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科目沒用,就應該廢除,那麼最應該廢除的義務教育科目應該是數學,而不是英語。

  如果按照有用就應該支持,沒用就應該廢除的原則,戀愛、婚姻、家庭的理論和技巧應該列爲任何學校的必修課纔對。

  義務教育的目的,並不是爲了“學以致用”,而是爲了選拔更高層次的學術人才做準備。

  大多數人不具備理解和討論公共政策話題應有的能力。這一點在最近的一個大討論中被展現得非常充分。這個話題就是:是否應該廢除義務教育中的英語科目。

  大多數支持廢除英語義務教育的人的主要論點是,大多數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用不到英語,但是作爲義務教育的科目,就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學習和考試,那麼這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種浪費。

  大多數反對廢除英語義務教育的人的主要論點是:英語非常有用,例如出國留學,出國旅遊,閱讀國外書籍資料,和外國人交流等等。英語這麼有用,怎麼能廢除英語義務教育呢?

  在我看來,支持者和反對者的邏輯都有問題:You totally miss the whole point. 爲什麼這麼說?因爲他們的觀點貌似針鋒相對,但實際上如出一轍:

  一方認爲英語沒有用,所以要廢除英語義務教育。或者,

  另一方認爲英語很有用,所以不能廢除英語義務教育。

  有用就支持,沒用就廢除?

  有用就應該支持,沒用就應該廢除。如果這個原則是正確的,那麼我把這個原則用到其他的科目上去,看看會出現什麼結論。

  我們不能否認的一個事實,就是英語對有一些人確實是非常有用的,但對於另外一些人非常沒用。但是我們不能否認的另一點,就是實際上英語並不是用處最小的義務教育科目。用處最小的義務教育科目應該是數學。

  人羣中的科研人員、工程師和統計員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的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數學,無非是一些簡單的加減乘除而已。正常人一生所面臨的最複雜的運算,都不會超出他的手機自帶的計算器的範圍。所以普通人學會使用計算器,一輩子就夠用了。

  那麼我們的義務教育爲什麼要花9年的時間,去教育孩子們那麼多基本的加減乘除之外的東西呢?這些脫離了日常生活的數學,對那些普通人又有什麼用呢?

  一個受過義務教育的人,在成年之後聽一首英文歌,看一部英文電影的概率要遠遠大於他再次使用到初中數學公式的概率。

  一個普通的人,例如出租車司機、消費品行業公司文員、工業品行業的銷售員,高鐵服務員,酒店前臺,甚至水管工,他們一輩子跟一個老外說How are you的概率都遠遠高於用到初中數學的概率。

  所以我們應該廢除義務教育的數學科目嗎?不。這不是我今天要講的論點。我要講的是論證過程的問題,而不是結論本身。

  比英語和數學更有用的是什麼?

  有用就應該支持,沒用就應該廢除。如果這個原則是正確的,那麼我們會發現另外一些科目,非常非常有用的科目,比英語,比數學更有用的科目,竟然沒有被列爲義務教育的必修課。

  大多數的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生,甚至研究生、博士,他們走上社會之後,發現自己最缺少的技能,不是英語,不是數學,也不是計算機,而是:如何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人生伴侶?

  大多數的人,他一生面臨的最大痛苦,不是不會說英語的賓語從句,也不是列不出二元一次數學公式,甚至不是他的收入太低,而是戀愛和婚姻中的問題。

  戀愛、婚姻、家庭生活的理論和技巧,是每個人的必修課。但是大多數人對此卻懵懂無知。

  如何才能正確衡量自己在戀愛市場中的價值?想追一個人卻追不到怎麼辦?談了一個不開心的戀愛,是不是應該分手?遇見這個男人到底應不應該嫁了?娶這個女人是不是對自己最好的選擇?如何才能維持一個健康快樂的婚姻?怎麼樣避免吵架、冷戰和其他家庭矛盾?如何處理婚內出軌?

  這些問題纔是困擾大衆最多的問題。

  如果按照有用就應該支持,沒用就應該廢除的原則,戀愛、婚姻、家庭的理論和技巧應該列爲任何學校的必修課纔對。因爲最有用的莫過於此。

  除此之外,我認爲烹飪、駕駛、穿衣搭配、個人理財、住房買賣、子女擇校、甚至寵物餵養,貓砂和狗糧的選擇技巧,這些課題在實際生活中也都比數學和英語有用得多。

  不是說有用就應該支持,沒用就應該廢除嗎?爲啥中小學不開設這些課程,而是要讓大家去學習枯燥的數學呢?

  有人會說,這些科目雖然非常有用,但是它們沒有統一而客觀的標準。我們雖然可以反問:語文和英語都有統一而客觀的標準嗎?

  但是我並不準備這樣說,我要問的是:爲什麼就要有統一而客觀的標準呢?意義在哪裏呢?不是說“有用”是最大的標準嗎?

  當你開始否定“有用”的標準的時候,你就開始接近真相了。爲啥學校要教英語,要教數學,要教語文,而不是戀愛、烹飪和駕駛?並不是因爲英語、數學和語文“有用”,也不是因爲它們有統一而客觀的標準,而是因爲這些科目是學術科目。

  大學裏有英語言文學專業,數學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而談戀愛、燒飯和開車,雖然也很重要,很實用,卻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俗事。如此而已。

  生活“有用”非學術“有用”

  說到這裏,你可能有些明白我要說什麼了。什麼纔是衡量義務教育的科目的標準?是“有用”嗎?看來不是。爲什麼義務教育需要教一些不那麼“有用”的科目?

  因爲義務教育的目的,並不是爲了“學以致用”,而是爲了選拔更高層次的學術人才做準備。

  簡單說,義務教育是學術人才的預備隊。所以義務教育選擇科目的標準,並不是以日常生活的“有用”來作爲標準的。日常生活的“有用”並不是學術的“有用”。

  所以我說,糾結在有用沒有用,你就是totally miss the whole point. 只見一片樹葉,而不見森林,只提出一個簡單的判斷,而不會嘗試從各種角度去思考論證的人,往往會犯這種錯誤。大多數人不具備理解和討論公共政策話題應有的能力。

  所以對大多數人的觀點、邏輯和話題保持警惕,並跳出話題本身,去思考它存在的前提和必要性,一個人才能保持高質量的思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