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無疑配得上千古一帝的名號。除卻他的過失,漢武帝更耀眼的是他的功績。班固用「雄才大略」四個字來形容漢武帝,我認為十分恰當。

首先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由於近代多次對儒家的批判以及西方自由民主等思想的傳入,儒家被相當多的人視為中國孱弱的根源,而探究儒家為什麼能成為這個根源,人們就看到了儒家在漢武帝時期的地位確立。於是,漢武帝的這一措施很自然被大肆批判。甚至,還時常會有什麼「儒家讓華夏尚武精神蕩然無存」以及「漢人成為奴隸的開始」之類的謬論。獨尊儒術這一行為的確有其負面的作用,那就是扼殺了從春秋戰國以來的百家爭鳴的思想大解放時代。但是,我們不能僅僅依靠美好的幻想來看待歷史,如果文化上一直保持著百家爭鳴的局面的話,或許我們的歷史會有更多的思想建樹,但是我們一定不會成為一個大一統的遼闊國家。百家爭鳴的文化環境依存於分裂的政治環境,我們看中國歷史上的每一次的思想活躍階段,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明末清初、民國時期,都是大分裂的時期。對於大一統的國家來說,百家爭鳴可以,但是不可以出現在統治思想領域。統治思想一定要統一,至於是儒是法還是道,其實無所謂。有些人崇拜法家,很為法家沒能成為統治思想抱不平。但是經過董仲舒改造後的新儒術,其實就是外儒內法而已。很多人一邊熱愛傳統文化,另一邊又排斥儒家,這其實是不對的。因為經過了兩千年的發展後,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以儒家為主體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漢武帝塑造了今天的中國文化,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對。

第二是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推行鹽鐵官營和幣制改革,運用鐵腕手段加強了中央經濟的管控。漢武帝又採納了主父偃的建議,推行推恩令,讓封國越來越小,困擾了西漢朝廷幾十年的分封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有力維護了中央集權。統一的國家意味著統一的認同,今天的十四億中國人憑什麼都認同自己是同一個國家的人?應該說漢武帝有很大功勞。只有把這個從未大一統過的地方建立的龐大帝國鞏固下來,人們纔能夠加強認同。這個事業由秦始皇開啟,但是秦帝國轉瞬即逝,最後還是由漢武帝來完成。

第三是開創察舉制,解決了困擾漢帝國的人才短缺問題。我們其實可以看一下,漢武帝以前,漢帝國一直都沒有自己的一套人才選拔制度。劉邦的時代,大臣們都是打江山的功臣。從呂后開始,大臣們主要就是由功臣和外戚組成。皇帝一代接一代,外戚由呂家換到了竇家和王家,功臣們也由當年的大佬們換到了當年的嘍囉們,再往後,可就再也沒有在世的功臣了。當漢景帝遇到七國之亂的時候,人才短缺的問題其實已經表現地非常突出了,朝廷應對叛軍的大臣居然很多都是現推舉的。前任的皇帝們往往都給自己的兒子留了幾個輔國的大臣,只有漢景帝,幾乎什麼人才也沒留給漢武帝,因為確實是沒有人才了。如果再不建立一個人才選拔制度,漢武帝渴望的宏大事業也無從實現。察舉制,為漢帝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即使後期弊端嚴重,但是我們熟知的曹操、王司徒等名人都是孝廉出身。

第四件事,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開疆拓土。漢武帝登基的第二年就派張騫出使西域,剛剛獨攬大權就展開了對匈奴的反攻,連續發動三次大決戰,徹底擊潰了不可一世的匈奴帝國。一鼓作氣解決了匈奴之後,又馬不停蹄開始了對南方的戰爭,先後掃蕩西南諸國、南越國、閩越國,又閃擊衛滿朝鮮。然後,漢武帝又出兵地處西域邊陲的大宛國,威震西域,北疆塞種人和南疆吐火羅人紛紛臣服,從此,西域從希臘化的進程開始了接受漢文化的進程。我們今天能擁有新疆這塊遼闊的土地,就是漢武帝打下的基礎。

漢武帝打下並經略了河西走廊,從此漢帝國打開了通往世界的大門。與明清時期的閉關鎖國不同,漢武帝極具開拓雄心,他一心想讓漢帝國成為一個名揚世界、遠方使者通過九重翻譯前來朝見的偉大國家。經過九重翻譯,可想而知漢武帝把眼光放到了何等遙遠的地方。他之所以拚命也要拿下大宛國,就是為了威懾巴克特里亞王國。具有如此國際視野的皇帝,恐怕整個中國歷史再也沒有第二個了。

有句話叫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征伐伴隨的是死亡。當漢武帝在位的晚期,漢帝國的人口數已經減少近半,國力也變得極為空虛。但是這就是漢武帝與秦始皇和隋煬帝不同的地方,雖然這三個人都耗竭民力,可是秦始皇和隋煬帝的弱點在於他們不知道民力的重要性,他們覺得百姓就是用來隨便揮霍的,這也是秦和隋早早滅亡的重要原因。漢武帝不同,他知道百姓的重要性,他曾經在與衛青的對話中表露真心,他知道這樣的政策不能持久,但是為了後世能夠進行太平建設,他必須繼續打,把戰爭結束在自己這一輩。這也是漢武帝雖然不喜歡不像自己的太子但仍然沒有廢太子的原因。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知道什麼時候該停止,這就是漢武帝的偉大之處。

徵戰一生的漢武帝劉徹,在晚年糾正政策,將國家從崩潰的邊緣拉了回來。他去世的時候,他的大漢,已經從一個被周邊朝鮮、閩越、甌越、南越、西南諸國、西域諸國、匈奴等諸多國家緊緊包圍在中原地區的小國,變成了了雄踞亞洲東方的「天朝」。大漢的威名,通過絡繹不絕的絲綢之路,一直傳到了遙遠的羅馬。華夏文明在中原以外的嶺南、西南、遼東落地開花,周邊的各民族,無論是東胡、匈奴、塞種、吐火羅,乃至遙遠的羅馬,都對漢文化充滿了嚮往,都以漢為正統。漢,成為了強大的代名詞。正因為漢武帝打下的如此基礎,漢帝國才能在幾十年以後,發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時代最強音。

華夏文明的起步晚於其他文明,但是我們在商代迅速進步,到了這個時代,世界進入了四大強國的時代,羅馬、安息、貴霜、大漢,四大強國,屹立於亞歐大陸,我們的民族,終於在世界上有了一席之地。

或許生活在漢武帝時代的百姓們並不幸福,但是征服,必然伴隨著殺戮。而推動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的,卻總是這些殘忍的殺戮,無論是亞歷山大的東徵還是漢武帝的開拓。生活在今天的我們,北京人哪怕跟貴州人方言天差地別,也依然是同一個國家的人,而當年亞歷山大帝國的版圖下,今天卻是無數個國家。我們應該感謝漢武帝。


漢武帝的窮兵黷武,險些導致漢朝滅亡,漢武帝上臺時的總人口大約為五千萬,到去世時只剩下兩千多萬,這恐怕完全拜漢武帝窮兵黷武橫徵暴斂所賜。漢武帝出征匈奴,耗盡了國力,頂多打個平手。並未真正打敗匈奴,反倒是一個東漢的名將竇憲出征塞外,一下子把匈奴一掃而空,且漢武帝多情寡義,刻薄寡恩,主父偃,張湯等人對其忠心耿耿,卻依然難逃一死,就連霍去病的死都有人懷疑是他乾的。只剩下個衛青得以善終,那也是謹小慎微裝了一輩子孫子。陳阿嬌對他而言是上位工具,李夫人死後不久全家就被殺光,晚年寵幸奸臣,導致巫蠱之禍,妻兒蒙冤而死。司馬遷為李陵仗義執言,慘遭宮刑。死前為了避免後宮專權,把心愛的鉤弋夫人下令處死,卻導致權臣霍光干政。所作所為完全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暴君而已


謝邀,評價歷史,務必要當歷史評,把歷史人物放到他那個時代去評,這是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不要講什麼歷史侷限性,也不要講什麼過失。有的人講著講著,恨不得親自跑過去代操作。這樣對歷史人物很不禮貌,也不公平。再,很多歷史事實,並非我等聽到的那樣,所以說多了就是在猜貓??貓??。這樣做的危害是什麼?_?危害就是導致愛恨情仇,愛之,頂禮膜拜,吹捧有加無減。恨之,恣意抹黑,有加無減。兩派嚴重對立,這樣時間長了,會導致社會輿情的分裂局面。比如漢武帝,看看實在的,大眾化的,抗擊匈奴,功勞很大,可以說影響至今,就可以了。至於具體細節。留給有關專家去研究而消耗他的一身。就不要搬到公眾平臺來了,有嘩眾取寵之嫌的。

所謂研究,有的是科學,而有的只是因為好事。好事風盛,稀奇古怪就大量被創造出來,也果然博得大眾眼球,於是乎,有的專家也玩起了揭祕了。比如美國人只是在意華盛頓是美國及其廢除奴隸制,民主制度的開創者,知道這麼多就滿足了,可是有好事的中國人,揭祕他的地道里還養83個奴隸,真的不知這樣的祕密的獲得要消耗掉多少糧食和時間啊!

一個民族怎麼能沒有信史呢?秦皇漢武是我們的信史,華盛頓是美國人的信史,他們是不會任性評論的。

漢武帝沒有過失,秦始皇是暴君沒錯。他不是君,怎麼會用他開創的制度?他不是暴君,怎麼會推翻他的王朝?這些都是我們在懷疑而想揭祕之前需要思考的。

秦始皇的千古功業在統一。漢武帝的千古功業在根除外患。根除外患,不手軟。秦皇漢武組合一個詞,是有原因的,原因就是,他們是一個完整理想人,一個完整的王業。


秦始皇讓大一統思想深深刻在每一個中國人心裡。漢武帝打出了中國版圖雛形,讓中國人自信起來。隋煬帝讓中國政府制度完善起來,同時讀書可以改變命運也是他開避的。都很偉大,都值得每一位中國人敬仰!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