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古桥记忆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婺州金华,自古是商贾云集之地。而金华的古桥,见证了这一方土地的兴盛繁荣,它们古朴典雅的身姿,蕴藏着满满的回忆和历史。

  岁月历沧桑,古桥依旧在。即便踏过千千万万的桥,记忆最深的恐怕还是家乡的那一座。桥上的人来人往,斑驳了石板,剥落了栏杆,唯一不变的,是故乡的桥在脑海中留下的年少记忆。

  浙中在线APP网友@金华山道士 发帖:

  近年走访了金华附近的一些古桥,有模样依旧的,有路废桥荒的,有岌岌可危的,有被洪水冲毁的,有人为拆除的,也有似是而非的……感古人建造之不易,叹古桥命运之不同,在此发文,与众同观。

  汤溪萧家小龙桥

  江南多雨,溪河纵横,水网密布,古人出行,桥,不可或缺。萧家村位于汤溪镇西北面,北靠洋埠和铁路,东为西祝村,西与龙游交界,西南为黄堂村。小龙桥位于汤溪镇萧家村西面约1公里处,东西向横跨莘畈溪,桥长75.3米,桥面宽不到1.5米,早在清乾隆年间,萧家小龙桥还是金衢古驿道上的交通要塞,据说古时可以骑马经过。

  时隔300多年,这座婺城区现存最长的古桥早已不见旧时的熙熙攘攘,曾经开阔的莘畈溪也激流不再,就连桥侧的石刻文字都已淡得模糊难辨。如今出行便利,这座古桥既无法通车,也没有平坦的道路与之相连,有时候一整天也未必有人来踏访。小龙桥好似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望着静谧流淌的河水,遗世独立,静默平和。

  建成至今,小龙桥经历过多次洪水考验,也曾在抗战时期遭遇日军炮轰轰炸,至今仍安然架于莘畈溪上。其间,它经历了多次修缮,目前仍然面临着条石局部断裂、风化等危机。

  小龙桥是一座由条石砌成的11孔石梁平桥,由于河道变窄,小龙桥下的莘畈溪现在只流经4个桥孔,其余7孔下河床已经擡高,一部分生长着杂草,一部分则被开垦为田地。

  远远望去,前面7孔“立交桥”与黄色的稻田几乎融为一体。走到桥头,才能看到另一端碧水的景象。这样的反差倒更让人感到桥上风光旖旎。站在桥上,脚下溪水静谧流淌,溪底水草丛生,小鱼成群。桥的两侧,一边是绿树成荫,一边良田连片,不远处还能望见浙赣线上疾驰的列车。小龙桥像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你可以说它寂寞,也可以说它闲适。

  汤溪高义桥

  莘畈溪上的高义桥,就在婺城区汤溪镇高义村,虽然旁边新建了一座更加宽阔安全的大桥,可高义古桥的颜值却是任何新桥不能比拟的。

  其实,在高义桥建成之前,莘畈溪上有一座塔山桥,但年久失修,成了危桥不能用。由于河床浅,溪底没有鹅卵石和泥沙,尽是红岩石,每当汛期来临,经常遭遇水灾,淹没溪边的农田。“因为溪边犬牙交错,好像蜈蚣,以前的人都觉得是蜈蚣精在作怪。”老村民说。

  后来为了方便村民出行耕作以及到外地赶集,由本村和邻村村民出资,于1924年建造了这座石板桥,取名高义桥。

  高义桥又叫鸡桥,分水尖上有鸡、鹞、鹰的形象。据说,当时建桥时,请来了三班石匠师傅。第一班开始动工的石匠根据村民传言,在桥墩上塑造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公鸡,以防涨水时蜈蚣作怪。桥墩底下还有两只铁蜈蚣,以此来镇住蜈蚣妖精。

  而第二班石匠师傅则心胸狭窄,他们在三个桥墩上造了老鹰,以表示老鹰捉鸡,使对方不能发挥公鸡降蜈蚣的能力。

  轮到第三班石匠师傅来时,对此打抱不平,心想这有损做手艺人的道德名誉,于是发挥聪明才智,在中间石墩上建了三只鹞子。鹞子翻身蹬老鹰,制约老鹰捉鸡的威风,确保公鸡能镇住蜈蚣精,防止其兴风作浪,好让石桥为周边百姓造福。

  解放后,高义桥经过整修,改成钢筋水泥桥,横跨两岸。桥西端有牌坊式碑亭,镶嵌《新建高义桥记》碑三尊,记载了建桥过程和捐款清单。那些为建桥慷慨解囊的人,他们的名字都被刻在了桥头的功德碑上,以激励后人。

  高义古桥呈东西走向,八墩九孔红沙岩质,桥面并四石梁,桥墩之间的桥面各用长5-6米的四块石梁纵向平铺,并在桥墩两侧用石栱承托,石梁侧面有阴刻“高义桥”等多处题记,桥面石梁部分总长60.80米,包括两端引桥总长应超过70米,桥面宽1.13米,桥墩宽1.70米,桥墩上游做剖水刀。

  高义桥的惊艳之处在于桥墩的尖口之上,桥墩的尖口有雌雄之分的凤首雕饰,有展翅欲翔的动感。古桥周围环境优美,是典型的丘陵地貌,桥下的莘畈溪送来一帘烟水,站在桥面,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临走时,阳光洒在桥墩上,古桥顿时成了暖色调,让人觉得温暖。

  澧浦镇下邵桥

  澧浦东溪西溪上有许多古桥,有的已被拆除,如毛里青云桥;有的被改建,如小雅畈集庆桥;有的使用依旧,如里郑三桥;有的与周边环境不和谐,如任村中和桥;有的残破荒芜,如下邵桥。

  澧浦镇上金村的下邵桥,单拱石桥,清代澧浦镇郑店村人郑国统建造。文革时破四旧,台阶栏杆被拆,部分构件散落于附近,主拱完好,为纵联砌置,有券面。

  造桥铺路造凉亭,这些在古时候都属积德行善之举,而三者之中,又首推造桥的难度最大,耗赀亦不菲。金东百姓自古人心向善,造桥之事,代不乏人,如清雍正六年,张应度见有男负女渡水者心非之,遂独建鞋塘鸭卵塘村的阳端桥;清嘉庆二十五年,陆曹氏勤纺积金,建塘雅下吴村的勤积桥;清道光二十四年,沈感卿建傅村镇山头下村的仁寿桥……再如清代澧浦镇郑店村人郑国统,他为造桥事业倾其万贯家财,也耗费了他毕生的精力。据光绪《金华县志》记载,郑国统一人出资,一生中共捐建了集庆桥、金村桥、下邵桥、青云桥、新亭桥、王山村桥等六座石桥,其中新亭桥和集庆桥都属工程浩大者,而下邵桥和新亭桥则于2004年时就已被公布为金华市文物保护点。

  澧浦镇集庆桥

  在澧浦镇小雅畈村,一座古色古香的廊桥横跨在清澈的东溪上,这就是集庆桥,全长36米,已有300多年历史,曾是金华至义乌的重要交通要道,廊桥部分早已被毁。

  如今集庆桥重新修建,桥面钢筋水泥拓宽过,新修建的廊桥部分是在原老石桥上重新修建而成的。春暖花开的时节,东溪边两岸桃红柳绿,与新修缮的集庆桥相得益彰,沿溪还修建了绿道,勾勒了一幅美丽乡村画卷。

  澧浦镇万寿桥

  澧浦镇郑店村的万寿桥,一墩两孔石梁桥,桥面及栏杆已用水泥铺装,中间桥墩有翻建过的迹象。

  澧浦镇中和桥

  澧浦东溪任村中和桥,建于嘉庆十五年,两孔石梁桥。

  澧浦镇中正、咸赞、普安三桥

  里郑村,澧浦镇东北角的一个古老的村落,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群山环抱,一条东溪将村庄分为南北二半。黄宾虹的二妹黄乃耐出资兴建的中正、咸赞、普安三座小石桥,现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

  现在,远远望去,石桥静静地躺在东溪上,在巍巍青山掩映下,绘成了一幅最美的山水画。迎着斜阳,走在历经沧桑的古桥上,听着潺潺流动的东溪水,呼吸着清凉甜润的空气,寻得一丝古朴中的静谧。

  长山乡东村桥

  婺城区长山乡桥多井多,但大多已经湮灭在历史长的河中,北宋时期建造的东村桥是乡里现存最早的古桥。东村桥看上去非常不起眼,可它却是目前金华最古老的一座石桥,在桥面上还刻有桥的名字和它的建造时间,始建于宋朝,也就是说距今有900多年历史了。

  这座金华最古老的桥为三孔石梁桥,全长8.90米,桥面宽1.92米。两根桥柱呈八字形竖起,与横梁隼卯连接,形成八字撑架结构,以增强桥柱的稳定性和抵御水流的冲击,其间架石梁为桥面。柱头上盖一块巨大石梁,就是桥墩,再在桥墩上铺好石板,就成了桥。

  整座石桥造型简洁,虽体量不大,但用材厚实,桥面石梁侧面刻有“宋癸酉元祐八年六月徐宅建造记旦”题记。东村桥结构科学合理,施工简便且牢固耐用,至今保存完好,是研究古代桥梁类型及其发展演变的重要实物例证。

  在那个年代建造这样一座造型奇特的桥并不容易。根据《长山村志》记载,东村桥每块条石重量都在一千公斤以上,石料要从五公里以外的南山采集,运输全靠人力扛擡,难度可想而知。

  1933年,这座桥曾被洪水冲毁,村里人按原貌进行修复,只换了两块支架脚石,两块桥面条石,其余均用原来的石头进行重建。2006年,东村桥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村桥周围曾是滕氏住宅区,所以它也叫作滕家桥。以前,住在东村桥边可谓风水宝地,而且东村桥连着长山二村和三村,在没有造新桥之前是交通要道,村民每天买菜购物大多得从桥上过,所以每天都很热闹。如今,桥头人家都已搬走,只留下空荡荡的老房子守着这座古桥。

  塘雅镇鹊尾桥

  金东区塘雅镇含香村的鹊尾桥横跨芗溪,相传为“刘秀逃难此处,喜鹊搭桥相救”而建该桥,它连接着含香老街的两头,也曾是通往金华市区、义乌等地的要道。如今这古桥经过重修依然能通行。

  鹊尾桥,三墩四孔石梁桥,草龙抱鼓石,莲花望柱。东侧一孔已被填土,桥西连着留憩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