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秦桑

來源 | 極物(ijiwulife)

01

前段時間,陪我媽去菜市場買菜,碰到一個很多年沒見過的學長。

他可以說曾是學校最叛逆的一個男生,染黃髮、打耳洞,穿着花哨張揚的衣服,總能一眼就從校園裏認出。

現在他在菜市場開了個檔口,要不是我媽提醒,我差點認不出。

30多歲的他也略微發福,有些顯老,一臉討好的面對顧客的挑挑揀揀,之前的叛逆、張揚、盛氣凌人全都不見了,全然變成了一個普通、甚至有些慫的中年人。

這讓我想起韓寒,之前韓寒連發兩篇長文,說自己當年退學是件很失敗的事情,承認當時不應該退學。很多網友吐槽:這還是那個把應試教育抨擊的一無是處的韓寒嗎?韓寒也變成了他自己最討厭的人了。

不禁感慨:那些叛逆的80後,已變成很“慫”的中年人了。

知乎上有個提問,“爲何我年齡越大,看周星馳的電影越覺心酸?”

點贊數最高的答案結尾寫道,“究其原因,我們都變成了我們當初討厭的模樣。以前覺得把人演成那樣很可笑,現在發現人真的就那樣。”

是啊,小時候我們大笑:“那個人好像一條狗啊!”長大後,我們爲人夫、爲人妻、爲人父母,各自忙於生計,在現實面前,才發現我們都如周星馳電影裏的小人物一樣,認真且慫的活着。

曾經的那些所謂的叛逆,早就消失在各自有的生活重擔下,消失在每日的奔波里。那些貼着“叛逆”標籤的年輕人,不約而同的變成了一個個普通到有些“慫”的中年人。

02

蔣方舟在《圓桌派》講過一個故事,在一個遊戲論壇上,一個80後發了一個“告別貼”:

說要告別這個遊戲了,因爲有一天,他玩完遊戲,女兒發燒了,帶去醫院檢查發現是白血病,雖然不是很惡性的白血病,是那種投入錢、投入時間就可以治好的那種。但在他知道的那一刻,他還是決定把這個遊戲刪了。

到了一定年紀才知道,我們已經沒有資格叛逆了。

當年,是馳騁各個遊戲戰場的少年英雄,別人罵了一句,叫一個幫派的人去戰鬥,天下之大,任我逍遙,現在慫了,家人的一點風吹草動,都足以讓他們戰戰兢兢。現實太現實,以至於必須回到現實中去。

有個問題問:失戀和失業,哪個更痛苦?年輕人會說:失戀。中年人則會說:失業!年齡越來越大,爲了不委屈家人,在職場上,就只能委屈自己。

曾經誰也不服,懟天懟地,現在也在現實和重要的人面前低頭了。因爲當你發現現實當中,不僅自己很無力,還有比你更無力的人需要去依賴你的時候,就那一刻你知道自己沒有資格年輕,也沒有資格叛逆了。

蔡康永說:長大是一件掃興的事。

是的,可即便如此,你也只能一個人,在內心的堡壘全部崩塌之後,再努力在瓦礫裏重新自我建設。

城市依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人們行色匆匆,誰管你已經親手把孩子氣的自己殺死在了昨天。

3

變慫,不只是實際行動上,人到中年,情緒上也變得“慫”了很多。

最近新學了一個詞叫“懂事崩”,意思是:成年人的崩潰也要懂事,不能影響同事,不能影響工作,不能影響家人。最好能做到——伺機而崩,收放自如。

想當年,報刊雜誌還在煞有其事地討論“80後”是怎麼樣的一代人,“80後”的語言、“80後”的喜惡、“80後”的三觀,“80後”的一哭一笑,統統都是無休止的爭論。

而現在,人到中年,不敢引任何人的注意,連崩潰都要偷偷摸摸。

之前,有個讀者跟我傾訴:35歲突然失業了,不知道怎麼跟家裏人交代,爲了不讓家裏人擔心,每天依舊早出晚歸,裝作什麼也沒發生的樣子,實際卻是爲了孩子下個月的生活費到處找工作,急得焦頭爛額。

這位讀者說:以前覺得慫就是大聲哭,長大之後才知道,真正的慫是連哭都不敢。

滿心愁苦卻什麼也做不了,擔心隔壁聽見,擔心電話那頭聽見,擔心大街上指指點點,擔心人問起怎麼了,你只能說沒事了,不然你還能說什麼呢?

想起作家樂小米說:世界上之所以有夜晚,就是留給那些有傷口的人,給他們一片可以獨自舔舐傷口的黑,而且不易被發現。

年輕時,我們敢哭敢笑,好像生怕別人看不到自己,而現在,我們人前開懷,人後崩潰,生怕暴露自己。曾經敢哭敢笑的自己,可曾想過有一天,會慫到連哭都不敢。

04

年少的時候,常常對慫嗤之以鼻,認爲慫就是軟弱無能,是對生活的妥協。後來才發現,當一個人學會認慫,纔開始變得強大。

電視劇《請回答1988》中有一個橋段:寶拉因爲參加學生遊行,要被兩個警察帶走,倔強的寶拉一聲不吭,倒是後來跟過來的媽媽聲淚俱下,幾乎要下跪去乞求對方網開一面,不要把女兒帶走,寶拉對媽媽的“慫”尷尬又惱火。

等人到中年,寶拉成熟後回憶起來:偶爾覺得媽媽很丟人,媽媽連起碼的臉面和自尊心都沒有呢?我都覺得上火,比起她自己,她有更想守護的,那就是我,但當時我並不知道。人真正變強大,不是因爲守護着自尊心,而是拋開自尊心的時候。

想起《好先生》有句臺詞說,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爲了自己而活,表面看上去張牙舞爪,內心啊,無比脆弱,另一種就是爲了別人而活,表面上看是很慫,其實內心比誰都堅強。

是啊,那些從叛逆到認慫的人,表面上看是變了,變慫了,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變得唯唯諾諾,變得不夠勇敢。

但其實,只是骨子裏多了一份謹慎,只是因爲有了比面子更值得他們在乎的東西。他們的每一次退讓,每一次服軟,每一次拋下自尊,其實都藏着沉甸的責任和深深的在乎。

我想,這纔是一個人從幼稚到成熟,從羸弱到強大的標誌吧!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