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葛爾丹確實是一位蒙古部的傑出領袖,在短時間內兼并了四衛拉特部,又兼并回部、青海、漠北,確實是一時之梟雄,但是他在極盛之後又迅速走向覆滅,這是為何呢?

原因一、成吉思汗時代周邊形勢和他所處時代有所不同。成吉思汗時代蒙古崛起的時候。漠南諸政權都是四分五裂的,分成金國、西夏、西遼、南宋、吐蕃諸部五大塊,且各自國內政治腐敗,矛盾叢叢,互相之間摩擦不斷。就是這樣,以蒙古鐵騎的強悍平金、平西夏、平南宋尚要三代人的功力,可知創業之艱難矣!葛爾丹面對的敵人是已經平滅三藩,旭日方升,政治穩定的大一統清朝,「朝廷已平三藩,定隴、蜀,收台灣,和鄂羅斯,天下無事」,相對於成吉思汗時代,擴張難度只大不小。

第二、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的時候面對的是腐敗的金朝,面對的是昏庸的完顏永濟。而葛爾丹面對的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也是一代雄主的康熙皇帝。一個是英雄對上了庸才。葛爾丹是英雄對上了英雄。

第三、葛爾丹在清朝無暇西顧的時候之所以能瘋狂擴張,那也是清朝當時忙於忙於整合國內力量,平定三藩、收復台灣,無暇西顧。但是從側面上來說,這也給了清朝錘鍊軍隊的機會。就是在平滅三藩的過程中,康熙皇帝大力整飭軍隊,提拔滿漢年輕的將領,延緩了八旗的腐化,而綠營的實力則穩步加強。後來在平葛爾丹的時候,其中兩位重要的將軍費揚古、孫思克就是在平三藩的時候被提拔上來的。所以,葛爾丹面對的清軍在這個時候也是百戰精銳。葛爾丹手下的蒙古鐵騎不慫,當時的清軍也不是唱詩班!而成吉思汗面對的是腐化已久的女真軍,且遇到一位完顏承裕這樣的庸才。

第四、葛爾丹手下蒙古鐵騎還是當年的鐵騎,可是時代在變啊!相比於成吉思汗時代,康熙這個時候的火器已經是有相當發展了。就是在康熙二十九年八月的烏蘭布通戰役,葛爾丹就在清軍的火器上吃了大虧!當時葛爾丹「依山阻水,以萬駝縛足卧地,背加箱垛,蒙以濕氈,環列如珊」,然後清軍使用火器。「駝斃於炮,頹且仆,陣斷為二」,然後清軍步騎就突破了葛爾丹的防線,可以說火器的作用是巨大的。而康熙皇帝敏銳的察覺到了火器是葛爾丹的軟肋,於康熙三十一年,就下令立火器營。「三十一年,以前征準噶爾時火銃便利,立火器營」。當然了,葛爾丹手下也是有火器的,只是相對於清軍數量上,質量上不能比罷了!

第五、葛爾丹雖是英雄,但是我覺得他的才能仍然比不過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十四年到成吉思汗二十年間,他在率主力西征時,蒙古本部仍然是政局平穩。而葛爾丹在遠征期間,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就背叛了他,加速了他的敗亡,「其伊犁舊部落盡為策妄那布坦所並,自阿爾泰山以西皆非己有」。

以上五點就是為何葛爾丹成為不了成吉思汗的原因。


葛爾丹為什麼沒能成為成吉思汗第二,我認為主要有幾個原因:

一是時機不對。葛爾丹時代是沙俄和清朝國力上升時期,不同於成吉思汗時期的周邊環境。此時清朝剛入關統一中國幾十年,經濟恢複發展,人口大增,軍力強盛,最高統治者康熙雄才大略,這時也是中國對外擴張期,清王朝絕不容許北方出現一個強大獨立的游牧民族政權,更何況葛爾丹向東向南擴張實際已經威脅清朝的國家安全,甚至蠶食清朝國土,擄掠大清國民。

同時,北方的沙俄也正處於對外擴張期,此時的觸角也已伸到東方來,沙俄一方面希望扶持葛爾丹對付清朝,又不希望他過於強大。雖然葛爾丹極力想靠上沙俄,但雙方之間的關係卻是互相利用,沙俄想利用清朝與葛爾丹之間的鬥爭獲取最大利益,葛爾丹也想靠沙俄共同對付清朝。但在實際衝突中,由於清朝佔了極大優勢,沙俄並不想過份得罪清朝,除了口頭上表態,實際上並沒有給予葛爾丹實質性支持。

二是蒙古地區早已是清朝版圖的一部分,清朝從後金時期就與蒙古上層往來密切,通過聯姻和宗教等手段,把蒙古各部高層貴族和廣大蒙古人民拉擾過來,且蒙古普通百姓民心思定,不願意受葛爾丹奴役,總體上反對葛爾丹兼并戰爭。

此外,歷史發展到十八世紀,蒙古族騎射的優勢早已不再存在,且清朝也是騎射起家,加之國力強盛,對付葛爾丹勢力並不困難。

三是葛爾丹個人的能力和性格也佔了一部分因素,影響了他進一步做大的可能。


葛爾丹是在康熙時期崛起的蒙古部首領。康熙時期,採取遠郊近攻的方法,逐漸統一了蒙古草原。但後來兩次敗於清軍,戰敗被殺。他的兒子後來也起兵反清,但也失敗了。

先來說說葛爾丹有什麼優勢吧。第一,當時在康熙面前除了葛爾丹還有吳三桂、台灣、沙俄、西藏這幾大難題要解決。葛爾丹有時間發展壯大自己。二,蒙古各部不夠團結,葛爾丹採取遠交近攻逐個擊破,沒有遇到太多阻礙。三,沙俄和西藏都對葛爾丹大力支持。

再說說葛爾丹的劣勢。一,清朝花了很多時間一一解決吳三桂台灣和西藏問題。最後騰出時間來集中力量解決葛爾丹。不管從兵力、財力、武器等各方面來講,葛爾丹都不佔優勢。二,葛爾丹遇到的是清朝最有魄力的康熙皇帝,面對的是清朝實力最強的康熙時期。國力強大,百姓希望安寧,人心支持統一。

總的來說,葛爾丹在錯誤的時間選擇了一個錯誤的對手。


歷史沒有假設,也沒有誰會成為誰!

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部落,注意是統一了,而不是侵略,就像當時的秦始皇一樣,征服了所有國家,自己建立制度、強化中央集權,所有的百姓都是他的子民,而不是奴隸!在成吉思汗的時代里,所有蒙古族人民都認可他為蒙古部落的大汗,他的權利至高無上,是獨一無二的英雄!(就如今,成吉思汗在世界歷史中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在蒙古人心中,他是永遠的大汗)

而葛爾丹沒有征服整個蒙古部落,他所採用的政策是遠交近攻,並且屬於侵略性質,沒有征服人心,也沒有得到所有蒙古人的認可,想複製成吉思汗的偉大,沒有那麼容易的,換句話講也沒有複製的可能性!從古至今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況且他的對手是康熙大帝,勝利的幾率微乎其微,何談成為第二個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差的太遠了,根本沒有可比性!

拿葛爾丹和成吉思汗比較,我覺得是在侮辱成吉思汗!


這個問題,我個人以為原因有三:

1.家族地位懸殊,在包括衛拉特四部在內的蒙古諸部的社會習俗中,家族淵源是決定社會地位的重要基礎,尤其對於貴族乃至政權擁有者來說,出生的家族部落尤為重要。葛爾丹所在的綽羅斯家族,與成吉思汗後裔的黃金家族毫無瓜葛,其對於東蒙諸部沒有絲毫政治影響力,因此根本不具備成為全蒙古大汗的可能性。(葛爾丹的祖先——當年的瓦剌諸部聯盟的首領脫歡、也先曾先後因為覬覦大汗寶座,而身敗名裂、不得善終)。

2.外部環境不同,成吉思汗時代面對的是已經衰弱、且相互不和的金國和西夏;而葛爾丹僅僅以准葛爾汗國就要面對強大的滿清王朝和歸附於其的東蒙和喀爾喀諸部的聯盟,就雙方綜合力量對比而言,葛爾丹本來就是以弱敵強,冒險賭博,難有勝機。

3.內部控制力和威望差距明顯,成吉思汗是在徹底征服漠北草原所有敵對勢力之後,才建國南征,在對外軍事征伐的過程中,內部穩定、完全受控。而葛爾丹呢? 不但缺乏對衛拉特聯盟其餘諸部——和碩特部、土爾扈特部、杜爾伯特部、輝特部的控制力,甚至還與他們關係緊張。更為糟糕的是,在准葛爾汗國綽羅斯家族內部,也始終存在著以其侄子策旺阿拉布坦為首的反對葛爾丹的政治勢力。當葛爾丹受挫於東征滿清之時,正是策旺阿拉布坦舉兵奪取了中亞根據地,才使得葛爾丹進退無據、最終兵敗身亡。


只能說葛二蛋生不逢時,如果後金沒有努爾哈赤,葛二蛋又趕上崇禎皇帝,那他統一蒙古中亞,再入關稱帝沒有任何問題,可惜他遇到了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清軍既有蒙古鐵騎,又有漢軍火器營,還有後金精銳的重裝步騎兵,縱然葛二蛋有天時地利,也無法和大清的滿漢蒙三軍抗衡


一是他沒有成吉思汗時的民心基礎,清朝前期已經統治了大部分蒙古地區,管理辦法得當,優撫政策還行,所以葛爾丹難以號召他們起兵。

二是他沒有成吉思汗時的地域優勢,成吉思汗早期就把周邊水草肥沃的地方統治了。經濟發展好,再者,噶爾丹佔領的主要是西北地區,民族、信仰都不是噶爾丹一個系統的,也讓葛爾丹難以號召。

三是他沒有成吉思汗的領導魅力,成吉思汗堅韌,寬容,冷靜,葛爾丹暴躁、狂妄、狹隘。

四是他沒有成吉思汗時的歷史機遇。成吉思汗時,金朝殘暴剝削,金宋夏對峙,東西方交流還不發達,西方世界還沒有虎視東方。葛爾丹時,清朝完成了東邊大部分地方的統一,民心思齊,國力正在上升,西方俄羅斯也在向東擴張,讓他無法在夾縫中生存。


時勢造英雄啊,亂世也出英雄。此時期和彼時期不是一時期,那時候周邊國家都是弱者。葛爾丹面對的是一個強大的康隆盛世,爺孫三代人都不是廢物,被耗了一百年,已經是這樣了。證明彼此都是英雄人物。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