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模方法

實驗法:人為給系統施加某種測試信號,記錄相應的輸出,然後用適當的數學模型去逼近,也稱為系統辨識方法;

解析法:利用已有的物理規律和化學規律來分析系統各部分的運動機理,獲取其運動方程。

2、常用的數學模型

①時域中常使用的數學模型:微分方程、差分方程;

②復域中常用的數學模型:傳遞函數、結構圖;③頻域中常用的數學模型:頻率特性。

2.1、微分方程:通常,解析法對系統或元部件建模如下:

①分析系統運動的因果關係,確定其輸入、輸出、中間變數及其之間關係;

②從輸入端開始,按照信號的傳遞順序,依據各變數所遵循的物理(或化學)規律,列寫出各個元部件的動態方程;③消去中間變數,寫出輸入與輸出變數的微分方程。

註:系統的數學模型越精確,微分方程的階次越高,直接對高階微分方程求解困難。
如果系統參數或者結構發生變化,需要重新建模並求解微分方程,不利於系統的分析與設計。

2.2、傳遞函數:在零初始條件下,輸出信號c(t)的拉氏變換C(s)與輸入信號r(t)的拉氏變換R(s)之比,記為G(s):G(s)= frac{L[c(t)]}{L[r(t)]} = frac{C(s)}{R(s)}

註:「零初始條件」有兩個含義:
①指輸入在t=0之後才作用於系統,因此t≤0時系統輸入量及其各階導數為0;
②輸入作用於系統之前,系統是相對靜止的,就是系統的輸出量及其各階導數在t≤0時也為0。

  • G(s)的常用形式:

①有理分式形式 G(s)=frac{N(s)}{D(s)}=frac{Sigma_{j=0}^m b_js^j}{Sigma_{i=0}^n a_is^i},式中 mleq n

②零極點形式G(s)=frac{K_gPi_{j=1}^m (s+z_j)}{Pi_{i=1}^n (s+p_i)},式中 -z_j 為零點,-p_i 為極點, K_g 為增益;

③時間常數形式G(s)=frac{KPi_{j=1}^{m_1} (	au_j s+1) Pi_{l=1}^{m-m_1} (	au_l^2 s^2+2xi_l 	au_ls+1)} {s^v Pi_{i=1}^{n_1} (T_i s+1) Pi_{k=1}^{n-n_1-v} (T_k^2 s^2+2xi_k T_ks+1)}	au_j,T_i 為時間常數, K 為放大係數。

  • 由G(s)時間常數形式可知,任一複雜系統的G(s)可由如下6個典型環節組成:

①比例環節:G(s)=frac{C(s)}{R(s)}=K;

②慣性環節:G(s)=frac{C(s)}{R(s)}=frac{1}{Ts+1};(因儲能元件,輸出量不能立即跟上輸入信號) ③積分環節(也稱無差環節):G(s)=frac{C(s)}{R(s)}=frac{1}{s}(一階), frac{1}{s^2} (二階); ④微分環節: G(s)=frac{C(s)}{R(s)}=s(理想微分環節), 	au s+1 (一階), 	au^2 s^2+2xi 	au s+1 (二階); ⑤振蕩環節:G(s)= frac{1}{T^{2}s^{2}+2ξTs+1} = frac{w_{n}^{2}}{s^2+2ξw_{n}s+w_{n}^{2}},式中 w_{n}=frac{1}{T} 稱為無阻尼振蕩頻率, xi 為阻尼比;

⑥滯後環節(也稱延遲環節): G(s)= e^{-τs}

註:i.因為實際物理系統總是存在慣性,並且能源功率有限,使得傳遞函數的分母階次n總是
大於或等於分子階次m;
ii.傳遞函數只取決於系統的結構和參數,與外界作用無關;
iii.傳遞函數的拉氏反變換是系統的脈衝響應,即G(s)=C(s)/R(s)=C(s)(因為r(t)=δ(t)的拉氏變
換為R(s)=1)。

2.3、結構圖 如下圖,R(s)為指定輸入信號,N(s)為幹擾信號,C(s)為輸出信號,E(s)為誤差信號,其中R(s)與N(s)為系統的兩個輸入,E(s)和C(s)為系統的兩個輸出。

  • 系統的開環傳遞函數:系統的主反饋信號B(s)與偏差信號E(s)之比,即G_k(s)=frac{B(s)}{E(s)}=G_1(s)G_2(s)H(s)

註:這裡的開環傳遞函數是指閉環控制系統裏的某一處開環的傳遞函數,而不是指開環控制
系統的傳遞函數。

  • 系統的閉環傳遞函數

①當N(s)=0時,輸出C(s)對給定輸入R(s)的傳遞函數為

Phi_{cr}(s)=frac{C_r(s)}{R(s)}=frac{G_{1}(s)G_{2}(s)}{1+G_{1}(s)G_{2}(s)H(s)} =frac{G_{1}(s)G_{2}(s)}{1+G_k(s)}

②當R(s)=0時,輸出C(s)對擾動N(s)的傳遞函數為

Phi_{cn}(s)=frac{C_n(s)}{N(s)}=frac{G_{2}(s)}{1+G_{1}(s)G_{2}(s)H(s)} =frac{G_{2}(s)}{1+G_k(s)}

當給定輸入和擾動同時作用被控系統時,根據線性疊加原理,有

C(s)=Phi_{cr}(s)R(s)+Phi_{cn}(s)N(s)

  • 系統的誤差傳遞函數

①當N(s)=0時,則誤差E(s)對R(s)的傳遞函數為

Phi_{er}(s)=frac{E_r(s)}{R(s)}=frac{1}{1+G_{1}(s)G_{2}(s)H(s)} =frac{1}{1+G_k(s)}

②當R(s)=0時,則誤差E(s)對N(s)的傳遞函數為(簡稱擾動誤差傳遞函數)

Phi_{en}(s)=frac{E_n(s)}{N(s)} =frac{-G_{2}(s)H(s)}{1+G_{1}(s)G_{2}(s)H(s)} =frac{-G_{2}(s)H(s)}{1+G_k(s)}

當給定輸入和擾動同時作用被控系統時,根據線性疊加原理,系統誤差為

E(s)=Phi_{er}(s)R(s)+Phi_{en}(s)N(s)

註:當系統參數、結構發生變化時,微分方程形式模型需要重新建模,而傳遞函數形式模型
不必重新建模,這是因為經過拉普拉斯變換後串聯、並聯、反饋連接形式的環節,其運算變
為乘、加等低級運算,不再是微分運算。

2.4、頻率特性:穩定的線性定常系統在正弦信號的作用下,系統輸出的穩態分量與輸入的複數之比;其中,輸出的穩態分量振幅與輸入的振幅比A(w)稱為幅頻特性,輸出的穩態分量相位與輸入的相角之差φ(w)稱為相頻特性,即G(jw)=frac{C(jw)}{R(jw)}=A(w)e^{jvarphi(w)}

註:i.頻率特性表徵了系統或元件對不同頻率正弦輸入的響應特性;
ii.φ(ω)大於零時稱相角超前,小於零時稱相角滯後;
iii.頻率特性反映了系統的內在性質,與外界因素無關。

3、數學模型是等價變換的:微分方程、傳遞函數、結構圖、頻率特性之間一一對應的。


歡迎大家前來交流相關自動控制問題。如有不對的地方,望不吝賜教!

***以上內容未經本人同意,禁止轉載***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