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全球大部分職業體育賽事一樣,世界桌球巡迴賽也因全球疫情被迫中斷,每一位球員和球迷都在盼著賽事早日回歸。事實上,這並不是職業桌球歷史上的首次被迫停擺,就讓桌球名記、解說評論員大衛·亨頓帶領我們回顧那段歷史……

  文 / 大衛·亨頓(歐洲體育)

  若沒有喬·戴維斯,首屆桌球世錦賽可能不會在1927年如期舉行,而要晚上好多年。世錦賽沒有來遲,還迎來了這項運動首位巨星的誕生,戴維斯的影響力之大,大到不經意間成了三十年後桌球衰落的一個因素。

  不像今天的巡迴賽標杆林立,喬·戴維斯在當年可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沒有像樣的專業選手讓他來觀察、分析和學習,好在他父親在切斯特菲爾德惠廷頓沼地的一家名為皇后酒店擔任經理,那裡有一張全尺寸的桌球球檯。

  戴維斯的成長階段和桌球重合,他不諳世事,桌球也是一個新事物。當時最流行的檯球運動是英式比利,他本人和弟弟弗雷德逐漸駕輕就熟,然而英式比利雖極具觀賞性,但缺乏戲劇化的張力,比賽失衡就會變得過於單調乏味。

  喬·戴維斯與桌球、英式比利世錦賽冠軍獎盃

  1926年,戴維斯在職業比利世界賽決賽輸給湯姆·紐曼6,500分,比賽中的各種技巧固然讓觀眾看得很爽,但氛圍就沒有那種看好戲一般的熱鬧。戴維斯發覺這是桌球的一次機遇,當然,桌球作為檯球家族的新貴也成就了戴維斯,雙方互相成就,彼此聲名遠颺。其他人也試過跨界,但都收效甚微。

  1924年,既是球員又是球房老闆的湯姆·丹尼斯致信當時的檯球管理機構,請求他們考慮辦一項桌球的公開賽事,結果收穫一頓冷嘲熱諷,回信上寫道:“桌球會精彩到流行起來,繼而讓比賽辦得紅紅火火,再加個問號。”

  兩年後,在賽事推廣商、球檯製造商比爾·坎金的支持下,喬·戴維斯成功說服管理機構重新考慮,辦起了10人參加的首屆錦標賽事,選手報名費的一半用於購置冠軍獎盃,這座獎盃一直被沿用至今天的世錦賽。

  這屆世錦賽的首場比賽始於1926年11月29日,第二年5月,戴維斯在英格蘭伯明翰的坎金檯球廳舉行的決賽中以20比11擊敗湯姆·丹尼斯。當時業內最有話語權的媒體《檯球人》,對這屆比賽進行了“長達”四個自然段的報導。

  喬·戴維斯vs湯姆·丹尼斯,1927年世錦賽決賽

  世錦賽接著辦下來了,雖然參賽的人少,但個個堅定不移。戴維斯從未開過車,結果1934年鐵路業大罷工,導致他無法從諾丁漢前往凱特靈與湯姆·紐曼交手。此後戴維斯買了輛車,大致學了下怎麼開就跑去打比賽了。

  戴維斯不斷地贏,聲譽和名望隨之而來。他幾乎統治了桌球賽場長達20年,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戰稍有打斷他的節奏。1940年,他贏得個人第14個世錦賽冠軍,1946年賽事回歸,他贏下個人第15個也是最後一個世錦賽冠軍,隨後“退役”。

  事實證明,這是桌球陷入一段黑暗時期的開端。其實戴維斯只是從世錦賽中“退役”,還會去打其他的賽事,也會參加表演賽並在電視上露臉,仍是發展中的桌球運動里最響噹噹的人物,所以他的缺席就嚴重降低了世錦賽的含金量——就像《哈姆雷特》沒有了王子的戲份。

  這項賽事就不火了,一直僵持到1957年,已經沒有賽事推廣商願意碰它,職業桌球賽事就此進入一段黑暗的休眠時期,持續到1964年。60年代是屬於甘迺迪和披頭士樂隊的年代,精神生活豐富又時尚,桌球卻疲軟無力。畢竟它只是一個新鮮玩意,有流行的時候,就有過氣的時候。

  2016年,雷克斯·威廉斯進入桌球名人堂

  這段時期,對於那些生活回歸原樣的球員來說,非常艱難。弗雷德·戴維斯在蘭迪德諾開了一家旅店,雷克斯·威廉斯在斯塔福德郡開了一家家庭式的印刷公司……球員們還在打表演賽,但生活不易,在黑白電視上,桌球幾乎沒有額外的曝光度,只有喬·戴維斯參加的比賽會播,亦或是在BBC的幾場賽馬節目之間墊播。

  雷克斯·威廉斯在17歲時就是英格蘭業餘冠軍了,當時他都30歲了,根本閑不下來。那本該是他職業生涯的黃金時期,他一心將熱愛保持下去了,因此全身心地投入進去,以挑戰賽的形式“複活”了世錦賽——這是一場單挑較量,對手是上屆冠軍約翰·普爾曼。

  管理主體批準了這項賽事,時隔7年舉辦的首屆世錦賽以普爾曼19比16擊敗弗雷德·戴維斯(1964年4月,10月雷克斯·威廉斯在另一場挑戰賽中33比40不敵普爾曼)。1964年至1968年間,世錦賽以挑戰賽形式舉辦了7場,冠軍全部由普爾曼獲得。

  威廉斯認為球員應該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於是召集成立了一個球員聯合會,後來這個組織就演變成當今的WPBSA(世界職業比利和桌球協會)。在威廉斯的努力下,桌球的知名度再度得以提升,球員們沐浴到新時代的陽光,雖然沒那麼穩定牢靠,但至少有了打比賽的機會,也把世錦賽找回來了。

  左起:F。戴維斯、普爾曼、斯賓塞、里爾頓、A。希堅斯、格里菲斯、桑本、S。戴維斯、泰勒

  1969年,世錦賽恢復了公開賽模式,彩色電視來得也正是時候,Pot Black節目得到了全國性的關注,突然之間,桌球的頂尖球員們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從“頭腦風暴”雷·里爾頓到“撕裂者”阿曆克斯·希堅斯,有一個算一個。

  公眾對球員以及桌球本身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自然也引來了讚助商和電視台更多的投入,從此開始,職業賽場誕生並迎來爆炸式的繁榮增長,推廣商們只覺得狼多肉少,桌球賽事不夠多。

  那位開拓者怎麼樣了?1978年,喬·戴維斯在謝菲爾德的克魯斯堡落座,觀看64歲的弗雷德·戴維斯在世錦賽準決賽對陣佩利·曼斯。克魯斯堡劇院已經是世錦賽的新主場,這場比賽非常激烈、非常精彩,戴維斯也深深陶醉其中,陶醉到昏倒。幾個月後,戴維斯去世,享年77歲。

  若能看到今天的桌球盛景,從管理層到球員以及全球影響力,必定讓老戴維斯震撼,不過在其有生之年,他已經見證了桌球逐步成長為一塊體育勝地,讓球員們從冷漠灰暗的陰影中,邁進萬千觀眾的視線綻放光芒。

  世界桌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