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透過前面對於10-12,14-15投票率空間圖解後,大家對於這次投票的結果有更深的瞭解!

用數字有助於我們用更理性的方式,認識共同生存在這塊土地上的其他觀點。使用空間資料使我們更明確的瞭解這些觀點的區域差異。

大家是否更好奇這些空間分佈的pattern與臺灣人口結構,都市發展程度高或其他社會環境背景有相關?

簡單的計算臺灣各鄉鎮市區的人口數據,有一些特別的發現!不過先別那麼緊張,這個部分後續會再做更詳細的介紹!

-------------------------------------------------------------------------------------------------------------------------------------------------

先跳脫挺同與反同議題,我們來觀察這次風向反反覆覆的第13案:你是否同意,以「臺灣」(Taiwan)為全名申請參加所有國際運動賽事及2020年東京奧運?

看似是由前國手紀政提出,希望可以不要再以中華臺北這樣立場不明的名稱參與國際賽事。然而這中間出現很多反轉又反轉的風向,有分析此一申請不影響選手參賽權的懶人包,後來卻也出現選手出面反對此一案。當然也有人認為不是現在,更待何時,難道一輩子當縮頭烏龜?此一案甚至被視為"偏統"與"偏獨"的象徵,究竟要叫做臺灣,還是被打壓下的中華臺北。

首先來看看這第13案的投票率,十案中投票率最高,顯示大家對這個議題的重視程度!

13案投票律.jpg13案.jpg

我們發現高雄人對於此一議題的投票率以及同意率皆相對來的高;臺南市的投票率則是相對來說低,但同意率來得很高,也就是投票的人的意願相當有致一同。

投票率基本上沒有什麼特別的南北差異,同意率則有著相對明顯的差異。透過下面的熱點圖我們似乎可以讀出什麼!

13案熱.jpg

從熱點圖來看,此一案的南北差異直接被突顯出來。另外外島的部分,除了澎湖外,其他如金門縣、連江縣對"臺灣"此一名稱的同意比率將對來的低。

同樣的,因為此一案並沒有通過公投案的同意門檻,因此如果看反對的數據,可能才比較能清楚理解大眾對於此一案的觀點差異。

後續有機會再補上此一案的不同意比率!

又或許這樣的空間分佈與傳統藍綠意識分佈相似?可能對很多人來說第13案就代表著心中對於統獨光譜的立場。

 

 

未完待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