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和項羽在取得一定成績之後均建立楚國並成王,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都屬於戰國後期的楚國人。

陳勝是陽城人,隸屬於秦潁川郡,秦統一之前是楚國領地。陳勝、吳廣起義的大澤鄉,以及陳勝稱王的陳縣也都屬於原楚國領地。所以,吳廣在「篝火狐鳴」之時便喊出了「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而陳勝起義之處一方面對外宣稱自己乃是替公子扶蘇奪取天下,另一方面又宣稱自己的部隊領導人是原楚國名將項燕。他這麼做有兩個好處:一、表明自己造反有理,他不是真正的造反,而是追隨原本就應該繼承皇位的公子扶蘇一同推翻秦二世胡亥的暴政,重新奪取天下;二、楚將項燕是出色的軍事家,有他的領導,起義軍就會無往不勝。楚國人陳勝在楚地大澤鄉宣佈起義,又在楚國將領項燕的支持下佔領了楚國的陳縣,建立的政權自然還是「楚」。

項羽的政權也稱楚,則又有著另一個原因——項梁在起義之時是打著陳勝的旗號,率領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項梁本來也是楚國人,後來在謀士范增的建議下,項梁找到了在民間牧羊的楚懷王熊槐的孫子熊心,將他重新立為楚懷王,熊心便是項燕部隊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其目的就是重新恢復戰國末期被秦所滅的楚國社稷,所以其政權自然稱「楚」。

另外,陳勝建立的「張楚」政權在秦朝末年已經有了很強的號召力,楚軍代表了當時反秦隊伍的中堅力量。項梁在陳勝死後恢復楚國國號,也有順應義軍民心的一面。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為何陳勝和項羽都要建立楚國呢?因為他們起義時所打的旗號都是復興楚國,因此在起義成功後都要建立楚國以順應大義。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析。

一、從一個預言說起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眈眈」,在秦始皇掃清楚國後,楚國一個叫做楚南公的老人做出了預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預言說得是,即便楚國就剩下三戶人家,最終滅亡秦國的還是楚國。這句話本來的意思可能帶有「楚人永不為奴」的感覺,但是後來的歷史經驗卻證明瞭這句話的正確性。

在滅亡秦國過程中,三個人起了決定性作用,他們分別是陳勝、項羽、劉邦。陳勝是陽城人、項羽是下相人,劉邦是沛縣人,三人正好都是當年的楚國人。陳勝的農民起義開始了反抗暴秦的第一步,項羽在鉅鹿之戰打敗了秦軍主力,劉邦最終滅亡秦國,三人流水線式的工作正好印證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我們也可以發現項羽、陳勝建立楚國的原因之一,二人都是楚國人,懷著一種對於鄉土的眷戀情結,因此建立了楚國。

陳勝像

二、出於「大義」的考慮

古代對於名分的重視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俗話說「名不正,言不順」,對於本來就「名不正,言不順」的起義軍來說,尋找一個名正言順的口號顯得更為重要。

其實在此時,陳勝是有稱王的想法的。手下勸說他,如果你稱王,人們會覺得你有私心,就不願意跟隨你了。因此陳勝打出了「張楚」的旗號,想要以復興楚國的名義來起事,然而在陳勝的心中,恐怕並沒有想要恢復楚國的願望。

再說項羽,項羽本人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後代,因此在最初也是以楚國將領的後代的身份為楚王熊心效力。然而後來項羽功勞不斷變大,野心也不斷膨脹,最終繼承了楚的旗號,自立為了西楚霸王。

雖說二者都是出於「大義」的考慮才採用楚的旗號,但是兩人做的事情卻可以說是不義的。

項羽像

三、總結

綜上來看,我們便可以對陳勝和項羽建立楚國的動機做一個總結了,一方面兩個人都是楚國人,在身上有著繼承楚國衣缽,復興楚國的責任;另一方面兩個人出於「大義」的考慮,都利用了「楚」的稱號以降服民心,以便減少起義的困難。但是在實際中,兩人對於楚國都沒有太多的歸屬感,楚的旗號在他們心中也只是保護傘而不是要保護的對象。

文:日航通鑒 圖:來自網路與站內,侵刪


秦國一統天下是前221年,陳勝吳廣起義是前209年,秦國滅六國才12年。此時,六國老貴族勢力還在。

陳勝吳廣起義時,假借公子扶蘇和楚將項燕的名義。也因為陳勝等人原來是是楚國子民。所以,建立的政權叫張楚,但他是自立為王,所以,張楚其實並不是真的楚國!

項羽建立楚國,是項梁在陳勝死後,聽從范增的建議,只有擁立楚國國君後人,才能長久。於是,楚懷王之孫熊心,仍立為楚懷王。項梁和項羽建立的纔是楚國。

至於兩者為什麼都用「建立楚國」。原因有

第一,陳勝吳廣起義的地點在楚國境內,為了利用當地民心。項羽項梁也是聽取了范增的建議,利用楚地民心,也好出師有名。

第二,楚人擁有著極為狂熱的愛國熱情。最明顯的一點莫過於「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諺語,之後反秦戰爭中,楚人的表現也充分證明瞭這一點。

第三,可能也是在號召其他六國舊貴族和子民起來共同反抗暴秦!一己之力畢竟有限,要是六國都起來反抗,那麼秦國必將應接不暇。六國舊勢力,果然也都揭竿而起。

(文/勇戰王聊歷史,歡迎點評加關注,謝謝閱讀)


陳勝與項羽都是楚人,難道他們建的國,要叫趙國、魏國、韓國、燕國或齊國嗎?只有沿用楚國之名,纔是順理成章的。當然,他們也可以改個新的國名,之所以沒改,主要是抗秦鬥爭的需要。

第一,陳勝起義後,為什麼要沿用楚國之名呢?

陳勝與項梁、項羽不同,後者是楚國貴族,而他只是個平民。按理說,陳勝起義後,完全可以用一個嶄新的國號來命名新的政權,他為什麼沒有這樣做呢?

陳勝與吳廣在大澤鄉密謀起義時,就分析過:

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當時就提出來,要起義,要打著公子扶蘇與項燕的旗幟。大家都知道,扶蘇是被秦二世害死的秦皇子,項燕是楚國大將,陳勝要反秦,當然不可能打出「秦」的旗幟,因而只能選擇「楚」的旗幟。

為了造反,陳勝與吳廣合謀搞了一個伎倆。吳廣半夜溜出去,在外面學野狐叫的,喊的話是「大楚興,陳勝王。」這時距楚國滅亡也纔不過十幾年,對於楚人來說,故國之情仍在。打出「大楚興」的口號,無疑是有號召力的。

陳勝的起義軍攻下陳縣後,自立為王,就把政權稱為「張楚」。

第二,項梁立的「楚政權」是陳勝「張楚政權」的延續

陳勝兵敗後,張楚政權的將領召平希望有個強有力的人物出來主持局面。當時在各路起義軍中,以項梁、項羽的實力最強,召平便假傳陳勝的命令,拜項梁為上柱國。項梁受命後,渡長江北上,義軍首領陳嬰、英布、蒲將軍等人相續率部前來歸附。

項梁的軍隊擴大至六、七萬人,成為義軍中的實力派。他在薛縣召集各路義軍將領,商議立楚王之事。已經年過七十的謀士范增指出,陳勝之所以失敗,原因在於「不立楚後而自立」。楚地一直流傳一種說法,「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范增勸項梁應該立楚國王室的後人。項梁採納其言,從民間尋來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立為楚王,後世稱他楚懷王。

新的楚政權定都盱眙,以陳嬰為上柱國,項梁自號武信君。此時的楚國,實際控制在項梁手中。

不久後,項梁在與章邯的戰鬥中戰死。楚懷王有意乘機壓制項氏在楚國的勢力,當時正好秦軍包圍鉅鹿,趙國頻頻向楚國求援。楚懷王便派宋義率部救援鉅鹿,而項羽只是其副手。然而誰也沒想到,項羽居然殺掉宋義,並得到諸將的擁護。諸將紛紛道:「立楚王的也是將軍一家,如今將軍誅亂,我等願聽從將軍。」項羽揮師大破秦軍於鉅鹿,奠定了他在各路義軍中的至尊地位。

在這個戰亂年代,有兵纔是草頭王。秦國滅亡後,項羽已凌架於楚懷王之上。他覺得楚懷王礙手礙腳的,索性將其趕到江南,扔給一個「義帝」的名號,其實有名無實,自己則稱「西楚霸王」,仍然是沿用「楚」的國號。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楚懷王算是楚國歷代聲名最顯赫的楚王。屈原口中的明君就是楚懷王,最後楚懷王客死在秦國,後有《史記·項羽本紀》:「故楚南公曰:『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秦朝滅亡了楚國,但就算楚國只有三戶氏族也要滅了秦國,表達了整個楚國對秦國的刻骨仇恨。

巧合的是,陳勝,陽城人,在秦國統一之前是楚國人。所以陳勝振臂一呼,建立了「張楚政權。」

項羽也是楚國人,他還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是反抗秦朝的主要力量,建立了「西楚」政權,自號西楚霸王。

同樣,劉邦在秦朝統一之前也是楚國人。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專家解釋不一。大概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指地名,是楚人的宗廟,位於河南省淅川縣丹江口水庫一帶,歷史上這裡有楚國的三戶城。第二種說法:指楚國大三姓,屈、景、昭。第三種說法:比喻三戶人家,比喻力量小,決心大。與其說秦亡於農民起義,倒不如說秦亡於楚人之手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可能就是歷史的巧合,正確地預言了亡秦的真諦:即亡秦這一事業乃起於楚(陳勝吳廣起義),又終成於楚(劉邦大漢帝國)。

首先戰國末期還有能力與秦國一戰的非楚國莫屬,懷王客死秦地,是楚國的奇恥大辱。所以原楚國人對秦國非常憎恨,打出楚國旗號可以爭取到更多更可靠的盟友,達到一呼百應的效果。這利用楚人強烈復國願望,所以項羽帶領的江東子弟敢和秦軍硬碰硬,破釜沉舟的氣勢,勢不可擋。而其他五國都被虎狼之師打怕了。

其次,陳勝是原楚國人,又在原楚地造反,羣眾基礎廣泛。而且項羽,劉邦,張亮都是原楚國人。對故土之思吧。


白話來解釋,一、項羽本來就是楚國人,讓他建立其他國家顯然說不過去,二者,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當時被滅六國中,實力較強的僅剩齊楚,而齊國是投降被滅,反抗意識不重,而楚國,歷經與秦國的幾百年對抗,敵對意識重,民眾與秦國,不僅有國讎,更有家恨。再著,其他國家都是對抗被滅,而楚國受盡了秦國的欺詐,以及國王被囚而終,楚國從民族感情上就比其他國家更恨秦國。


陳勝起義是在大澤鄉屬於原楚國地域,為了號召更多的人參加起義所以就以楚為旗號。同時當時楚國有很多遺老遺少也能給企業很多支持,無論是道義支持還是金錢支持。項羽本就是楚國將門之後,他用楚國的旗號理所當然了。就應了那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事實上也是項羽攻入鹹陽燒了阿房宮,即使後來得天下的劉邦,也算是楚國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