村青、壯年及兒童大量減少,空心村顯現普遍。

三、模式借鑒

安吉模式

美麗鄉村建設是浙江省安吉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成功探索。安吉縣是一個典型山區縣,經歷了工業污染之痛以後,1998年安吉縣放棄工業立縣之路,2001年提出生態立縣發展戰略。 

2003年,安吉縣結合浙江省委「千村示範、萬村整治」的「千萬工程」,在全縣實施以「雙十村示範、雙百村整治」為內容的「兩雙工程」,以多種形式推進農村環境整治,集中攻堅工業污染、違章建築、生活垃圾、污水處理等突出問題,著重實施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生活污水處理、垃圾固廢處理、化肥農藥污染治理、河溝池塘污染治理,提高農村生態文明創建水平,極大地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

在此基礎上,安吉縣於2008年在全省率先提出「中國美麗鄉村」建設,並將其作為新一輪發展的重要載體。計劃用10年時間,通過「產業提升、環境提升、素質提升、服務提升」,把全縣建制村建成「村村優美、家家創業、處處和諧、人人幸福」的美麗鄉村。

自2003年以來,安吉縣通過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創建,大大改善了社會經濟面貌。地區生產總值從2003年的66.3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245.2億元,年均增長12.3%;財政總收入由7億元增加到36.3億元,年均增長20.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由3.4億元增加到21.1億元,年均增長22.5%,比全省高3.3個百分點);農民人均收入由5402元增加到15836元,年均增長12.69%,由低於全省平均水平轉變為高出全省1000多元。

安吉縣美麗鄉村建設的最大特點是,以經營鄉村的理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安吉立足本地生態環境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竹茶產業、生態鄉村休閑旅遊業和生物醫藥、綠色食品、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僅竹產業每年為農民創造收入6 500元,佔農民收入的60%左右;農民每年白茶收入2 000多元,因休閑旅遊每年人均增收2 000多元,各佔農民收入的13.5%左右。

永嘉模式

浙江省永嘉縣以「環境綜合整治、村落保護利用、生態旅遊開發、城鄉統籌改革」為主要內容開展美麗鄉村建設。

一是以「千萬工程」為抓手,進行環境綜合整治。全縣通過推進垃圾處理、污水處理、衛生改廁、村道硬化、村莊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實施立面改造、廣告牌治理、田園風光打造、高速路口景觀提升等重點工程,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二是以古村落保護利用為重點,優化鄉村空間佈局。對境內200多個歷史文化、自然生態、民俗風情村落進行梳理、保護和利用。對分散農村居民進行農房集聚、新社區建設,推進中心村培育建設,從而實現鄉村空間的優化佈局。

三是以生態旅遊開發為主線,推進農村產業發展。積極挖掘本地人文自然資源,精心打造美麗鄉村生態旅遊;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養生保健產業,加快農村產業發展。

四是以城鄉統籌改革為途徑,促進城鄉一體發展。通過「三分三改」(即政經分開、資地分開、戶產分開和股改、地改、戶改),積極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以及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讓農民過上市民一樣的生活。

永嘉縣美麗鄉村建設的主要特點是通過人文資源開發,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實現城鄉資源、人口和土地的最優化配置和利用。

高淳模式

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以「村容整潔環境美、村強民富生活美、村風文明和諧美」為內容建設美麗鄉村。

一是改善農村環境面貌,達成村容整潔環境美。按照「綠色、生態、人文、宜居」的基調,高淳區自2010年以來集中開展「靚村、清水、豐田、暢路、綠林」五位一體的美麗鄉村建設。對250多個自然村的污水處理設施、垃圾收運處理設施、道路、河道、橋樑、路燈、當家塘進行了提升改造,新建改造農村道路190km,建成農村分散式生活污水處理設施112套,鋪設污水管網超過540km,新增污水處理能力3 770t/d,形成COD減排能力480t/年、氨氮47t/y,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63%,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30%以上。建立健全「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區處理」農村生活垃圾收運體系,新增垃圾中轉站34座、垃圾分類收集桶6 600個,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85%以上。同時,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紮實開展動遷拆違治亂整破專項行動,累計動遷村莊180萬m2、拆除以小樓房等為主的違建20萬m2,搬遷企業20家,城鄉環境面貌得到優化。

二是發展農村特色產業,達成村強民富生活美。以「一村一品、一村一業、一村一景」的思路對村莊產業和生活環境進行個性化塑造和特色化提升,因地制宜形成山水風光型、生態田園型、古村保護型、休閑旅遊型等多形態、多特色的美麗鄉村建設,基本實現村莊公園化。通過整合土地資源、跨區域聯合開發、以股份制形式合作開發等多種方法,大力實施產供銷共建、種養植一體、深加工聯營等產業化項目;深入開展「情繫故里,共建家園」、企村結對等活動,通過村企共建、城鄉互聯實施一批特色旅遊業、商貿服務業、高效農業項目,讓更多的農民實現就地就近創業就業。

三是健全農村公共服務,達成村風文明和諧美。著力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深入推進集黨員活動、就業社保、衛生計生、教育文體、綜合管理、民政事務於一體的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和綜合用房建設,健全以公共服務設施為主體、以專項服務設施為配套、以服務站點為補充的服務設施網路,加快農村通信、寬頻覆蓋和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建設,不斷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採取切合農村實際、貼近農民羣眾和羣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的鄉風文明創建活動,推動農民生活方式向科學、文明、健康方向持續提升。

高淳區從本地實際出發,圍繞「打造都市美麗鄉村、建設居民幸福家園」為主軸,積極探索生態與產業、環境與民生互動並進的綠色崛起、幸福趕超之路,實現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相得益彰、與轉變方式相互促進、與建設幸福城市相互融合的美麗鄉村建設。目前,全區以椏溪國際慢城、遊子山國家森林公園等為示範的美麗鄉村核心建設區達200km2,覆蓋面達560km2,佔全區農村面積的2/3,受益人口達30萬,佔全區人口的3/4。近3年來,鎮村面貌煥然一新,羣眾幸福指數得到提升。

高淳區美麗鄉村建設以生態家園建設為主題、以休閑旅遊和現代農業為支撐、以國際慢城為品牌,集中連片營造歐陸風情式美麗鄉村,形成獨特的美麗鄉村建設模式。

江寧模式

江寧區作為南京市的近郊區,提出了「農民生活方式城市化、農業生產方式現代化、農村生態環境田園化和山青水碧生態美、科學規劃形態美、鄉風文明素質美、村強民富生活美、管理民主和諧美」的「三化五美」的美麗鄉村建設目標。

為了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江寧區著力抓好以下七大工程:

一是生態環境改善鞏固工程。強化自然環境的生態保護、村莊環境整治和農村生態治理,實現永續發展。

二是土地綜合整治利用工程。通過土地整治和集約高效利用,實現資源高效配置,顯化農村土地價值。

三是基礎設施優化提升工程。以路網、水利、供水供氣和農村信息化為重點,全面建立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系統。

四是公共服務完善並軌工程。全面提升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領域的發展水平,推進城鄉縮差並軌,增強農民幸福感和歸屬感。

五是核心產業集聚發展工程。通過現代農業和都市生態休閑農業的培育,推動生態優勢向競爭優勢轉化,實現農業接二連三發展,為農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撐。

六是農村綜合改革深化工程。創新農業經營機制,深化農村產權管理機制改革,激發農村活力。

七是農村社會管理創新工程。進一步優化社區管理體制機制,提升社區公共服務能力,加強治安綜合治理,推進精神文明和鄉土文化融合發展,夯實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

江寧區通過點面結合、重點推進方式建設美麗鄉村。面上以交建平臺和街道(該區撤併鄉鎮全部改為街道)為主,通過市場化運作建設430 km2的美麗鄉村示範區。點上以單個村(社區)進行美麗鄉村示範和達標村創建。對一些重大基礎設施和單體投資較大的項目,採取國企(如交建集團)主導、街道配合的建設路徑;對一些能夠吸引社會資本進入的項目,鼓勵街道吸引社會資本進入。如大塘金、大福村等特色村建設都有社會資本參與;對一些適合農民自主建設的項目積極引導農民參與建設,杜絕與民爭利。

江寧區美麗鄉村建設的主要特色是積極鼓勵交建集團等國企參與美麗鄉村建設,以市場化機制開發鄉村生態資源,吸引社會資本打造鄉村生態休閑旅遊,形成都市休閑型美麗鄉村建設模式。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鄉土田園農業規劃設計院」官方微信公眾號

免責提示:部分內容來源網路,鄉土田園整理,僅供分享不做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