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996.ICU?工作996,生病ICU”。

  在程序員最常用的知名代碼託管網站GitHub上,項目發起人用略顯刺眼的紅色域名頁面解釋着項目的含義。

  發起人將996工作制下最低72個工時與《勞動合同法》等條文對比,並呼籲“程序員生命爲重(Developers’lives matter)”。

  項目頁面截圖

  “996.ICU”以始料未及的速度火了,截至發稿,該項目在GitHub網站上的項目星數(相當於點贊數)已超18萬個,並且還在不間斷增加。

  有人稱這是該網站星數上升最快的項目,於是“996.ICU”被定義爲“程序員的一次集體覺醒”,以一種特別“互聯網”的方式。

  互聯網公司頻繁加班現象由來已久,從參與該項目的程序員所揭露的企業信息來看,國內知名互聯網公司幾乎無一倖免

  根據“曝光/施行時間”一欄不完全統計,施行時間大多集中在2010年之後,其中京東、有贊、智貝科技、氪細胞、霽雲科技、必勝課、蝴蝶互動等20家公司,均在2019年“曝光/施行”了996工作制,對於部分公司,舉報人甚至在“制度描述”中寫上了“9106”和“007”。

  “996.ICU”項目下,被程序員們揭露的部分公司名單。

  在項目下面,程序員們的評論活動也有序、熱鬧地進行着。有吐槽“996”的:

  有隨手招人的:

  有要求繼續公佈加班公司名單的:

  就連國外程序員也知道了這個項目,前來應援:

  然而就在這場集體反抗正進行得如火如荼時,項目的相關頁面被幾大主流國產瀏覽器統一屏蔽,出現“出錯”、“該網站是惡意網站”、“本次訪問被非法劫持不建議訪問”等提示。

  連喫瓜網友都替程序員遺憾:“程序猿何苦爲難程序猿?”

  “最近別輕易離職,不好找下家”

  “996”“995”在互聯行業成風在此之前早已不是什麼祕密,偏偏此時爆發集體抗議熱潮,是爲何?多次抱怨之後,大部分程序員還是選擇堅守互聯網行業,又是爲何?

  筆者帶着疑惑詢問了三位互聯網工作者,他們供職於處在頭部地位的國內互聯網企業,工種各不相同。但面對詢問,他們一致表現得很是謹慎,都表示將繼續待在現在的公司,不願透露企業和個人信息,因此下面將三位稱爲測試工程師A、開發工程師B、數據分析師C。用A的話說,“最近行業動盪得厲害,公司內部請個假都很敏感,而且大家都說最近別輕易離職,不好找下家。”

  除了“動盪”之外,還有一個詞被他們多次提起——“互聯網寒冬”。測試工程師A告訴筆者,每年的3、4月份本就是互聯網企業跳槽或轉崗的高峯期,人心容易浮動;再加上從去年冬天以來,“互聯網寒冬”的說法流傳,企業面臨的壓力很大,流入互聯網企業的資本減少,不能開源就只能節流,企業也將這種壓力通過人員優化等舉措傳導到每一位員工身上。“我猜測,抵制‘996’的項目在這時候出現並且熱起來,很大程度上也與此有關吧。”

  A、B、C和大多程序員一樣,都過着加班如喫飯般平常的日子。然而,讓筆者意外的是,談起“996.ICU”項目,他們雖深有共鳴,卻都表現得相當平靜,只有開發工程師B起初看到時忍不住點了贊,但也僅此而已。他們說,周圍的同事參與此事的幾乎沒有,大家都只是拿來閒聊。

  “這跟剝削又有什麼區別呢!”

  不過,在問及“爲什麼要加班”的話題時,深藏於“假平靜”後的一些情緒終於還是顯現了。

  “能不加班誰願意加班?加班時長和績效是掛鉤的,爲了文化,大家都得加班,誰也不敢提早走。如果不遵守,就等着被淘汰。”測試工程師A,國內名牌大學碩士畢業即進入互聯網行業,雖然中間有過兩次跳槽的經歷,但5年來始終待在互聯網。據她反映,測試的工作是要時刻與市場節奏保持一致的,一個項目說明天上線就得上線,今晚通宵都得做出來。不過,也有不緊急的時候,有時若是效率高、提早完成了工作,還需要“陪洋工”。“畢竟80%的人業績產出都差不多,績效考覈自然就會將加班時長考慮進去,這是不用明說的事實。”

  A的朋友圈出現最多的場景是夜色,尤其喜歡拍夜晚的地鐵。她告訴筆者,她今年新婚的博士老公和她一樣,同屬互聯網人士,婚後每天真正的兩人世界開始於每晚10點的地鐵,約好中間站見面,一同回到人才公寓的住所。

  開發工程師B本科畢業進入二線城市一家互聯網公司,後又輾轉來到上海,工齡算下來有8年了。他的工作似乎比A更忙碌,他表示,自己從來沒有早下班的機會,不是因爲大家在加班,也不是給領導看,而是自己任務量太大了。“我們公司從不強制加班,而是通過人力估計的方式分配任務,手段很‘隱性’很‘智慧’。9點下班算是很不錯了。

  他告訴筆者,他的工作時間也已經有了比較固定的模式,正常情況下每週工作6天,有4天的時間是早9點、晚11點,其餘2天能9點下班。最近幾天,B剛剛升級做爸爸,他說,若不是因爲陪產假在家還空閒一些,根本沒心思去“996.ICU”看一眼,也更懶得去點讚了。

  數據分析師C則向筆者科普了一個互聯網行業專用名詞,叫“工作量不飽和”。 “只要有個三兩天是早下班的,大概7、8點吧,領導馬上會認爲你的工作量不飽和,會增加任務量。這跟剝削又有什麼區別呢!” 他越說越激動,“前段時間公司裁人,每個人頭上的活更重了,通宵也是有的。”

  其實,沒參與“996.ICU”項目並不代表不在意,A向筆者推薦了一款叫“脈脈”的職場社交App, “這個App會有一些內部交流,大家看到了就會去蓋樓吐槽……”她指給筆者看的頁面,正是程序員對加班的討論。

  原來,明確將“996”或“995”這種加班文化形成規章制度的互聯網企業少之又少,要麼是口頭的,要麼是一種變相的要求,通常都採用加大工作量、與淘汰機制相關聯的辦法“軟規定”,可以說是很“隱性”了。只不過,程序員內部也懂得借用網上交流平臺傳遞着這些不成文的行業祕密。

  “畢竟在這裏有不錯的薪水”

  “給‘屌絲’一個翻身的機會”

  既然在意加班這件事,爲什麼沒有參與項目呢?

  “因爲知道沒用,普通勞動者是弱勢羣體,根本沒有話語權。”話不多的C如是說。在筆者印象中,C總是一副低眉順眼、逆來順受的好脾氣模樣,離開那個排不上線的家鄉,來上海求學到碩士畢業,再到現如今,看似也算一路順遂,可箇中不易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一直覺得多說未必會被重視,但多做總會有所得。

  A認爲這是無法解決的矛盾,也是互聯網企業不得不面對的難題。“互聯網行業發展太快,企業之間競爭太激烈,隨時哪天都可能冒出來一個小網站,‘咔咔’就被超越了。企業運轉總要控制成本吧,程序員人力成本高,所以加班的現狀很難改變。

  其實,她站在企業角度的一番解釋倒是讓筆者始料未及。曾經與A的閒聊中,她不止一次向筆者吐苦水:最近加班又更嚴重了,領導又在羣裏喊話施壓了,週末累到睡了整整一天……每一次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的疲憊與嘆息。

  如果說A的回答和人設不符,那麼B的回答才更讓人耳目一新:“我認爲任何問題都要放在歷史的維度裏去看待。目前,我們中國的技術還處在一個高速爬坡階段,起步晚,那就只能更猛地去追,可不就是得靠我們這些程序員加班加點幹嗎?這個階段在互聯網行業,幾乎不可能做到‘955’,而且不光是我們這個行業啊,哪個行業在現階段沒有壓力呢?也許很多年後,我們的子孫也能像歐美發達國家的人一樣輕輕鬆鬆上班,但那是以後的事了……”

  聽了B這番話,筆者不禁有些愕然。其實將“996”進行話術包裝,賦予其某種文化、道德色彩已是某些企業的一貫做法。今年1月,有贊強推“996”制曾引發員工不滿,面對質疑,有贊CEO白鴉在朋友圈迴應稱,“幾年後回頭看,這絕對是好事,讓更多人瞭解有贊文化……”

  無獨有偶,今年3月,京東被爆料未來將實行“995”工作制,真假暫且不論,但公司一被認證的公關總監在“脈脈”上的迴應更是將“奮鬥”拿來作幌子,稱“拼搏和激情是寫在京東血液裏的DNA……每一個人的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云云。

  只是筆者沒想到,比企業偷換概念更可怕的事情發生了:這種新灌輸的“價值觀”已被默認,加班成了理所應當。

  筆者只好弱弱問了一句:“所以您覺得‘996’沒毛病?”B又急忙補充道:“對我個人來說,毛病很大……我爲此付出的是健康的代價,而且內心有許多缺失。選擇了這份工作,就放棄了興趣、社交,沒有時間陪伴家人。”

  “即便這樣,也還是選擇留在這裏?”

  “也許等我哪天身體出了問題,或是物質更充裕,就會離開吧。但現在,我沒有更好的選擇。”

  “有點兒‘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意思?”筆者追問。

  “也可以這麼說吧。畢竟目前在這裏有不錯的薪水。”B最終坦承。從二線城市到一線城市打拼的他,愛人讀博還沒畢業,須得獨自扛起每月金額不低的房貸,供養一個剛出生沒幾天的娃……只是,筆者想知道,有幾家互聯網公司能讓員工像B一樣,感受到了與勞動相匹配的報酬?

  其實,“我沒有辦法”這樣的表述,A也說過。她說,她並非不願意加班,而是不願意讓生活只有工作這麼一件事。如果接受不了,就只能自己離開。

  當然,她表達過離開的渴望,筆者也曾前後幾次將幾家事業單位的招聘啓事發給她,然而,她似乎還是沒能下定決心。最近,她正忙着內部轉崗去做產品經理,用她的話來說是“遠離純技術崗”。至於爲什麼不離開,她的原話是這樣的:“一來,互聯網可以比其它行業相對更快地積累個人財富;二來,互聯網相對公平,人際關係也相對簡單,基本邏輯就是多勞多得。說白了,就是給‘屌絲’一個翻身的機會。

  “996.ICU”發起人關閉了

  項目的類似問題討論

  就在筆者傾聽他們講述的時候,一個新的消息傳來:“996.ICU”發起人自己關閉了項目的issues(類似問題討論)版塊。並稱“這與GitHub與其他方面無關”。

  或許,這次“996.ICU”的一番折騰,將它定義爲程序員的一次“集體覺醒”還爲時尚早。有那麼多程序員不能、不敢、不願離開,而選擇沉默,還有的用“趕上了某個歷史階段”來說服自己繼續忍耐下去。他們可算是我們社會技術革新最快也最前沿領域的高技能羣體,知識和見識一樣都不落後。如果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做出了同一種選擇,或許真的說明那就是符合行業情境和現實邏輯的最佳策略。

  儘管如此,“996.ICU”的暫時擱淺,仍然不應該被看做是一次短暫的自娛式呼聲。出手加星也好,默默關注也罷,合理的觀念總是會發展,正當的權利總是要普及,隨着越來越多個體的加入和爭取,現有的博弈平衡就有可能發生變化。

  程序員們“對996說不”的幸福,也許並不一定非要等到“走出某個歷史階段”才能獲得。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程沛

  微信編輯:大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