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投降的時候,還沒有戰功,而是「千金買骨」。

崇禎二年(1629年),毛文龍的部下孔有德、耿仲明被明朝調往山東,隸登萊巡撫孫元化部下。崇禎四年(1631年),皇太極圍大淩河,明朝兵部檄孫元化發兵往援。孫元化調孔有德部千餘人,由陸路奔寧遠,行至吳橋,部隊嘩變,數敗官兵,進攻登州,耿仲明做了內應,佔領登州,隨即投降後金。

孔、耿二人所帶將官107人,精壯官兵3643人,連同家屬7436人,水手壯丁448人,其家屬624人,總計12258人,加上紅衣大炮等等兵器,載船數百艘!

皇太極大喜,要以滿洲最隆重的抱見禮接見,後金官員都覺得不至於,皇太極坦白地說:「(二人)正當強盛,而納款輸誠,率其兵民,來歸於我,功孰大焉,朕意當行抱見禮,以示優降意。」

於是,皇太極封孔有德為都元帥,耿仲明為總兵官,後來,毛文龍部下副將尚可喜率領3500餘人歸順,後來三人都被封王!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率眾投降,讓後金得到了最強大的一支明軍!皇太極把孔、耿的部隊命名為「天佑軍」,尚可喜的部隊命名為「天助軍」。

可見,當時三人都還沒有為後金建立尺寸之功,只是因為投降的時候帶的本錢太牛了!


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人,其出身之始,皆是皮島毛文龍部下。毛文龍被袁崇煥處死後,三人先後向滿清投降。

關於三人在滿清受到厚待,其原因,我以為,乃是皇太極千金買死馬之骨。也就是並非因為三人有多高的地位,有多大的功勞,而是希望厚待這三個漢奸,加官進爵,賜之以榮華福貴,以便作為後來者的榜樣。

這方面,可以舉一個例子。松山城破後,明軍統帥洪承疇被俘,為了說服他投降,皇太極在他身上下了很大功夫。皇太極不僅派出包括范文程在內的重臣勸降,他本人最後也親自出馬。

最終,原本打算殉國的洪承疇到底還是投降了。他投降後,受到皇太極的極大禮遇,這種禮遇甚至引起了皇太極手下那些多年來浴血奮戰、所向披靡的將領們的不滿——洪承疇不過是一名被我們俘虜的囚犯,皇上為何對他優禮有加?

皇太極反問眾將領:我們櫛風沐雨,究竟是為了什麼?眾人回答說:想得到中原呀。皇太極笑了:比如行路,你們都是瞎子,現在得到一個引路的人,我怎麼不快樂,不厚待他呢?

儘管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三人降清時的地位和影響力,完全無法與洪承疇相比。但他們投降滿清的時間卻要比洪承疇早好幾年,那時候,滿清的實力也不如後來那麼雄厚,明朝的江山也未必就一定會為滿清所奪。因此,皇太極厚待這三個地位並不高的降將,同樣是為了收買人心,以便有更多的明朝官員為了一已之私而做漢奸。

孔有德等三人降清後,後來隨清軍入關,四處徵戰,雖然有勝有負,但到底也還是立了些戰功。以孔有德為例,他曾率軍攻破桂林,俘虜南明重要人物張同敞、瞿式耜等人。不過,在據守桂林期間,孔有德被李定國所敗,走投無路之際自刎而死,也算是為賞識他的主子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一件意味深長的插曲是,孔有德自稱是孔子後裔,但遭到了孔氏家族的堅決反對。他在試圖進入孔廟拜謁時,為孔子後裔所阻擋,孔子世家譜也拒絕將其收錄。


大致看了一下前面的回答,都有一個關鍵點沒說到。

孔尚耿三人叛亂之後,大掠山東、並攻陷了登州水師大營,把孫元化集多年心血打造出的火炮射手、鑄炮工匠全都裹脅走,渡海投奔皇太極。皇太極親自出城迎接,接下來就是收羅材料、大量鑄炮鑄槍,組建使用熱兵器的漢軍旗。

也就是說,在孔尚耿三人投降後,滿清在熱兵器方面也超過大明。


清早期,清軍總兵力並無軍事上絕對取勝的把握,急需有降清意願的實力派人物加盟,以從根本上瓦解大明實力,從效果上看,大清完勝。需要著重指出的是,元朝是第一個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而元朝把漢人放在4種人之末,結果統治只有幾十年,大清顯然吸取了教訓。尊孔、拜明孝陵、給叛將封王予爵,都是告訴漢人,大清與蒙古人不一樣,加盟大清一切都有機會。一國兩制是告訴港人,回歸,原有政治制度不變,大家不用慌,大清的尊孔是漢人文化體系不變,這也是維穩的法寶。


孔有德叛變是在崇禎四年,後金天聰五年大淩河之戰期間,在從山東到大淩河的途中由於買馬的銀子被李應元輸光加之手下士兵由於偷了山東大戶王氏的雞而受到王氏的百般折辱。一怒之下發動吳橋兵變,兵變持續了接近一年。攻克了許多城池最後被從大淩河逃回的祖大壽打敗奪船逃到後金。並與耿仲明等人帶走了許多火炮以及制炮工匠。

孔有德在崇禎九年被封為恭順王,耿仲明被封為懷順王。孔有德在順治三年攻克了湖南,由於孔有德主動要求鎮守廣西被改封為定南王。最後於順治九年被李定國打敗自殺而死。耿仲明的功績主要是和孔有德出征時一起立下的。最後耿仲明因為收留逃人而畏罪自殺。

尚可喜投金和前兩位不同,他一開始是不願意的。後來因為沈世魁與他有舊怨擺下了鴻門宴,僥倖逃脫後投奔了後金。被封為智順王。後來進攻南明攻克廣州立下了許多戰功。

皇太極對於孔有德和耿仲明確實有戰功同時也有千金買骨的成分在內。對於尚可喜那純粹是千金買骨。


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人功勞均不如李成棟,以封王而論,都是不夠格的,何況封的還是裂土封建的藩王。同樣的情況,孫可望更是兩手空空,清廷贈送了他一個義王。總體而言,清初封的漢人五王,只有吳三桂勉強夠封王的資格。可以肯定的說,清(後金)廷此舉的確是千金市骨的招數,而且這一手的確很管用。


祟禎,袁崇煥,二者是千古昏君與佞臣的絕配,竟能完成把與滿清有殺父殺兄大仇的東江軍逼得投降仇人這樣歷史級難度的任務 !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