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457246057786

 

前天睡前滑了手機,看到這篇天下雜誌的文章,光看標題就差點沒了睡意... 首先,很難想像臺灣被美國研究列為性別歧視的國家之一,這字眼是否用了重了點就看各自的解讀不同了。再看看網友們的留言,意見分歧,女人說是男人無法接受比自己能力強的另一半,而男人則說是女性眼光過高。當然這當中還夾雜更多的問題,像是女人考慮到的婆媳相處、到底是否想要生小孩、社會制度還有文化背景的影響,還有經濟狀態等等,所以並沒有單一的標準答案。 天下雜誌文章


文章指出:

在美國、加拿大和部分歐洲國家,教育程度高的女性結婚機率高於教育程度低的女性,在亞洲卻正好相反。
職業婦女養大的兒子,通常對女性同事的觀念更進步。
未婚女性幾乎不會生小孩,沒辦法養出態度更自由的兒子,因而減慢了社會改變的速度。
「在性別歧視嚴重的社會,男人結婚必須付出高昂代價。」
研究建議 只要女性提升賺錢的能力,男性就會更願意跟她們結婚。

 

接著再連回去看這文章的原文,你會發現臺灣在以下這個問題答案上,回答 ”同意”的人的是排名第一的:
 

“ 當工作機會稀少,做男人有工作比女人更多的權利”

 

woman.jpg

 

如果先不管這篇文章是否有斷章取義之嫌,就單看文章帶出以上的研究論點,到底代表著什麼呢?到底在亞洲,為何跟歐美是呈相反的結果?若把自己抽出來站在客觀的立場,我得到的想法是:

女性在接受較高的教育後,經濟獨立,理應有更多的選擇。但為何亞洲卻未能像在歐美國家那樣,更有能力找另一半組織家庭?
在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結構中,一旦女性的角色改變,婚姻對雙方而言不再是以前的目的 (找個老公養你),同時雙方也產生意見分歧的現象 (從網友的回覆中就可以看得出來,男女各持己見。
讓我好奇的是,如果這個研究結果放在歐美人士眼裡,大家會是發表怎樣的言論?(當個人的思維不同,看事情角度不同,自然答案就會有所不同)
在臺灣,男人是否承擔比所謂沒有性別歧視國家的男人更大的經濟責任? (從 “當工作機會稀少,做男人有工作比女人更多的權利” 這問題的回答比例中,所得的想法)

我想這篇研究確實有值得令人深思的地方,尤其是當筆者本身就是這研究中的主角,適婚年齡卻未婚,接受高等教育並生活在臺灣。而身邊也有一票條件不錯卻遲遲沒有結婚的女性朋友們。如果你問我們想不想結婚,多數的答案是:想!但怎麼好像就是遇不到也找不到適合的對象?或許這是一個轉變中必經的路,是一個過程而非永遠不變的結果,我們需的是調整那個從小被灌輸到腦袋中,男女該有的既定形象角色,然後接受並做出改變。

最後,我仍未能理出一個確切的答案 (可能需要一點時間讓我腦袋的CPU運作一下...),那麼大家的想法又是什麼呢?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