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_20181231_143817-01-01.jpeg

第三天,我们又回到了南竿。会把南竿安排在旅程的首跟尾,是因为我们经由南竿机场进出马祖,把住宿安排在搭机日前一天的所在位置,较不容易因天候影响而使南北竿岛际之间的船班停航,导致后面的行程安排因延误而措手不及。马祖的交通停飞停航,对马祖人来说好像是个习以为常的事,旅人来此提前做安排上的预防,应该也算是某种入乡随俗了吧!第二次搭船,没了首次搭的兴奋,或许是好奇得到了解答,安心的睡意席卷而来。我困得不行,沉沉睡去。

 

今天的住处,就是第一天来南竿时住的民宿。或许已不是第一次见面,所以民宿老板娘比起刚见面时来得更健谈些。原来,老板娘是嫁来马祖的大陆人,我初见她时所生的满头疑惑得到了答案,在心底泛起一丝踏实的微笑。老板娘没有提及太多她自身的故事,只是熟稔地和我们讨论起马祖的天气,说这波寒流,的确是罕见的冷!我暗自窃喜著,原来不是我太弱,是天气真的很冷。

 

 

P_20181231_163759.jpg

比起高档新颖的住处,我更偏好住进富有当地特色的建筑。第一天来南竿时住的房间较为新式,看起来干净明亮,只是少了些当地特色建筑的古朴韵味,心底不免感到一丝可惜。今天老板娘为我们安排的房间,为津沙聚落传统建筑民宿之一的澳中民居。木制的门与屋梁,复古的红地砖,旧式的衣柜。浓浓的古韵,让我踏进房间时呆坐了好一会儿,凭著这方寸之内的房间摆设,遥想窥探这间屋子的历史故事。房间位于一楼,紧邻著接待大厅,对于行李大包小包的我们来说,实在是个首选!

 

 

P_20181231_160022-01.jpeg

我们前往复兴村吃午餐。八八坑道与马祖酒厂离复兴村不远,于是它成了我们饱足饭后的第一站。我们来时,道路一旁停了好几辆机车,八八坑道前站满了不少游客,或聊天或自拍,热闹得很,不愧是马祖南竿数一数二的热门景点,我等待了好一会儿,才拍到了一张无人的空景。八八坑道过去是知名的战备坑道,是国军在进驻马祖后,用许多人力所开凿出来的。坑道的结构是花岗岩,相传它变成战备坑道以前,曾是居民躲海盗的山洞。根据纪载,八八坑道全长200公尺,可容纳一个步兵团的兵力。当时为了庆祝蒋公八十八岁诞辰,故而命名为「八八坑道」。

 

 

P_20181231_160932-01.jpeg

坑道后来一度成为中华电信的机房,再之后,军方才将坑道交给马祖酒厂使用。马祖酒厂接收后,改为储酒的地方,成为马祖的一大特色。根据马祖旅游手册及相关网站的介绍,八八坑道相关商品的上市,更一举打响了它的知名度。目前主要通道上的酒坛,装的是马祖老酒,一旁的次通道,是高粱酒系的酒槽区。

 

 

P_20181231_160633-02.jpeg

看著坑道内,复古的酒坛与设备相对新颖的酿酒槽相邻,我的脑袋不禁浮现出一种既互相陪伴又世代交替的有趣意像。坑道内比我想像中的温暖,站在里面,似乎感受不到外面寒流有多么渗人。看资料才知道,原来,坑道内冬暖夏凉,长年温度约在摄氏15度到20度之间,具恒温稳定作用,是绝佳的储藏酒窖。站在这里,会让人有种自己是不是喝了酒的错觉。坑道内酒香四溢,对酒味尤其敏感的人更能第一时间嗅出那微醺的味道。我向一旁连喝台湾啤酒都会醉的旅伴打趣地说,会不会进来站个半小时你就醉了呀?

 

 

P_20181231_143427.jpg

我们都不好酒,所以并没有在八八坑道旁的马祖酒厂多做停留。北海坑道是南竿的军事景点内,我最感兴趣的一处。虽然冬季来访并没有蓝眼泪,但因它能游览的方式多元,可搭乘摇橹也可自己步行,再加上它特殊的军事历史,所以我将它视为重点必访之处。坑道入口处,有座军人开凿示意图的雕像座,许多游客都会在此拍照。雕像后方便是北海坑道的入口,沿著坑道走,两旁深入的山洞内还有栩栩如生的军人开凿故事模型,顿时有种来到博物馆的错觉。

 

 

P_20181231_143550-01.jpeg

往前走了一小段,很快地便到了北海坑道的售票处。在这里,游客可以选择自己划独木舟,也可以搭有船夫代劳的摇橹,还可以选择自己沿著步道步行,而自己步行是不需要收费的。因为这里的水面与外面的海水相连,所以来这儿必须要事先查清楚潮汐时间,否则来时刚好遇上涨潮,可就白跑一趟了。潮汐时间可以问游客服务中心的柜台人员,也可以在北海坑道入口处查看,它会标有每日的涨退潮时间表。

 

 

P_20181231_144507-01.jpeg

或许是冬季,加上此时无蓝眼泪可看,游客三三两两。摇橹的管理员伯伯看到我们很是高兴,拉开嗓门热情地说「来来来,我帮你们拍照!」接过我手中的手机,时而低角度,时而后退,拍得很是认真。因为无多少其他游客,所以摇橹小船被我们包了,宽敞地可以让我坐在椅版上的屁股滑过来滑过去。南竿与北竿都有北海坑道,而南竿的北海坑道位于铁板海岸线,是一个深入山壁、呈现「井」字形的坑道。当年,为战略需要而启动的「北海计划」在马祖地区开凿了不少地下坑道,专供游击战艇停泊使用,北海坑道也是其一。长640公尺,宽10公尺,水道高18公尺。而步道全长为700公尺,走完一圈大约需要三十分钟,且需于退潮时间。

 

 

P_20181231_145029-01-01.jpeg

坑道内其实还算明亮,或许是因为此时没有蓝眼泪可看,所以灯全点亮著,真好奇蓝眼泪若在水下幽幽发出蓝光,会是何等美景。但或许也只有在没蓝眼泪的此时,可以专心遥想当年军人开凿坑道的壮烈了。当年为了战备需要,出动了多少军人开凿,牺牲了多少生命。不分昼夜,轮番施工,历经820个工作天才完成。这段带点肃杀与沉重的历史,随著蓝眼泪的声名大噪,而逐渐退居幕后。身为不需服兵役的女子,我能感受的战地氛围,没有男性来的浓烈。曾在马祖当兵的友人们,总是能滔滔不绝地分享想当年,而我只能点头如捣蒜地乖乖听故事。幸运的是,我不需要经历军中生活的艰苦,就能感受一二。

 

 

P_20181231_150134-01.jpeg

我们拿相机的拿相机,拿手机的拿手机,想尽我们所能地捕捉这鬼斧神工的一切。但坑道内仍属偏暗,不好拍出不晃动的精致照片。我们乘著摇橹,环绕一圈,大约花了二十分钟左右。船夫时而向我们介绍坑道历史,时而静默不干扰我们拍照。返回出发处时,忽然多了一小批游客,闹哄哄的,顿时才让我有种身处「观光景点」真实感。这天的涨潮时间为下午3点45分,我们离开时刚好是下午3点半左右,嗯,时间抓的真准!

 

 

P_20181231_151944-01.jpeg

大汉据点在北海坑道旁不远处,守卫著铁板海岸线,也是一典型的军事型景点。根据资料记载,大汉据点共分三层,最上层为军方连部,第二层设有生活圈和预备机枪阵地,最下层设有四座90高砲阵地、简报室、中山室、库房、储藏室等空间。主坑道长150公尺,支坑道长80公尺,合计230公尺。

 

 

P_20181231_152152-01.jpeg

走进坑道,若不是有著蜿蜒的管线与军事相关指标,我还以为我像是某些盗墓剧中的探险家,走在某不知名的原始坑道,拿著烛火,小心翼翼的往坑道深处探索,冀望著能挖出些什么文物来,然后不知名的怪物从前方猛然窜出,吓得一行人头也不回的落荒而逃。大概也就像我这种对军事历史感受不深的人,才会突然冒出这种荒诞又好笑的想像来。坑道内部都长得一样,身为半个路痴的我,走得实在有点心慌。我若是在这服兵役的男儿,搞不好头天就以迷路成为军中的笑话。

 

 

P_20181231_152441-01.jpeg

坑道的各个面海据点,大抵长的如此。墙上还画有敌方各大船舰的样貌和名字,看到敌方船舰图,顿时觉得肃杀感强烈许多,不禁想起多年前看的战争电影「猎杀U-571」,那分压迫、紧张、恐惧、身为军人的使命,好像骤然鲜明了起来。

 

若是身为服过兵役的男子,尤其是在外岛当过兵的,对于这些军事氛围肯定不陌生,并且往事历历在目,犹如昨日。但对于未曾服过兵役的人来说,这些一景一物,相对遥远。哪怕站在这里遥想,也难以有身历其境的感受。沧海桑田,岁月的故事,总是随著时间流淌,而慢慢淡化,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那份属于时代的回忆。

 

马祖是全世界碉堡与坑道最密集的地方,独特的战事风情已成了马祖的特色之一。我想到了古装剧里的说书人,生动活泼,滔滔不绝。若有曾经在这当兵的人,引领著大家,拉著个小板凳,坐在这里向我们讲述当年的军中故事,或许,这些隽永的故事可以更深刻地传承下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