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多塊碎片,拼成一件稀世國寶,專家:秦始皇用它征戰天下 | 三隻眼文齋

  古代的戰車最早出現在夏朝,夏王啓在甘之戰中第一次把戰車投入到征戰中。古代的戰車一般都是獨轅雙輪的軍用馬車,駕兩匹或者四匹馬。戰車上並排甲士三人,中間一人負責駕車,兩側的人負責搏殺。在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中,動用戰車300乘。春秋戰國時期,隨着戰爭規模的擴大,戰車成爲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標準,出現了“千乘之國”、“萬乘之國”的說法。戰車的功能通常是衝擊對方的陣列,在敵方潰敗時,利用速度的優勢,風馳電掣般乘勝追擊。

  由於戰車體型龐大,又不是什麼珍珠寶貝,幾乎都不列入公侯的隨葬品,因此考古發掘中,很難得看到戰車的身影。繼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發現之後,1978年的夏天,在秦始皇陵封土西側進行考古工作的專家程學華,接過隊員遞來的一顆剛剛出土的金屬製品、一個指肚大小的金燦燦的圓珠。程學華在手中反覆把玩這顆金圓珠,陷入了沉思。突然,以前文獻中讀到過的記載閃過腦海,他突然想到了什麼,幾步就跑到發現金圓珠的地方。

  這裏離秦始皇陵封土只有20米左右,這樣近的距離內陪葬的物品應該不同尋常。程學華小心地扒開土層,一個銀泡和一片金塊接着顯露出來。程學華的手開始顫抖,憑着多年考古經驗,他感覺這地下的器物一定是件稀世國寶。當最後一塊金絲燈籠穗出現在眼前時,他的預感得到了證實,在這7米深的地下,是他辛辛苦苦找尋了4年的稀世國寶——秦始皇的銅車馬。程學華眼前彷彿出現了秦始皇乘坐銅馬車征戰天下,橫掃八荒的情景。

  於是,考古隊的專家們制定出穩妥的計劃,要儘可能地保護稀世國寶銅馬車在發掘中不受損傷。開工後不久,就陸續清理出戰車棚木、木槨等,再往下清理,結果卻發現經過2000年的時光,銅馬車已經被泥土的重量壓成了碎片。光是清理出馬頭的部分就需要耗時半年,很不利於現場文物的保護工作。稀世國寶不容有失,考古隊立即打破常規,另闢蹊徑,制定出一個前所未有的方案:在銅車馬四周挖出深達10米的寬溝,將銅車馬連同1米厚的士層囫圇包裏起來,裝入4個大型木箱運走。

  考古工作隊的專家歷時7年,從運回的泥土中一絲不苟地清理出1500多塊碎片,並復原了1號、2號兩架銅馬車。這兩架秦始皇陵銅車馬金光燦燦、五光十色,車身上有大型彩繪,8匹銅馬、2個銅馭手。儘管經過了兩幹多年埋藏的悠悠歲月,但整套車馬構件齊全,銀質飾品色澤光潔,金質器物金光閃閃,栩栩如生地展現出古老的戰國歲月裏,秦始皇征戰天下的颯爽英姿。

  一號銅馬車叫立車,又叫戎車、高車,乘車時駕車者立於車上。以功能而言,此車是在主人乘坐安車出行時,用於前方開路警戒,其作用類似於今天的警車;二號銅車馬爲後車,駕車人坐姿駕車,稱之爲“安車”,是供主人出行乘坐的。這兩架銅車馬是中國考古史上發現的最早、體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銅車馬,是璀璨的青銅文化藝術的積累和青銅器技空前術高度發展的結晶,是當之無愧的稀世國寶。“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銅馬車作爲國家武力的象徵,作爲征戰天下的利器,自然受到秦始皇的鐘愛,成爲理所當然的隨葬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