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昌都,國道214線第十一工區,海拔4150米。即使空手走路,也相當於在平原地區負重幾十公斤行走。50歲的洛珠在這裏守了30餘年,與22名工友們養護着一條長43.025公里,位於“世界屋脊”上的公路。

工區裏新落成的職工之家

“現在的條件好太多了,工作有班車接送,能隨時喝上熱水、喫到蔬菜,最近在這裏還能洗澡了。”在去年5月落成的職工之家裏,養護工人洛珠向工人日報(ID:grrbwx)記者講述着這些年工區發生的變化。

工區建設有了新標準

工區的職工之家是一棟黃色的二層小樓。一層是職工食堂,二層是氧吧和職工書屋。小樓旁邊的一排黃色平房則是職工浴室。

職工食堂

職工書屋

職工浴室

“原來十幾個人住一間屋子。常年不通電、不通水,晚上點酥油燈照明,更別提洗澡了。”洛珠回憶道。曾經,工區職工一年到頭洗澡的次數屈指可數,往往要在輪休回家時才能衝個痛快,“現在方便了,一週就能洗一次澡”。

這些改變,源自昌都公路養護段工會近年來在各個工區開展的“五小一院”建設。

“‘五小一院’就是在基層養護工區開展‘小食堂、小浴室、小氧吧、小健身房、小宣傳欄、花園式庭院’建設。從職工們的實際困難出發,改善職工的生產生活環境。”昌都公路養護段工會負責人強巴拉姆解釋道。

工會還在“五小一院”的標準基礎上建起了職工書屋,機械技術、醫療、文學等書籍報刊一應俱全。“我們現在實行的是‘流動書屋’的管理制度。每季度都要對各工區的書籍進行輪換。”強巴拉姆說。

從“一身泥”到“一身輕”

34歲的強巴拉姆曾在養路一線工作,父母也是養路工人。在她的記憶中,童年是在父親的手推車上度過的。

“那時,我的父母每天都要步行到幾十裏以外的地方工作。養護工具只有鐵鍬、十字鎬和手推車。爲了照顧我,不得不把我放在手推車裏,一路帶到工地上去。”強巴拉姆說,2004年以前,公路尚未硬化。步行上班的養路工常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冬天身上一層冰”。

國道214線第十一工區養護路段

2004年,國道214線全面硬化,第十一工區管養路段全部變成了柏油馬路。更令洛珠和工友們滿意的是,現在每天都有班車接送。

洛珠與工友們

近年來,大型養路機械和巡路車的引進也爲養路工們減輕了擔子。“現在如果遇到塌方或者暴雪災害,都可以用機械清除,效率高多了。”工區長郎加澤仁說道。

喫上新鮮蔬菜

在工區食堂的倉庫裏,蘿蔔、青椒、白菜等蔬菜都被毛毯裹好,碼放整齊。

曾經,伙食是高原作業的養路工們面臨的一道難題,喫上新鮮蔬菜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以前,我們從昌都把蔬菜運到工區需要一到兩天。不僅運量有限,等蔬菜運到時,菜早就不新鮮了。”強巴拉姆說。

爲了解決養路工們的喫菜難題,工會在距離工區較近的吉塘鎮搭起了一個溫室蔬菜棚,自給自足。養護段還動手建起了兩個豬圈,定期給工區送去新鮮的藏豬肉。

“生活條件改善了,工作也更舒心,更有勁頭了。”洛珠是第二代養路工人,他的兒子在阿里成爲第三代養路工人,“‘養好公路,保障暢通’是我們的責任,要一代代傳下去。”

本期編輯:賀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