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讲到发心的部分,发心分有五个层次,这是指正确的部分,错误的部分我们不谈。发心五个层次中,发的心量最小的叫做偏真出离心,这个小乘教,就最小的发心,它是发偏真出离心,或者叫做出三界取寂灭之心。这是针对自己修行想要出离生死的,不管别人怎么样,先管自己,要出离生死的。

其次就层次比它高一点的,不但自己要出离生死,同时也想要带着别人一起出离生死的,这个叫行度利生心,或者度他心,要行度众生的心,这个是大乘始教的发心。

第三个层次是大乘终教的发心,它叫慈悲心、深心、直心。它发三个心,通常就是我们讲的菩提心,所以我们简称为慈悲深直心。

顿教发心是发内证圣智心,这是第四个层次了。

第五个,就是最高的层次,就是圆教的发心,他发的心是普贤广大行愿心。我们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面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他去参访善知识的时候,都说他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个意思就是说,他已经发了普贤广大行愿心,而不是前面那四个心,这是最高、最大、最究竟的发心。只有这个心,才能够彻底地引出我们的佛性,也只有发这种心,才能够得到三界六道一切众生的恭敬跟供养。所以像弥伽长者这些诸大善知识,他们遇到善财童子,都能够很恭敬地来接引他。

我们也是一样,现在学佛了,我们是不是有发起这样的心?假如说我们只是“啊,我发个心就是每天念佛念一千声”,这个叫发什么心呢?这叫发芝麻开门心。你只是俗话讲的“举着香跟着拜”,那个不叫学佛。你要真正发心,自己要做什么?你现在念佛要做什么?学佛要做什么?把这一个目标给定下来,然后你向那个目标去前进。

你不要说,我家里现在小孩子不听话,我来学佛,看他能不能听话一点。这当然也是发心,这叫不正确发心。有很多人是事业失败了,挫折了,有困难了,来学佛了,这也是不正确的。站在世间法的立场上,这个叫做发安慰心,安慰你。

第一个,他发“出三界取寂灭之心”,是开发我们学佛的人的那种偏真性,偏真,偏到一边的,我们通常讲,偏真出离心,小教发偏真出离心,就是自己要出离,有没有错呢?没错,但是这样的证觉是偏一边的,只为他自己的。

大乘始教为什么会发行度利生心呢?发这个心是指人空、法空,不但我执破了,法执也要破,这个叫做二空法性。我们在这个地方迷了,不觉悟到人空、法空,现在,大乘始教不但要破我执,那个偏真出离只破我执,没有破法执,那么大乘始教开始,它就再破法执,所以叫大乘。但这个时候,只是讲说,到达空性的这个阶段而已,它本身还会有一种“有些人没办法度,那些人不能成佛”的观念,它还有这种“有人不能成佛”的观念,所以我们叫不究竟。

第三个层次讲慈悲心、深心、直心。就是不管怎么样,一切众生都平等的,他们都能成佛的,只是时间早晚问题而已。那么这个就说,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没有一个例外,这个就究竟了,所以这个叫做终教,这是第三个层次。他虽然是这样发心了,目的还是证得空性而已,但是心量已经很大了。从始教到终教是一种渐次修行的,逐渐上来的,所以我们叫做渐教。

第四个,相对于渐教来讲,我们就叫做顿教。顿教是发“内证圣智心”,自己从内部,自己要去证得,这一个心,是针对我们迷惑颠倒的真如性,我们不知道有真如,不知道真如性,那么它针对这个部分来讲,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这个真如都存在我们的生命里面。这个时候,它不但是这样了解,他也这样修行。他在这个时候讲,只要你能够悟得真如是什么,那么你当下就可以证入,不要经过那个次第一步一步来修。就像我们搭电梯,直接就上来了,不一定爬楼梯,一阶一阶爬,这个叫做顿教。

但是到这个地方,它还是一直讲到空性的存在这样而已,它没有办法在空性上面去建立无量无边的妙用,所以,从顿教以前,我们叫做偏,现在要回偏向圆,把这个偏在一边,就一半的部分让他穷尽,所以这个叫圆教。圆教就是普贤广大行愿心,它在这个时候,是让我们觉悟到整个法界的圆满,所以我们把他觉悟的部分,叫做法界性。

撷自《八十华严》玄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