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書接上回(解析度上),繼續討論科研相機的解析度。

相機與顯微鏡的解析度匹配

在上篇我們最後說到,根據瑞利判據,物鏡的解析度計算公式:

知道物鏡的倍數和數值孔徑,就可以計算出相應的解析度,物鏡的數值孔徑越高,解析度越好。以480nm波長為例。得到如下表格:

圖1. 物鏡對應解析度

這是指樣品端的解析度,是經過了物鏡放大的(如下圖所示)。以100x/1.4物鏡為例,0.21μm的解析度被放大100倍後,在相機端是21μm。

圖2. 物鏡放大

根據奈奎斯特採樣定律,當像元尺寸大於21μm的一半,即11μm時,相機無法分辨出相距21μm的兩個物體;當像元尺寸小於11μm時,可以分辨。如下圖所示:

圖3. 奈奎斯特採樣

那麼比11μm更小的像元有沒有意義呢?首先,受限於物鏡解析度,更小的像元不能提高整個系統的解析度;同時我們知道小像元信號少,會降低信噪比,因此11μm是此物鏡的最佳匹配尺寸。

把上面的計算應用到其他物鏡,可以得到常用物鏡與最佳匹配像元尺寸對比表(如下),作為我們的第三個結論:通常情況下,低倍率物鏡要求高解析度相機(小像元)與之匹配。

圖4. 物鏡的最佳匹配像元尺寸

紅色方框內我們列出了一些常用物鏡的匹配像元:40x油鏡要求選擇4.5μm像元的相機,如Photometrics Iris 9 sCMOS相機;60x油鏡要求選擇6.5μm像元的相機,如Photometrics Prime BSI sCMOS相機;100x油鏡要求選擇11μm像元的相機,如Photometrics Prime 95B sCMOS相機。

顯微鏡介面對解析度的影響

顯微鏡介面(如C-mount)對於解析度的影響是大家常常有疑問的地方,其實參考上面物鏡匹配最佳像元的計算過程,就不難理解了。我們先給出關於解析度的第四個結論:

使用小於1× C-mount(如0.5×),可以提高靈敏度,增大視野,但是會降低解析度;

使用大於1× C-mount(如1.5×),可以提高解析度,但是會降低靈敏度,減小視野。

這個結論是怎麼來的呢?我們按如下方法理解:不同倍率C-mount的加入,改變了整個顯微鏡的放大倍數。以100×/1.4物鏡為例,如果使用0.5×介面,需要把整個系統當一個50×/1.4物鏡去計算解析度和匹配像元就可以了。

圖5. 相機端示意圖

換個角度考慮,參考圖5。從1× C-mount變為使用0.5× C-mount時,進入相機的圖像,放大倍數減半(圖中圓形區域);相機靶面不變,拍到的圖像視野面積變為原來的四倍了(圖中方形區域);也相當於每個像素麵積擴大為原來的4倍,所以靈敏度提高了,但是解析度卻下降了。

非1x的C-mount有兩種常見的使用場景。一種是增加視野,譬如你有一個11mm對角線的相機(2/3英寸晶元),使用0.5× C-mount時,相當於1x C-mount時22mm對角線視野;另一種是提高解析度,譬如使用16μm像元尺寸的EMCCD,此時相機不能滿足100×/1.4油鏡的解析度要求。這時候通常的做法是,加入1.5x額外的光學放大(也可以理解為使用1.5x C-mount),這樣16μm像元就等價於1x C-mount時11μm的像元了。

但是需要注意,任何光學介面的加入,都會造成額外的信號損失,降低成像系統靈敏度,因此當弱光成像實驗時,我們並不建議使用。

總 結

說了這麼多,希望大家對科研相機以及顯微成像的解析度有了更詳細的瞭解。關於解析度,還有一些用得到的小Tips,我們這裡列出來供大家思考,不深入討論:

  • 相機解析度不是越高越好,匹配了光學解析度的條件下,我們通常選擇大像元的相機
  • 有的實驗並不要求解析度匹配,此時可以使用大像元相機或做binning提高相機靈敏度或成像速度
  • 對有些超高解析度應用,需要對圖像做後續deconvolution處理,有時需要做3x或4x的數字採樣,此時匹配的解析度需要在圖4表格的基礎上做相應比例的縮小

如果有更多關於解析度的疑問,歡迎聯繫Photometrics中國。

長按下圖中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weixin.qq.com/r/l0RxaaL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