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功蓋分三國,名成八陣圖”的諸葛亮,以才智多謀著稱於世,他的聰明智慧,在《三國演義》中表現的淋漓盡致,給後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不僅是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品格高尚、學識淵博的父親,《誡子書》是他在五十四歲臨終前,寫給八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後來成爲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這封家書簡練嚴謹,充滿智慧,句句經典,堪稱家訓中的經典之作。今天我們學習其中的三句名言,相信會受益終身。

  一,夫君子以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君子如何提高自己的行爲操守呢?就是要從寧靜中提高自己的修養,從節儉中培養自己的品德。

  “靜以修身”。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人只有靜下心來,才能迴歸生命的本源,才能發現我們的本性,瞭解了本性,就會明白萬物一體的道理,也就清楚了萬事萬物的客觀規律,個人的智慧德能就會有所提高。我們看到修行人經常參禪打坐、誦經拜佛,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爲了達到那個“靜”的狀態。古人教育小孩,從小就讓他讀誦經典,也是爲了讓小孩的心能靜下來。只有靜下心來,才能生起智慧,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就是因爲旁觀者心裏相對比較清靜,而當局者心裏就比較浮躁、混亂,處理起事情來就容易失去理智。

  “儉以養德”。古人說:“人到無求品自高”,人的慾望降低到最低點,道德品行自然就高尚了。孔子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的生活,可以說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了,就這樣,人家還過的還很快樂,就是因爲他一心都撲在學習聖賢學問和提高自己修養品行上,所以才能法喜充滿,心情喜悅。所以我們要想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一定要從節儉做起,不要去追求物質享受。

  二,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做不到清心寡慾,習慣不了過平凡清淡的生活,就無法確立人生的志向。如果靜不下心來,不能排除外來的幹擾,也無法達成遠大的目標。

  “非澹泊無以明志”。古往今來,知識分子很多,學習聖賢學問的人也很多,但能成聖成賢的卻不多,爲什麼?就是做不到“澹泊”二字。舉個例子:最近幾年自媒體很火,很多人就把控不住,忘記初衷了。剛開始讀書寫文章,起心動念還算純淨,就是爲了學習聖賢文化,陶冶情操,順便把心得分享給大家,鍛鍊自己的文筆,純屬個人興趣愛好。但後來發現其中有利可圖,流量就可以變現,知識可以賺錢,並且利潤豐厚,就抵制不住誘惑了。書也不用心去讀了,文章也不用心去寫了,那幹什麼呢?專門在標題上下功夫,怎麼吸引人怎麼來,怎麼能獲得流量怎麼來。不再專註文章內容本身,而是專注於平臺推薦機制,專門研究媒體平臺的漏洞,想盡一切辦法獲得平臺更多的推薦,這就叫不務正業了。所以我們經常會發現,內容好的文章,閱讀量未必就多;很多爆文呢,反而卻沒什麼有價值的內容,不過是套路而已。

  爲什麼會變成這樣?就是因爲做不到淡泊,做不到清心寡慾,禁不住利益的誘惑,開始還可能是爲了生活,爲了養家餬口,後來就逐漸變成慾望,變成貪婪了,這已經不是在做學問,而是變成金錢的奴隸了。所以有志於做學問的同仁,一定要將“非澹泊無以明志”這句話牢記在心,纔不至於半途而廢。

  “非寧靜無以致遠”。爲什麼經不住外界的誘惑呢?還是因爲我們的心太浮躁了,太急功近利了。看到別人隨便寫篇文章可能就收益一千、一萬,甚至更多,我們的心就平靜不下來了,書也讀不下去了,也想跟人家學套路,鑽漏洞,賺流量,這就離我們讀書做學問的目標越來越遠了。所以,我們一定要保持心靈的寧靜,不被外界所擾,不爲名利所動,才能專心一志的做學問,才能達成我們遠大的人生目標。

  三,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放縱懶散,就無法精進;急躁冒險,就無法陶冶性情。

  “淫慢則不能勵精”。俗話說“笨鳥先飛”,不怕笨,就怕懶。人只要一懶散下來,沉迷於喫喝玩樂,貪圖享受,好逸惡勞,就算你再聰明,也會墮落下去,不再進步,早晚被社會所淘汰。

  “險躁則不能冶性”。古人說“欲速則不達”,太懶散不行,太冒進也不行。喜歡追求刺激,喜歡冒險,內心浮躁,急功近利,就很難陶冶自己的性情。爲什麼古人喜歡琴棋書畫?就是因爲要學好這些東西,都必須做到一點,那就是“慢”。你要是心浮氣躁,哪樣都學不好,古人教小孩學這四樣,就是爲了磨練他的性情。爲人處世也是一樣,事緩則圓,越是急躁,這事就越辦不好,是越忙越亂。

  諸葛亮的這篇《誡子書》,雖然很短,只是一封家書,但就這三句話,如果我真正能夠做到了,也會受益終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