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玉米手做麦块(Minecraft)的角色,实际尺寸只有手掌心大而已,小玩偶一般。(与文无关图)

这次是有人质疑到国外求学的过动儿,家长认为法国教育及医疗环境较好,所以孩子不需要吃药,提问者想用台湾精神科医生的论点反驳家长到国外的反药论点。以下是我试著简述自家状况,用我家在日本留学实例,来反驳「到国外也一样吃药的过动儿人口增加」这个论点。基本上只有我家一个样本,不足以反论国外吃药人口增加事实。但话说回来,会只拿数据有增加这件事来说嘴,却忽略case by case,台湾教育环境就是逼死过动儿,然后过动儿到国外就是比较被接纳这一事实,单用数据如何对证?事实是台湾那些精神科医师也是不科学的。

=================================================

我家住日本。在台湾时被医生评为过动,在小学的个案会议上却被大学教授指为亚斯,一直在学校出问题且功课状况不稳定,听觉记忆短,注意力困难,人际关系又极端不稳定,一直被要求吃药但从没吃过药,小四后就移居日本。


小四后到日本一样状况百出,一样在日本做评估,有个别上类似资源班的课程,但受日本传统小学教育及整体学区环境搭配家庭积极协助,以及积极参与运动型社团后,本来在班上的边缘人突然大转变,高年级开始人缘变好且交到好朋友,被霸凌了知道如何化解,课业表现也变好,自己长出绘画才能,个性变得非常独立,小学老师主动告知我们家长想要停掉他未来升上中学校的类似资源班的课。

进入中学后,本来霸凌他打他的人再也打不了他了(因为儿子受日本社团苦练后体格变得精实了),个性变得很稳定且少了好动的样子(家里最过动的已不是他),回家后会说他的某些科目成绩好是因为他"非常专心",在学校人缘佳好朋友多,和人吵架知道要冷静,渐渐学会什么叫为了自己而努力,而且对自己非常有自信。

除了来日本后本来的严重气喘都消失了,过敏问题也减轻非常多,从小学校高年级开始写功课再也不拖拖拉拉的快速完成且到现在都没有改变,学用品忘记或不见的机会已降到几乎是零的程度,突然自己倒回去读起中文书,会回家分享在中学校如何和新闻部委员的奋斗故事,即使社团生活艰苦还是愿意忍耐假日主动去学校报到,对人越来越和善有礼,和在台湾的样子差了十万八千里,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以上全部都没吃药。他本人也认为
一切成果都是他努力得来的,不需要靠药物协助,所以每克服一次挫折他就越有自信。家长的我们则尽力陪伴且协助他,努力沟通观念及解惑生活或人际疑问,努力配合学校亲师合作,积极参与日本学校的家长事务,如此而已。

以上仅供参考。


=================================================

所以,药不是不能吃,而是有没有必要吃?

不给孩子时间去证明及克服,就嚷著「何必让孩子受人际关系之苦」、「万一延伸出其它心理疾病就不好了」、「吃药是为了让孩子的人际关系更好」,只会到处叫别人吃药,无视更多吃了药会有极端副作用、吃了没有任何效果之事实的人,我会把这个人当成「过动笨蛋」,难怪吃药是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除了吃药也别无它法了。

我不会说全部的过动儿不用吃药,但明明说"偏乡"的孩子吃不到药,为何急诊有救伤分级,过动却没有"治疗分级"? 为何搞到都会区不分轻重症的抢光全部的过动药,然后精神科医师再对媒体发声「偏乡孩子没过动药可吃」???????台湾精神科领域的思维,让人匪疑所思,完全没有什么合理的逻辑,就只会叫大家用力吃药,不顾社会现况及后果。

为何不让中重症孩童先吃药,而是叫我们这类游走在边缘、有很大的机率能自愈、能用其它类型治疗就能解决自身问题的孩子也要一起加入抢药大战?

结果,偏乡到底有没有药可吃?还是精神科医师只会继续靠夭,城市的不够吃,然后那个那个偏乡的还没吃到的也别放过啊!



我对这个世界,充满疑问。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