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地香港雖然稱王偉賢的質押已經解除,卻並未否認王偉賢曾進行過“變相質押”的行爲,且綠地香港自稱質押與公司無關。事實上,綠地香港負債率有返潮現象,自2013年借殼以來,公司淨負債率在2017年一度下降到84%,不過2018年又回升至104%。這種返潮,或許與其2018年業績不達標的情況下,喊出千億口號有關。


4月24日,香港金管局與香港證監會發布通函,稱最近對一個內地銀行集團所屬的一家銀行及由該集團一家附屬公司擁有的持牌法團(該集團)進行了經協調的現場檢查。金管局及香港證監會發現,作爲其中一家在香港經營銀行、持牌法團及其他聯屬公司的內地銀行集團,該集團透過私募基金及其他實體,進行了一連串引起嚴重關注的複雜交易。

 

在此通函中,並未透露被抵押的上市公司的名稱。不過香港知名獨立股評人David Webb認爲,通函中所指涉及被抵押的上市公司股份是綠地香港。

 

不過4月25日,綠地香港發佈了澄清公告,稱這筆貸款及基金與公司無關,亦並非爲公司的任何利益而設立。該公司、董事或公司高級管理層於該報告發布前並無獲上述財經評論員接洽以就上述指稱、建議或陳述作出處理或澄清。該公司已從王偉賢得悉,上述貸款已悉數償還。根據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有關權益披露的網站,上述質押已獲解除。

 

這則公告名爲澄清,實則也透露出了一點信息:王偉賢確實曾接觸過上述貸款,並且完成了貸款行爲。公開資料顯示,王偉賢系綠地香港的名譽主席兼執行董事。

 

據悉,王偉賢曾在2018年多次增持綠地香港的股份,截至2018年9月,持王偉賢持有綠地香港的股份股爲14.53%。

 

//
變相股權質押或因成交量低迷
//


相較於綠地集團,恐怕很多人並不知綠地香港。作爲綠地集團的香港公司,其實是一個單獨運營的主體,其於2013年借殼盛高置地,登陸港股。

 

由於香港特殊的市場環境,綠地香港二級市場流動性卻始終不如綠地集團。以2018年爲例,這一年中,綠地香港成交量最高的2422萬,最低的時候僅13.3萬。

 

衆所周知,房地產公司的負債一般都較高,而大股東進行股權質押的情況比較常見,但通常募資投向均明示“與上市公司無關”。

 

然而,老闆的個人行爲,並不能完全令市場認爲與公司無關。

 

綠地香港的負債一直高居不下。從2013年完成借殼上市到2016年期間,綠地香港的淨負債率一直維持在100%以上,最高時一度達到193%;而淨負債的計算方式是有息債務與公司權益的比值。

 

近年來,綠地香港的負債率有所下降,不過依然高達80%以上。由於併購後業務並無太大起色,綠地香港的成交量長期低迷,致使其股東很難從正常的渠道對上市公司股權進行質押。

 

而本文開頭所述的變相股權質押,不失爲一種融資的方式。

 

根據通函指出,監管機構發現,該集團的附屬公司從集團所屬的銀行取得一筆信用借貸,用作一般業務及營運資金用途。該附屬公司其後向一家由持牌資產管理公司成立的私募基金作出大額投資。該基金的唯一目的是向由一家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所擁有的一家特定目的公司提供一筆貸款(貸款A),而這筆貸款的抵押品主要爲該上市公司的股份。

 

//
淨負債返潮
//


2013年登陸資本市場的綠地香港,前身是盛高置地,是由王偉賢一手創辦的企業。據悉,當初在被綠地借殼之前,盛高置地已經出現了嚴重的資金困難。

 

公開信息顯示,盛高置地曾在半年時間裏變賣3個項目來進行自救,其中包括當初無錫昔日“地王”項目,並且是以5折的價格進行賤賣。

 

而在被綠地借殼之後,綠地香港的負債也一直保持較高的位置。這也讓綠地香港的管理層在每年業績會上,需要反覆解釋其高負債和低利潤率的原因。

 

2017年年報顯示,截至期末,綠地香港的負債率較年初降低了41個百分點,而在2017年年底更是降低至84%。在綠地香港中期業績會上,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陳軍開場說:“過去答應投資者和股東的,我們都做到了。”並稱:“盛高置地的基礎薄弱,基數比較小,這也是嫁接綠地這個大平臺上後跨越式發展必須承受的陣痛。但這個陣痛我們可以忍受,將來也可以改善。”

 

不過,這一言論在2018年中期業績公佈之後,似乎言之過早。2018年的中期業績顯示,綠地香港的淨負債率從2017年年底的84%上升至104%。

 

淨負債的回潮或許是因爲綠地香港不再滿足於現狀的表現。早幾年前,綠地香港一直以小而美自居,不過在2018年,綠城香港卻加快了快納儲速度,並將千億的目標擺在了檯面上。

 

4月4日,綠地香港公告稱,出售上海五里橋項目公司100%股權予Brookfield,後者爲來自加拿大的另類投資基金,於上海新天地附近備有土儲,雙方價估計不少於28億元人民幣,若交易完成,綠地香港也將實現對該項目的退出。

 

上海五里橋項目對綠地香港來說,意義非凡。2013年,綠地香港斥資59.5億元拿下綠地黃浦濱江所在地塊,彼時成交樓板價高達32067元/平方米。

 

2017年-2018年,綠地黃浦濱江項目銷售額分別爲3.33億元和20.05億,平均售價分別達12.34萬元/平方米、7.15萬元/平方米,較此前成交樓板價翻番,可窺其利潤之可觀。

 

不僅如此,根據最新的銷售數據,3月,綠地香港則憑藉該項目的大單銷售金額,首次在單月內完成百億銷售。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賺錢的項目,卻要被綠城香港拋售,背後是否存回款壓力不得而知。

 

//
業績不達標,千億何從談?
//


2019年3月,在綠地香港2018年業績會上,陳軍曾提出目標,2019年完成500億銷售,2021年則計劃實現1000億元。

 

事實上,對於綠地香港來說,實現千億的目標並不容易。

 

2018年,綠地香港合計實現合約銷售金額約379.25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約26%;對應合約銷售面積爲327.52萬平方米,增幅約44%。

 

這一看似不錯的成績,實則並未達到綠地香港的目標。

 

在去年的業績發佈會上,陳軍提及千億的想法時,曾透露,綠地香港計劃在現有基礎上保持每年30%-40%的增長率。並且表示,一再表示即使是在去年年中只完成了四成業績的情況下,綠地香港2018年完成400億元沒有懸念。

 

而綠地香港的千億目標的阻力除了自身的銷售壓力,還有來自母公司另一上市平臺的壓力。

 

在綠地香港剛借殼上市之際,也曾有過一段積極前進的態勢,不過這一局面在2015年母公司旗下另一公司——綠地控股上市之後,發生了變化。

 

綠地控股和綠地香港皆爲綠地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平臺。陳軍曾強調綠地香港在區域深耕和佈局上更加靈活,與集團地產業務不存在同業競爭關係。

 

而這種所謂是“不存在同業競爭關係”,實際上或是有意而爲之,爲避免與綠地控股的同業競爭,綠地香港在佈局上也多選擇在泛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

 

2018年,綠地香港新增了11個項目,其中中包括義烏朝陽門、昆明巫家壩、綠地東盟國際城、無錫西水晶舍等重點項目,獲得土地儲備638萬平方米,預計新增貨值685億。

 

在今年的業績會上,綠地香港預計新增8到10個項目,貨值新增500到700億元。這對於綠地香港或許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