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寧,四川省地級市,別稱斗城、遂州,位於四川盆地中部腹心,因東晉大將桓溫平蜀後,寓意“平息戰亂,遂得安寧”而得名。歷爲郡、州、府、專署和縣的治所,1985年建市,該市有“東川巨邑”、“川中重鎮”,“文賢之邦”之稱;其境內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處。

  1、鷲峯寺塔:又稱白塔,座落在蓬溪縣人民醫院內,塔爲樓閣式方磚塔,十三級,高36米,塔身各層均爲四柱三間仿木結構,體態高大,樑思成先生曾評價“甚峻拔”,塔創建於南宋嘉泰四年(1204),距今已有800年的歷史,原在鷲峯寺內,現寺毀塔存,顯得有些孤單寂寞。

  2、蓬溪奎塔:位於蓬溪縣赤城鎮,建於清嘉慶六年(1801年),爲五重檐八方形穿鬥式與擡樑式結合造型的木結構建築。奎塔由塔基、塔身與塔頂組成,通高25.53米。塔身爲正八邊形,共五層,結構簡潔、功能實用,外形美觀,是備受讚譽的著名人文景觀。

  3、廣德寺:中國皇家禪林,位於遂寧市船山區城西三裏許的臥龍山。始建於唐朝開元年前(公元713年前),原名石佛寺;明武宗正德年間敕賜“廣德寺”。一千三百餘年來,廣德寺歷盡滄桑,幾度被毀,又數次重建。有“西來第一禪林”之譽,爲四川著名的觀音道場。寺內現存珍貴稀有文物有明代木質結構聖旨坊,唐代德宗貞元三年建幽骨塔,北宋善濟塔(俗稱舍利塔、肉身塔),及建於宋、明、清幾代的石碑。

  4、寶梵寺:坐落於蓬溪縣西15千米的寶梵鎮寶梵村獅子山中麓。始建於北宋初年,稱羅漢院。治平元年(1064年),宋英宗趙曙敕改爲寶梵寺,意爲“佛中之聖,梵宗之寶”。後因戰亂毀壞,至明代正統二年(143年),僧人海舟到此開山駐紮,於景泰元年(1450年)重建大雄殿、觀音閣,增塑佛像。爾後明清兩代,相繼培建天王殿、毗盧殿、山門及兩側配殿,遂成今日之規模,其大殿上的壁畫以“佛誕”爲故事內容著稱。

  5、陳子昂讀書檯:位於遂寧市射洪縣城北23公里處的金華山上,是初唐詩人陳子昂青年時代讀書的地方。原名讀書堂,或稱陳公學堂。現存讀書檯爲光緒六年(1880)知縣文芳等捐資勸募所建,坐北朝南,是不完全對稱的四合院建築,分爲前中後三院,頗具江南園林風韻。

  6、卓筒井:是手工製鹽的活化石,是直立粗大的竹筒以吸滷的鹽井,“鑿地植竹,爲之卓筒井”,發明於北宋慶曆年間(公元1041年~1048年),目前在遂寧市大英縣境內還保留有41口,分佈在方圓6公里範圍內,而當地的大順竈,是卓筒井工藝僅存的一處還能生產的鹽竈,也是無價之寶。

  7、慧嚴寺大殿:位於蓬溪縣金橋鄉過軍壩村,其大雄寶殿建於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單檐歇山頂,擡樑式木結構,面闊三間11.42米,進深三間10.9米。殿內樑架的駝峯、雀替鐫有仙草瓊花,樣式精美且保存完好。東西兩壁現存壁畫共5幅計17.4平方米,屬供養朝覲的尊像畫,總賦名《仙、天朝貢》,繪有天王、龍神等仙佛人物22位。

  8、饒益寺:坐落於射洪縣柳樹鎮西南二里的通濟山中,建於明正統八年(1443),清光緒六年(1880)進行較大培修擴建。大雄寶殿建於明正統八年(1443),爲明代木結構建築,擡樑式樑架,脊爲鏤空花磚建造,二龍纏繞,龍身鑲嵌瓷片。藏經樓主樓建於明萬曆二十六年(1599),右樓爲清光緒七年(1882)建,現有清代壁畫31幅,水墨淡彩,繪佛經故事及少量民間故事。

  9、高峯山古建築羣:位於蓬溪縣城以北25公里處。清末民初建成的廟宇建築羣保存至今。其中道教八卦迷宮古建築羣位於高峯山山腰,按照八卦的乾卦、坤卦、坎卦、離卦設4門,依“四象”建有4條小道,從山頂到山腳都呼應八卦。高峯山的八卦迷宮古建築羣又被譽爲“川北迷宮”。2017年5月30日深夜,高峯山古建築羣發生火災,古建築部分被燒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