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了將近一年下沙和大江東合併的消息,終於在4月4日這天落了實錘。

  浙江省政府正式批覆成立錢塘新區,空間範圍包括現杭州大江東產業集聚區(大江東)和現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下沙)。

  對於錢塘新區,許多人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指對經開區,即我們口中的下沙比較熟悉。

  不少人讀書在下沙,就業在下沙,安家在下沙。當年坐着B1快速公交進城的少年,如今已變成了下沙的“土著”。

  陌生是指對大江東,對這一塊麪積超大的土地還是比較陌生。

  一來,這塊土地原先屬於蕭山,存在區域隔閡。二來,大江東成立後,除了工作需要,不少人對大江東印象只停留在地圖上,有些甚至都沒踏足過。

  空間上,錢塘新區包括了杭州大江東產業集聚區和現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文件中還對管理範圍有明確界定,即包括江乾區的下沙、白楊2個街道,蕭山區的河莊、義蓬、新灣、臨江、前進5個街道,以及杭州大江東產業集聚區規劃控制範圍內的其他區域(不含黨灣鎮所轄接壤區域的行政村)。

  1

  下沙

  下沙的區塊界限還是比較清楚的,除了高教園區外,開發較早的就屬沿江居住區塊。

  好幾年前,沿江區塊就已經高樓林立了,當時的伊薩卡國際城、世貿江濱花園、保利東灣等樓盤,成了掃房團眼中的投資佳品。

  經歷了一輪牛熊轉換後,如今的沿江區塊的投資屬性少了些,居住屬性更多了些。

  後來下沙開始大力開發金沙湖區塊,並把金沙湖區塊作爲下沙的行政中心,集中了大量商業體(龍湖天街、銀泰、印象城)、醫院(邵逸夫醫院下沙院區)等配套。

  龍湖灩瀾山、德信早城、和達御觀邸等樓盤,從最早無人問津到後來坐上了火箭,也就沒幾年光景的事,這一區塊的房價是下沙最高的。

  這幾年開始,下沙大力開發大學城北區塊,這幾年陸續拍出的土地也主要集中在這片區域。

  不少開發商也對這片區域青睞有加,如最早的碧桂園,後來的保利、鐵建,到最近的宋都等。這個版塊的樓盤價格也較爲便宜,成爲下沙剛需的首選板塊。

  2

  大江東

  大江東的區塊就相對比較陌生了。大江東主要由蕭山原來的5個街道組成,分別是河莊、義蓬、新灣、臨江、前進。

  河莊、義蓬、新灣是大江東最主要的居住區塊,其中又以義蓬爲大江東的核心。

  義蓬集中了大江東的行政機關所在地、大江東醫院、商業購物中心等配套,未來的杭州地鐵7號線和8號線都經過和交匯在這裏。

  開發大江東最早的都是一些本地開發商,如至高、春天等。德信和宋都,算是最早進入大江東的“外來”開發商之一了。德信的大江源著,宋都的新宸悅府和麗郡國際等,在大江東打響了第一槍。

  後來的故事就耳熟能詳了,濱江、旭輝、龍湖紛紛在大江東拿地。濱江春盛大江名府(40年商住)、濱江新希望新城未來海岸、旭輝寶龍東湖城、龍湖江與城等,在大江東熱銷。

  直到後來,來自深圳的卓越拿地時,樓面價已經到了1萬3,已經不便宜了。

  2月1日,融創在大江東花了34.6億,拿下了核心區的“巨無霸”地塊,也正式宣告大江東的未來可以加大想象。

  3

  -重新認識錢塘新區-

  不少人把錢塘新區直接叫做杭州“第十一個區”。

  嚴謹來說,目前錢塘新區還只是經濟區的概念,而非行政區,不能把錢塘新區與撤市設區不久的富陽、臨安等直接劃等號。

  如果錢塘新區能成功申請批准爲國家級新區,從管委會管理到設立區一級政府管理,錢塘新區纔是真正的“第十一個區”。

  我們通過數據來重新認識下杭州未來的“第十一個區”,錢塘新區。

  - 地理篇 -

  當初杭州市政府把大江東從蕭山獨立了出來,看中的正是大江東大面積的可開發土地。

  這次把下沙和大江東合併,也爲下沙與大江東之間的產業轉移和城市配套融合,掃除了管理上的障礙。

  合併後的錢塘新區,陸域面積爲452.7平方公里,加上另外的約79平方公里的錢塘江水域面積,總控制面積就是文件中提到的531.7平方公里。

  錢塘新區的陸域面積在杭州“十一個區”中可以排到第5位,僅次於餘杭和蕭山。

  再形象一點,錢塘新區地域面積,超過了上城區+下城區+濱江區+江乾區+拱墅區的面積。

  如果計算杭州老城區的面積的話,得除去濱江區,再加上西湖區非景區的面積,結果也幾乎與錢塘新區的面積持平。

  錢塘新區等於是再造了一個杭州的主城區。

  - 人口篇 -

  一個地區的發展,除了土地,還必須有人。當然,人口往往也與產業的發展息息相關,產業的發展將直接帶來大量新興人口的導入。

  有人才有消費,纔有一個地區的活力和“煙火氣”。

  據2018年末杭州人口統計數據,下沙人口爲40.6萬人。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下沙已經成功從一個工業區+高教園區的簡單結合,發展成了一個有人口基礎的新城。

  單列下沙的人口,已經超過了上城區和濱江區,僅此於下城區。

  下沙40.6萬人口,加上大江東的21.8萬人,錢塘新區總人口到了62.4萬人,排在杭州“十一個區”的第6位,僅次於富陽區,超過了臨安區。

  - GDP篇 -

  講完了面積和人口,重頭戲還是在GDP。光看這一張2018年GDP排行榜,也十分有意思。

  以前杭州GDP的老大哥,蕭山,2018年的GDP已經被餘杭超過,而且有超200億的差距。

  餘杭這些年經濟突飛猛進,由於沒有歷史包袱,又趕上互聯網和數字經濟發展的浪潮,以阿里巴巴爲代表的科技企業在未來科技城紮根發展,的確令其他的老牌強區非常羨慕,也再一次詮釋了什麼叫“後發優勢”。

  蕭山這幾年也加快了轉型升級,方向對了,剩下的就靠時間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蕭山的GDP總量還是比濱江要高很多。

  排最後的是臨安區,新進的“第十區”,除了超大的面積和怡人的美景,經濟存在感實在偏弱。

  2018年,下沙的GDP總量是703.6億元,單列下沙GDP,就能排在富陽之後,江乾區(去除了下沙後)之前。

  合併後的錢塘新區,GDP總量達到1007.9億元,直接躥升到第6位。符合申報國家級新區中對GDP的要求,即“擬設立新區申報年度前一年的地區生產總值原則上應在1000億以上”。

  未來,錢塘新區如果真能夠升格爲國家級新區,對整個杭州的發展帶動作用將是巨大的。

  正如省政府文件所提到的,錢塘新區未來的發展定位,並不侷限於一個城市的新興產業區,而將是世界級智能製造產業集羣、長三角地區產城融合發展示範區、全省標誌性戰略性改革開放大平臺、杭州灣數字經濟與高端製造融合創新發展引領區。

  錢塘新區定位高、起點高,設立新區只是第一步。新區未來充滿了想象空間,但落地仍需各方一起努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