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終於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啦!

在我國,向來就有個約定俗成的規定,每年的6月7日到8日,是百萬考生忐忑不安,千萬家長如坐針氈的日子——高考!而剛好也是中國農曆5月初的高考日,基本上每年都同端午節周旋較量,搶出風頭。在2019年這個中國特別年,高考果然也不甘寂寞地刷了一波存在感,居然跟端午節秘密謀和,拽著對方的手一起出現在你們面前啦~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在這個如此美妙的日子,紙條君先攜高考與端午之手,祝願各位即將上考場的小可愛們「一舉高粽」!希望大家都能考的全會,蒙的全對!

高考這一波存在刷完之後,是時候談談端午節,這個歷經千年依舊活力滿滿的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紙條君發現,近年來每逢端午,朋友圈微信群總會出現這樣的言論:「提醒大家,端午節不能互祝快樂的,最多互祝『端午安康』,因為端午節是個祭祀節日……」

端午節是個祭祀節日?噢,對,我們想起了殉國投河的詩人屈原、自盡身死的諫臣伍子胥,以及感天動地的孝女曹娥,他們都因高尚的品格在端午之日被人們祭奠和緬懷。然而,端午節只能是一個悲壯的、祭祀的節日嗎?在團圓吃粽、龍舟競渡的歡樂氣氛中,我們真的不能互祝快樂嗎?帶著這樣的疑問,跟著紙條君一起來一探究竟吧!

端午溯源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一直以來就有好幾種說法:屈原說、伍子胥說、曹娥說、辟邪說……每一種說法的背後,都有豐富的歷史材料和民俗事實作支撐。在大多數人的認知里,端午節是用來紀念屈原的,而在學術界,一般會把辟邪說作為端午節的歷史源頭。

從時間上講,辟邪說的確比屈原說的年代早了許多。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先民就在夏至這一天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有說他們是祭祀「百物之神」的,也有說他們是祭祀「死神」的。不論是什麼說法,我們都會發現,這一天里人們進行祭祀,必定是有所忌憚、有所希冀和祈求的。

沒錯,夏至這天之後,黑夜將會一天天變長,並一直持續到冬至。早期人類懼陰而向陽,這種變化自然引起了他們的恐慌。除此之外,進入農曆五月的華夏大地,天氣變熱,瘟疫盛行。植物茂盛蔥綠,百蟲復甦,蚊蟲滋生。在這種環境下,身體強壯的人都容易得病,更別說那些體質孱弱的人了。

在漢代民俗著作《風俗通義》裡頭,就有這麼一句形容五月的話:「五月上屋,令人頭禿。」(技術哥哥們頭皮一緊)裡面還提到在生育方面,五月五日似乎是個禁忌:「今俗間多有禁忌……五月生者,以為妨害父母。」看來,由於缺乏對世界的科學認識,古代人民往往會把自己的身體變化與時序變化聯繫起來。這種對宇宙、自然、人類的原始觀點,使五月變成一個「惡月」。

古人也常常把罪惡、死亡、天災和人禍歸結到神靈身上,因此,從夏代開始,每到農曆五月,人們會把牛的腦袋砍了用來祭祀,趕走「死神」的威脅。到了西周,這種殘忍而野蠻的做法才逐漸被摒棄。為了替代牛頭,人們便用草裹上米做成牛角的樣子擺掛在家中,並稱它為「角黍」。這種具有辟邪意味的「角黍」,便是今日粽子的原型。

辟邪的說法,自然也與祭祀扯上了關係。因此,網路上關於「端午節是個祭祀節日」「不要說『快樂』而要祝『安康』」的說法,似乎也不無道理。但辟邪是為了安康,其本意也是祈願生活幸福快樂。

適用主題:

追本溯源、節日傳統等主題,如2009年廣東卷《談談你對常識的認識》。

端午之娛

這麼說來,粽子的確比屈原的誕生還要早2000年。到了東漢之後,人們為了紀念屈原,便在端午這天把粽子投入江河。為了防止河妖偷吃屈原的「餐食」,人們還特意用河妖所懼怕的五彩絲線包裹粽子。至此,端午和粽子才真正和屈原這個人物產生了聯繫,逐漸成為人們最熟悉的端午來源說。

以辟邪為始的端午,除了紀念偉大人物,還是一個有著「感知夏季」的文化內涵的日子。在這一天,北方地區的孩子們額頭上會寫個「王」字,大人們會喝黃酒、吃五毒餅(北方朋友黑人問號臉),後來更有手綰五綵線、外出踏青等內容加入。而南方近水的人們,則可以在個日子去江邊戲水,不僅鍛煉身體,還能解熱消暑。漸漸地,南方人已不再滿足於游泳,便把競渡搬上端午的舞台,產生了「賽龍舟」等水上娛樂活動。宋朝的范致明在《岳陽風土記》中就記錄了人們把競渡作為送瘟儀式的現象。人們通過這些活動,希望達到治病延壽、強身健體的效果,也希望能夠釋放激情、交流思想。

進入21世紀,「端午節,放假一天(農曆端午當日)」在2008年被正式寫入《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到了2016年,端午節放假被調整為更長的三天假期。趁著難得的端午小長假,出遊的人越來越多,而端午遊玩的線路、形式也越來越豐富多樣了。至此,端午節的娛樂氛圍愈發濃厚,其文化內涵已不再局限於緬懷古人了。因此,在紀念古人的同時,端午也應被視為一個歡娛慶祝的日子。

適用主題:

節日內涵的多樣性、傳統變遷等主題,如2014年北京卷《老規矩》、2011年安徽卷《時間在流逝》。

端午與文化自信

端午節習俗源遠流長,其根本就在於中華文化具有博大精深、與時俱進的特質。我國的節日習俗,自古以來就具有極強的文化適應性和包容性。隨著時代的發展,它們不斷被融入新的元素,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古老與現代相統一的畫卷,正逐步在華夏大地上展開。傳統節日之所以歷久彌新,源於人們的文化創造力和文化自信力,得益於人們在傳承古老文化的過程中進行古今對話與交流,使文化不停流動、創新、彰顯個性。

我們會發現,端午習俗雖然古樸,卻在不斷與新的內容、新的觀念相融合,譬如現在有許多媒體節目,就試圖從新時代的視角下重新定義端午文化,打造最「潮」的端午節;粽子的樣式也在不斷變化、推陳出新……當然還有把端午與高考聯繫起來,願考生們「高粽」的新式祝福湧現。它們都體現了我國百姓文化生活中自信的一面、創造的一面,也從側面體現了國人的家國情懷和愛國精神。

因此,我們還要糾結於「快樂」與「安康」二字么?想來在宏大的價值願景之下,這類雞毛蒜皮的爭論也就不值一提了吧!

適用主題:

文化自信、傳統與現代交融等主題,如2014年江蘇卷《關於不朽的理解》。

經過紙條君的分析,對於端午節的前世今生,小可愛們是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了呢~關於祝願「快樂」或祝願「安康」,你又有什麼看法呢?反正在紙條君看來,這兩種說法都完全ok呢~不管怎麼說,過節嘛,最重要的是開心!

杜甫曾有詩句「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說不定端午也是個自帶光環,幸運滿滿的日子哦!準備上考場的小可愛們,願你們在考場上發揮出應有的水準與實力,認真答題,謹慎檢查。拿起筆繪就美好未來,收起筆也能淡定從容!

(圖片來源於網路)

(文章版權屬於作文紙條所有,轉載請聯繫紙條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