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从19世纪初叶开始,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中的巨额逆差,便向中国大规模的倾销鸦片,致使清朝每年外流白银600万两,不仅造成国库空虚、财政枯竭,而且大量官员、士兵吸食鸦片的现状,也给国家安全带来巨大隐患。正因如此,道光帝派“禁烟派”首领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6月3-25日,林则徐将从英商手中缴获的鸦片,总计1.9万余箱、237万多斤,全部在虎门海滩集中销毁,史称“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后,英国政府打着保护自由贸易的旗号,悍然对华发动侵略战争,标志着中国向近代转变的“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就此爆发。起初,英军派舰队封锁珠江口,意图直接进攻广州,但由于林则徐的严密布防,始终未能得逞。“虎门销烟”和挫败英军进攻广州两大功绩,让林则徐一时间名声大振,就此成为令后世敬仰的民族英雄。

  英军在广东受挫后,并未就此罢手,而是沿着海岸线北上,先是在当年7月攻陷定海,1个月后又抵达天津大沽口,威胁进攻北京。道光帝被英国的坚船利炮吓破胆,即刻命直隶总督琦善前去议和,并命两江总督伊里布等人调查英军攻占定海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林则徐横遭政敌诬陷,很快便由禁烟功臣,变为道光帝心目中的“罪臣”。

  鸦片战争形势图

  很快,林则徐被革职,先是暂留广州等待新任钦差大臣琦善的审问和处置,紧接着又在次年5月被派往浙江镇海,参与海防建设事宜。然而仅仅过了1个多月时间,由于再遭靖逆将军奕山等人的诬陷,林则徐被朝廷革职,并发配到伊犁(即今天的新疆)去戍边。次年(1842年)6月,鸦片战争结束,清廷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林则徐在伊犁戍边长达4年时间,期间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的方略,并领导当地民众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等设施,从而为发展当地农业、改善百姓生活状况,立下不俗的功绩。与此同时,林则徐还大声疾呼,要求朝廷警惕沙俄对新疆的觊觎之心,加强对西北边疆的防守。

  林则徐画像

  正因为林则徐在伊犁接受“改造”时表现良好,再加上忠直大臣为之奔走转圜,终于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他再次得到清廷的任用,起初担任署理陕甘总督,不久又改任陕西巡抚。而正是在陕西任职期间,这位因“虎门销烟”而受到世人敬仰的民族英雄,竟然在思想上来了个三百六十度大转弯,开始提倡种植鸦片。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来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初,署理抚州知府文海曾给林则徐写过一封信,向他请教如何发展地方经济,并防止白银外流现象。针对文海的咨询,林则徐提出一个令他无比惊骇的建议:鼓励百姓种植鸦片!

  林则徐在信中写道“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嗜洋烟而不嗜土烟,若内地果有一种阿芙蓉,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无如知此味者,无不舍近图远,不能使如绍兴之美醍,湖广之锭烟,内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脉贯注,何碍之有?”(见杨国桢著《林则徐传》第433页,阿芙蓉即鸦片)。

  清朝中后期,民间吸食鸦片现象泛滥

  对于林则徐的观点,绝大多数人都感到无法理解,认为他背离了自己的初衷。然而也有一些人体会到林则徐的苦衷,知道他这项建议,不过是在鸦片贸易合法化的大环境下,对抗洋烟在国内倾销、防止白银外流的无奈之举。因为,若能以国产烟土对抗进口鸦片,在满足民众需求的同时,并向鸦片商征税,便可以最大限度的防止白银外流,至少还能挽回些许经济利权。

  或许是意识到林则徐这项建议的合理性,此后在清廷的默许下,全国各地掀起一股种植鸦片的热潮,从南到北,几乎已找不到没有种植鸦片的省份。在此期间,大量的耕地被用来种植鸦片,很多地方(如云贵川、东北、陕甘等地)能占到总耕地面积的一成,甚至是半数以上,由此可见盛况。

  光绪帝虽颁布禁烟令,但效果甚微

  随着国产烟土在鸦片市场上的份额越来越大,英国对华鸦片贸易的利润呈逐年下滑态势,再加上英国国民反对鸦片贸易的呼声日渐高涨,最终迫使英国政府向现实妥协,跟清廷签署《中英禁烟条约》,正式宣布废止鸦片贸易,时在1908年3月。而在此前两年,光绪帝已经颁布“禁烟令”,明令各地禁种鸦片。然而此时国产烟土泛滥日久,百姓吸食成瘾,又岂是一道诏书便能禁绝得了?

  史料来源:《清史稿》、《林则徐传》、《清宣宗实录》、《清德宗实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