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4月7日訊他用赤誠和生命詮釋了共產黨人“爲人民服務”的宗旨,他的精神,如同一面旗幟,穿越時空、高高飄揚。他是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

  1922年,焦裕祿出生在山東博山北崮山村,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焦裕祿調任蘭考縣委書記。當時的蘭考,正面臨嚴重的內澇、風沙和鹽鹼。

  敢教日月換新天!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全身心投入封沙、治水、改地鬥爭。他帶頭查風口、探流沙,踏着齊腰深的洪水察看流勢。他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喫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靠着自行車和鐵腳板,他跋涉5000餘裏,把所有的風口、沙丘、河渠逐個丈量、編號、繪圖,制定了治理“三害”的科學規劃。他率領幹部訪貧問苦,還起草了《幹部十不準》,規定幹部在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

  闊別家鄉17年,焦裕祿只回去過一次。那一次,他在母親的膝下長跪不起,不是爲了團聚,而是爲了告別,他知道蘭考的百姓更需要他。他心裏裝着全體人民,唯獨沒有自己。

  正當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走向勝利的時候,他卻積勞成疾,一直折磨他的肝病越來越重,有時疼得直不起腰、騎不了車、拿不住筆。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永遠地離開了他眷戀的大地和深愛的人民。焦裕祿在蘭考工作了僅僅475天,但蘭考人民卻記住了他一輩子、幾代人!

  2014年3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蘭考,第一站就趕到焦裕祿同志紀念館。

  習近平總書記說:“焦裕祿精神仍然是我們現在需要弘揚、需要秉承的一種精神。”

  “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如今,象徵着焦裕祿精神的焦桐,已經枝繁葉茂。2017年,蘭考縣在全國率先戰勝貧困,邁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徵程。焦裕祿精神猶如一座屹立的豐碑,激勵着無數黨員幹部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閃電新聞記者 胡媛 林範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