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恍遙?/P>

而造成這種不幸的原因……

(個人不習慣糾結環境與選擇這種無意義的,更希望通過一些具體問題的具體剖析來,如果有多個原因,還請麻煩列出您認為的因素影響的比例!謝謝!)


首先:我認為人的不幸,就是想做到而做不到

雖然很不想承認,其實最終歸因都是自己,自己的慾望。

我感覺活到現在在解題,撬動各種資源為我所用,攻克這樣那樣生命裏遇到的困難。有些苦難或者說是慾望,想做到/得到,但做不到,漸漸才會看清自己,僅僅只是滄海一粟。當你對自己的認知越客觀,越充分之後,就不會選擇地獄難度的困難和慾望,畢竟認清現實和自己之後,失敗率就會下降。比滿腔熱血的青少年選擇地獄級難度來的容易,不指望一口吃胖。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去實現。這個道理我未能運用於婚戀擇偶,也或許等我再老一點,才會像正宗中年人一樣,不相信愛情。

就以買房為栗子,一分積蓄錢都沒有怎麼辦?

要開始盤算了。。哪裡能弄到錢,代價是否可以接受。有沒有什麼地方能弄到錢,怎樣弄到很多錢,又沒有風險?

1.資源:為人處事的準則,看人的眼光及你的能力,決定了你的價值和可置換資源。

2.方法:根據資源與你的智力和執行力可以調配各種方法,有些得和法律,道德底線,生命,健康等做置換變現。(這些都是我覺得比較難接受的置換條件)

3.成果:在用你的想法和資源去落地的時候,這個事情成不成,就要看你的臨場處理能力了,更多的還是看運氣,或者是佛家說的福報。

3.這個點,在我年輕的時候是反過來的是先看到福報才決定用資源和想法去做。現在淡然了。

本人並不牛逼,只想腳踏實地的想做一個開心的普通人,後來發現特麼的做個普通人也挺難,你說氣人不?


謝邀。

按照知乎的傳統先回答是不是:不完全是。

人的不幸不只有自身造成的,還有環境因素起到作用。

環境給了你起始的高度和後天認知。不同階級所處環境往往是不同的,在上海很多中產階級的家長讓自己的孩子四五歲甚至更小就開始接觸英語,反觀比較落後的地方,有的甚至初中才開始學習。這將學習水平大大的拉開,也許兩個孩子都是有天賦的,可一個用在了刀刃上,另一個呢?也許消耗在看牛的時間上了。只是環境的限制性罷了。因而環境可能會限制孩子某一方面的發展。

認知便是孩子對整個世界的初步認識,但不僅僅是孩子自己去認知,父母(原生家庭)在其中的幫助有很大的佔比。一個七歲的孩子,你可以想像到是什麼樣子嗎?懵懂無知或是天馬行空?在一部紀錄片中《56up》中,我看見孩子與預想中一樣懵懂無知的樣子,但同時我也看見了了七歲的孩子讀金融報,對未來透徹的認識。這一切得益於他們自己嗎?其實很多來源於父母的平時的行為和認知。

所以環境起到了對認知的鋪墊作用和對天賦發展的侷限性。

再來說一說自身。

為什麼有人的不幸是自己造成的這一說法,原因就是人在一定環境下所做的選擇。可選擇來自於後天的認知程度,造成後天的不同是多樣的,有性格原因、教育原因等等。既來自環境也來自於自身。

但並不是環境造就一切,即使父母沒有給你一個很高的起點,你也通過閱讀書籍等方法達到自身水平的提高。以前所說的「寒門子弟」不就是通過讀書開闊眼界、改變認知達到階級跨越的嗎。

綜合來說,人的不幸是由選擇錯誤造成的,選擇是來自於你對時局的認知,而認知有是由環境、自身所影響,所以人的不幸是由環境和自己造成的。

希望可以幫到你。


這是最近想到的一個角度。


由於職業的原因,我常年打交道的都是各種不如意的人。他們的生活充滿了各種的煩惱與不幸。從一個角度來看,這些人相信自己是低人一等的「弱者」。但是換一個角度,一個人把自己的不幸講出來,多少也證明瞭他的底氣和信心。能看見自己的「不幸」,意味著他們對生活是充滿更高期望的。


我總是問他們:「你們是怎麼想到來做心理諮詢的呢?」


他們的回答五花八門,但核心都包含了一個意思,就是他們意識到,這不是他們想要的生活,他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不光是意識到這一點,有的人說,他們已經忍受了許多年,但幾乎沒有改變的念頭,是因為他們並不相信那是可以改變的——他們帶著痛苦來求助,說明他們終於攢足了挑戰痛苦的勇氣。


看到這一點,會讓人在同情之餘感到振奮。我再問他們:「是什麼讓你在最近有了這種勇氣呢?」他們會告訴我,他們終於開始相信,一切可以變得更好。某一些事情讓他們獲得了力量,他們開始允許自己設想更好的可能性。

在農村,我曾經為一些處於底層的人提供過福利性質的諮詢服務。但這些人反而坐立不安,找不到想談的主題。某種意義上,真正不幸的人感知不到自己是「不幸」的。生活不就該是這樣嗎,有什麼可抱怨的呢——抱怨,說明他清楚更好的生活是什麼樣。我認識一個山西人,他說:「在我家,空氣烏黑烏黑的,我們從來也不覺得有什麼。這幾年,才知道原來那就是霧霾啊!」


面對苦難,承認苦難,是走出苦難的第一步。


孩子被打了,是一個悲劇。被打了之後能夠向父母哭訴,是不幸中的萬幸。憑這一點,說明孩子心中清楚自己不應該受氣,而且相信父母可以為自己撐腰。有的父母一聽說孩子被欺負,第一反應就是:「你怎麼這麼懦弱?給我打回去!」久而久之,孩子不會再向他們求助。有的父母說:「哭個屁,哭能解決問題嗎?」孩子就不會再哭。能讓孩子哭出來,是父母送給孩子的禮物。


某種意義上,越能展現出不幸的人,就越有力量。

哭訴的聲音,聽起來很弱勢,人人都心疼。但弱不是絕對的。老子就提出過,柔弱勝剛強。一旦呈現出弱勢,天平就開始傾斜。公眾聽到哭聲,知道世間有了不平;父母聽到哭聲,心疼孩子受到了委屈,要求施害者付出代價。要求得不到滿足,於是掀起輿論風暴,反而嚇得打人的孩子一時不敢出門。


這是以弱勝強的例子。在這種情況下,弱是另一種「強」。

逢人就抱怨自己被欺負的人,我們常常不易覺察其強勢的一面。有的老太太到處說,在家被兒媳婦欺負,「你看,被她氣出了一身病」。外人都同情地嘆息,幫著一起討伐兒媳。殊不知就在這一刻,強弱之勢已經逆轉。


在做家庭治療的時候,有時會聽到老人的抱怨。每天含辛茹苦、任勞任怨,兒子、媳婦還不領情。我對老人說:「這對您真是太不公平了。」


「算了,」老人擦著眼淚,「說了也沒什麼用。」


她的兒子、媳婦悶悶地坐在旁邊,尤其是媳婦,臉色鐵青。


「也許您會想,以後不要對他們這麼好了。」


「那倒不會,不管兒女孝不孝順,我畢竟是他們的母親。」老人嘆氣。


「您設想一下,如果您不對他們這麼好,會怎麼樣?」


「那他們就等著吧,下班回家都喫不上一口熱的。」

兒子、媳婦想說話,被我阻止了。


「所以您有辦法讓他們嘗到苦果。那您呢?」……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 43 章節內容

電子書

難道一切都是我的錯嗎?:重構你的家庭親密關係

李松蔚

磨鐵出版社

¥24.9 會員免費


是的

我覺得造成自己不幸的也只有自己

影響因素:心態

自己那玻璃心和不自信,總是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總是和別人比較,總是在乎別人的看法和眼光

然後就變得越來越自卑,覺得生活沒有什麼希望

生活就過得越來越糟糕,還在責怪這個世界對你多麼的不公平

不幸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總是在抱怨和責備別人,從來沒有想過是自己的原因

而這個時候如果你知道是自己的原因,接受它改變它,那麼你的不幸根本就不值一提


我覺得我特別有發言權,因為好像所有的不幸都發生在我身上,什麼岔子都會出現在我身上。但是前人說過,良好的心態可以解決一切,所以我保持一顆平常心,但是並沒有什麼卵用。所以啊,不是自己造成的。


不幸福的原因80%都是來源於你的性格,而性格的形成就取決於你的認知了。

覺得不幸福的人,往往是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的。或者說是太依賴與他人,得到的低於預期的設想,不過能有這樣的想法,已經算是踏出來了一步了,畢竟很多人覺得錯的是別人有眼不識金鑲玉。

那要怎麼去改變自己的認知呢,多於優秀的人接觸,不要拒絕新事物,還有就是聽樊登讀書,復盤自己的生活,規劃自己的人生,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離幸福就不遠了


是吧,但很多時候的確又會有運氣的成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