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謝 誠 見習記者 鄭馨悅

  在大多數旅遊景點選擇照顧本地人,給予當地人門票優惠或完全免費時,上海海昌海洋公園卻因不給優惠一事被刷上了上海當地熱點新聞。

  3月28日,因旅遊網站上,上海海昌海洋公園的低價優惠門票訂票頁面上特別註明了“上海本地身份證不可用”的字樣,使得“上海海昌海洋公園,儂可以從上海搬走閥?”和“海昌海洋公園公開歧視上海人”的言論在朋友圈和上海當地論壇熱傳。

  3月29日,上海海昌海洋公園發佈聲明稱,從未跟相關文中所提到的購票渠道進行任何官方合作或官方授權銷售,公司將對涉及到的渠道嚴肅追查等等。

  然而,部分網友指出,除去文中提及的平臺,衆多知名平臺也有310(上海身份證的頭三位數)不享受優惠的條款,這說明公司對此事是知情的,上海海昌海洋公園是“甩鍋”他人。

  4月4日,《證券日報》記者發現,衆多平臺上,該條款已經全無蹤影,不過,在上海當地論壇網站以及大衆點評等評論網站上,該公園招致一片罵聲和惡評。

  寄望海洋公園項目超額收益

  資料顯示,上海海昌海洋公園是港股上市公司海昌海洋公園旗下的海洋公園。海昌海洋公園在中國大連、青島、天津、煙臺、武漢及成都經營着六個以極地動物爲特色的海洋主題公園。雖然公司是在大連起家,但是上海海昌海洋公園是其極其重視的項目,承載着公司前景和利潤的重擔,被稱爲公司的“巔峯之作”。

  據瞭解,海昌海洋公園因上海和三亞項目前期投入,貸款本金不斷增長,負債率一直偏高。2014年至2018年,公司的淨負債比率分別爲19.9%、34.4%、46.7%、77.8%、135.7%。

  不過,大投入,也有了高回報。

  上海海昌海洋公園於2018年10月份開始開放,同年11月16日才正式開門營業,而就在這短短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該項目2018年就實現營收6500萬元。

  3月27日,公司管理層在海昌海洋公園業績發佈會上表示,2018年,上海項目實現營收6500萬元,但總體虧損了3000多萬元;預計2019年該項目毛利率將提升到46%,淨利率提升到15%。

  興業證券的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海昌海洋公園新項目(上海和三亞項目等)已蓄勢待發,有望爲公司帶來超額收益。五一調休及降稅等政策亦有望刺激旅遊業發展。而新開業的上海項目表現超預期,上海項目2019春節期間入園人數超15萬人次,預計2019年一季度超60萬人次。

  業內稱不優惠是正常商業行爲

  據記者瞭解,如廈門、北京、武漢等旅遊城市,均會給予當地人一定門票優惠。

  以旅遊名縣婺源縣爲例,當地衆多景區,基本全部對本地人免費開放,即使極其熱門的景點,也會選擇在淡季或一週幾日免費向當地人開放。

  對此,有相關政府部門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當地景點大多數由政府管理,因爲旅遊業對居民生活有很大影響,基於緩解社會矛盾等因素,會給予一定優惠。

  “此外,所有的婺源人,其實都有宣傳責任的。”該人士如是補充。

  而對於“上海本地身份證不可用於購買低價優惠門票”的原因,衆多網友議論紛紛,記者隨機採訪身邊的上海居民時,有人表示,這很有可能是該公司在節假日前的炒作,該園不像是上海迪士尼自帶流量,所以隔三岔五要“搞事”(比如去年的“虎鯨事件”)。

  不過,有旅遊業人士認爲,這是正常的商業行爲。一位法律人士也表示,“從法理上看,只要價格不違反物價法,經過審批程序,公司怎麼定價格都可以,關於本地人有沒有優惠的強制規定並不存在”。

  “免不免門票是企業自身根據市場客源的定位以及投入運營成本來考慮的,沒有優惠政策和有優惠政策都是正常的行爲。這不是政府公益事業的投入。”一位旅遊業從業人士表示:“企業生存不易,換位思考就能明白。”

  “旅遊業對當地造成侵擾要給予居民優惠,那麼旅遊業爲當地經濟帶來的溢出效應,當地人是不是要交費呢?對本地人有優惠,這對外地人是不是價格歧視呢?”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上海人一年能來上海海昌海洋公園幾次?能撐起海昌的運營嗎?同樣的優惠對上海本地人更有吸引力,還是對外地遊客更有消費激勵作用?”沈萌提出了這些問題。

  他表示,一家公司真正重視的,是能給公司帶來收益的人羣。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近幾日,除去興業證券以外,招商證券、安信國際等均對海昌海洋公園出示了“買入”評級,看好公司新項目的助力,然而,該公司的股價卻沒有很好的表現,截至4月4日收盤,公司股價最後報收1.74港元/股,跌幅爲1.69%。

  對於近期該事件的處理和定價策略等問題,《證券日報》記者聯繫了海昌海洋公園相關負責人並將問題發送至其郵箱,但截至發稿,尚未回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