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戰役之後,國軍中央軍主力盡覆,國民黨唯一的軍事支柱就只剩下了號稱「小諸葛」的白崇禧集團。而南線諸戰役中的廣西戰役,標誌著白崇禧集團的徹底覆滅,這裡就簡單介紹一下這個戰役,以及後來流傳的所謂林彪和陳賡的「分歧」。不對的地方還請大家指教!

1949年11月4日,林彪首先提出了廣西戰役的整體設想:先堵路,後殲敵(「第一步求得首先切斷敵退雲南、退雷州、廉州、欽州的道路。爾後,再依當時情況調整部署,殲滅敵人。」)。具體任務的規定為:以西路軍(38、39軍)爭取切斷敵退雲南的任務;南路軍(陳賡兵團)以先頭軍進至玉林、博白之線,防敵退雷州半島,另兩個軍在後策應;北路軍(40、41、45軍)則待其他兩路前行後再沿中路推進。  

11月6日,軍委回電說,同意你們的部署,你們的計劃很好

同日,隨著西路軍開始進攻,廣西戰役正式開始。

11月8日,林彪擔心陳賡部過早西進(進至玉林、博白之線)會嚇跑敵人,要求陳賡部暫停前進。於是陳賡各軍遵照林彪命令,13軍主力在茂名,14軍主力在陽江,15軍主力在德慶、羅定地區待機。

其後,林彪判斷,白崇禧不是企圖打擊陳賡部就是準備向雷州半島和海南島撤退。於是在12日,林彪電令陳賡部14、15兩軍應「立即迅速向高州前進,以配合十三軍首先殲滅博白地區之敵」,同時令15兵團派1、2個師至德慶,歸陳賡指揮,配合作戰。

林彪這個命令的意義在於,讓14、15兩軍迅速向13軍靠攏(13軍在茂名),並同時增強了南路軍力量(由15兵團派1、2個師歸陳賡指揮)。

11月13日,林彪獲悉白崇禧主力正在向岑溪、容縣集結,準備退守雷州半島和海南島。於是林彪再次調整部署,西路軍以1軍執行原計劃,另1軍直插廣西心臟地區,奪取柳州。北路軍主力直取桂林,另外40軍直插梧州,以策應南路軍作戰。南路軍向茂名、信宜方向集結,同時令43軍星夜兼程祕密西進,至信宜東北集結。

至此,南路軍加強至4個軍,同時調40軍南下居後策應南路軍,重點已經完全置於南路。三路大軍依照林彪的命令開始了包圍白崇禧的作戰。

11月21日,白崇禧也調整了部署,以17兵團阻擊38軍南進,以1、10兵團協力擊滅孤軍南下的39軍,然後南下保障南路攻勢的兩翼安全。以第11、第3兵團為主發動南線攻勢,以11兵團主力由容縣攻擊信宜,3兵團主力向茂名、化縣攻擊,餘漢謀的第4兵團由傅白南下向廉江攻擊

值此生死存亡之時,白崇禧親自動員說,「此次南路攻擊乃我生死存亡的關鍵,勝則大量美援立即可獲,敗則塗地」。

與此同時,林彪也發出了此戰的動員命,「此為帶最後性的最重要的一次大戰」,「只要此敵殲滅,則解放瓊崖、臺灣與雲南皆屬易事」。

雙方主帥都異常看重的一場大戰,即將拉開序幕。

針對白崇禧的南線攻勢,林彪擬定了一個以攻對攻的作戰計劃。以少部在我軍左翼(廉江、合江地區)防守,而以主力集中於我軍右翼(信宜地區)突擊敵一翼,從北至南,首先殲滅最右翼的魯道源兵團,然後再集中力量殲滅張淦兵團與餘漢謀部。

在這個思路下,林彪於22日電令陳賡,以13軍1個師留廉江,2個師北上合江地區,鉗制敵張淦及餘漢謀部;以14、15軍北上向信宜地區集結,與43軍合力圍殲魯道源兵團。

接到林彪22日的電令,陳賡明確表示了反對。陳賡反對的理由有3個:

  一、以1個師守廉江不保險

  二、敵可能改向西南撤往北海

  三、13、14軍北上的話恐怕時間來不及

第一個理由很明顯,廉江一旦有失則白崇禧南逃之路洞開,如此關鍵的位置,只放1個師,實在過於薄弱了。

第二個理由是,萬一白崇禧的南線攻勢是佯攻,而以主力改向西南跑,則主力北上反而會拉大了和白崇禧的距離。

第三個理由則是,陳賡兵團的主力當時集中在我軍左翼,以主力北上去右翼集結恐怕時間來不及。尤其是13軍和14軍,讓在茂名的14軍趕去信宜,萬一14軍還在路上,魯道源就已經到了信宜,結果就是讓14軍白白跑路而打不上魯道源。更麻煩的是讓13軍2個師趕赴合江、那務集結,萬一我軍還在路上,敵主力就已經到了,那合江防線是來不及構建的,一旦不能在合江地區阻擊敵人,則合江身後的敵主力所指的茂名、化縣將完全敞開。

所以,對於林彪這個風險極高的方案,陳賡的擔心實在是很有道理。而且作為林彪的黃埔師兄,陳賡也非泛泛之輩,所以在反對林彪意見的同時,陳賡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有鑒於林彪方案存在太多風險,陳賡認為不如保持現姿態為好(主力集中在我軍左翼),如此即擺脫了長途奔襲的風險,也可以確保廉江的安全,同時萬一白崇禧其實是想向北海跑,位於我軍左翼的主力部隊的追擊距離也短。而如果白崇禧真的企圖發動南線攻勢,則廉江、化縣、茂名是敵主力3兵團的攻擊方向,我軍也可以以逸待勞。

除了對右翼的魯道源的照顧略顯不夠外,陳賡提出的這個思路實在是一個非常穩妥的方案,可以完全不用擔心白崇禧的主力會跑掉。

另外,陳賡可能也擔心說服不了林彪,所以陳賡在提出自己的意見請林彪考慮的同時也上報了中央軍委。

這也是後來流傳很廣的所謂林彪和陳賡三次分歧中的第三次分歧的由來。

PS,陳賡60年代寫過一個回憶文章,叫《在祖國南部邊疆的三次追殲戰》。因為陳賡去世較早,所以一直沒有發表。直到林彪出事之後,陳賡的夫人才拿出了這篇文章來。這個文章裏說在廣西戰役期間,「當時有人提出了另外一種部署。這種部署是違背毛主席的戰略方針的。如果按這種部署,白崇禧集團就會從雷州半島逃跑了」。

這是陳賡本人的回憶裏,唯一一處涉及到可能「分歧」的文字。當時陳夫人解釋說,這個「有人」就是指的林彪。於此同時,陳夫人還提到廣東戰役後期,陳賡和林彪也有分歧。並強調「陳賡同志生前多次談及這些事,對林彪是很有意見的。但在一九六一年寫此稿時,還不便直接提及,現在特予補述」。於是陳賡回憶中很模糊的「分歧」,被陳夫人以一己之力描述成陳賡和林彪的兩次分歧。再後來,一羣無良的吹鼓手又炮製出來一次分歧來,生生湊成了日後流傳很廣的,著名的陳賡和林彪的三次分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