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福建潘坊人氏潘從源擅長堪輿之術,據說在告官還鄉時,路過一塊風水寶地,曾感嘆“有緣得地,以死求法”,爲了得到這塊風水寶地,潘從源牽來家裏的牛,故意踩踏農田,與當地居民發生爭執,隨後捨身自縊,吩咐兒子把自己埋在此地,兒子潘仝遵從父親意願,把父親藏到寶穴,多年以後,潘仝果真如願高中狀元,後升任內閣大學士,子孫後代尊潘從源墓地爲祖地,後來得名“狀元家山”。

  唐朝著名風水相師楊筠鬆,曾在朝廷擔任光祿大夫,專門掌管靈臺地理之事,楊筠鬆利用自己的專長,幫助多人脫貧致富,世人感念楊筠鬆功德,贊其爲“救貧”先生,公元834年,楊筠鬆生於竇州,年少時就展現出了過人天賦,讀書過目不忘,十七歲登科及第。後爲唐僖宗朝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臺地理事。

  後來因爲黃巢作亂,楊筠鬆遠離京城,聽聞江西人傑地靈,於是就跑到江西散心,遍覽名勝古蹟。

  後來在黃禪寺結識曾文辿,兩人交談中,曾文辿被楊筠鬆非凡的學識折服,於是就拜楊筠鬆爲師,成了楊筠鬆的第一個徒弟,隨後兩人云遊山川,尋龍捉脈,時常拿出積蓄救濟百姓,當然辭官以後,楊筠鬆沒有經濟來源,只能靠着風水相術養家餬口。

  當時有人問楊筠鬆既然身懷異術,爲何不給祖宗安置一個風水寶地,保佑子孫後代富貴安康呢?楊筠鬆深知其中奧祕,本來不想做過多解釋,直到在族人逼問下,楊筠鬆才說出了其中緣由,原因就是楊筠鬆家人福運薄,無福消受過大的富貴,如果強行改變命運的話,勢必會引起禍端。

  只不過家人都不相信,鄰裏百姓也在背後指指點點,認爲是楊筠鬆故意不讓他們發財,架不住輿論,楊筠鬆只能找到族長,解釋其中的問題,說道:“這裏的確有一座風水寶地,可以葬人,並且葬在這裏的人,子孫後代可以發家10年,不過10年期限一過,必須遷出墳地,不然就會引起災禍,不僅損失錢財,還會導致家破人亡。”族長十分高興,說道:“到時候在遷走便是”,於是楊家人將祖先墳墓遷到楊筠鬆所說的地方,隨後果然家族興旺。

  此事過後,楊筠鬆十分清閒,族人都在忙着遷墳之事,也沒有人再來打擾他,閒下來的的楊筠鬆再次出遊,遍訪各地名川大山,後來一位江西朋友想請楊筠鬆到江西相聚,兩人私交甚好,楊筠鬆也想再回江西看看,於是動身前往,原來楊筠鬆好友找到了一個奇異地方,站在外面可以清晰地辨別出這裏就是一個風水寶穴,不過走入山中則會引來漫天迷霧,無法辨識方位,友人不解,於是找來楊筠鬆一探究竟。

  楊筠鬆一走就是10多年,早已經忘記了遷墳之事,某天夜裏,剛剛入睡的楊筠鬆就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中一個老頭模樣的人,自稱是楊家先祖,大罵楊筠鬆不遵守諾言,如果再不回去,楊家子弟就要絕後了,到時候就成了千古罪人了。

  楊筠鬆驚出一身冷汗,醒來以後告別好友。連夜趕回老家,令他沒想到的是走的時候異常繁華的家族如今已經破敗不堪,家中長滿野草,族人因爲各種事故去世,只剩下族中的一個老母帶着幾個孫兒沿街乞討。

  楊筠鬆看到此情此景放聲大哭,悲嘆:“早知今日,就不應該做逆天改命的事”,爲了挽救自己的過錯,楊筠鬆選定良辰吉日,另找了一處好地方,請人把祖先墳墓遷了出去,據說楊筠鬆請人來擡棺槨的時候,路過一處山峯時繩子突然就斷掉了,楊筠鬆認爲是不祥之兆,即刻仔細查看,結果發現這裏的風水極佳,楊筠鬆內心十分驚喜,急忙打聽到這塊地的主人,花大價錢買了下來。

  讓人就地下葬,說來也奇怪,祖宗重新安葬以後,楊家漸漸恢復了元氣,楊筠鬆一直居住在老家,等到老母過世,楊筠鬆將侄子撫養成人以後,再次出遊。

  楊筠鬆曾口授弟子,成書《新水經》、《疑龍經》、《黑囊經》等都是後世風水學家推崇的經典,公元900年,楊筠鬆病逝,享年67歲,民間傳說楊筠鬆一生致力於研究風水學說,經常出手救濟貧困百姓,被稱“救貧先生”,晚年時卻不幸捲入政治鬥爭,遭到陷害。

  楊筠鬆的風水理論講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認爲龍氣要與陰宅配合,選定合適的“朝向”,所作風水著作,結合地理堪輿文化流傳於世,風水不僅是一門學問,更是傳承了一種文化,注意講究建築與風水的配合,當地許多橋樓建築都留下了典型的“楊公風水”, 曾文辿、廖三傳等都是其真傳弟子。

  楊筠鬆也被尊稱爲中國風水學的祖師爺,江西等地也成了堪輿學說的發源地,歷經千年而不息,有人說楊筠鬆在風水學上的造詣足以媲美孟子在儒學上的地位,給後世留下了衆多寶貴遺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