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張艾嘉這個女人,留在大家心裡最深刻的印象恐怕就是那首情歌——《愛的代價》,以及催人淚下的《阿郎的故事》。

而她身為導演的身份,倒是很多人未曾留意到的。

祖籍來自江西省五臺山的張艾嘉,骨子裡就有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讀書的時候她便在空軍廣播電臺演唱,直到1972年,她投入嘉禾影視,開始了自己的演藝之路。但是僅僅演了一部《龍虎金剛》後就離開了嘉禾。

三年後,張艾嘉就憑藉與林鳳嬌、秦漢主演的《碧雲天》而獲得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進步速度不可謂不驚人。

五年後,張艾嘉憑藉電影《我的爺爺》獲得了金馬獎影后。

相信很多人知道《搭錯車》這部悲劇電影吧?如果沒有印象,那麼電影原創歌曲《酒幹倘賣無》和《一樣的月光》是否能勾起你久遠的回憶呢?

而這部《搭錯車》,就是張艾嘉作為總監首部參與策劃的電影。然而張艾嘉懷纔不遇,因為力挺文藝片線路而被臺灣冷遇,遂黯然辭去總監一職。

在當時,林青霞和林鳳嬌已是香港電影的中流砥柱,但張艾嘉以自己的全能和不服輸的幹勁,為自己開闢出來另一條道路——從演員到編劇、導演、製片人。

事實證明,張艾嘉確實是個人才,在她開始放手一搏之後,她自編自導自演的《最愛》,給自己拿到了金馬獎、金像獎雙料影后!同時還獲得了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插曲提名。

她堅持的文藝片道路在《阿郎的故事》身上開花結果,此片以3000萬票房刷新了當時港產文藝片的歷史記錄。「阿郎」這個角色也助力周潤發第三次獲得金像獎影帝的稱號,這也是周潤發從影生涯中為數不多的文藝片角色之一,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

如果細數她的成就,那真是幾千字也說不完,她參演拍攝了100多部影片,執導編劇獲得無數次獎項,無論是演員還是編劇、製片、導演,甚至是歌曲,她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她是李宗盛口中的「張姐」,是欣賞其才華的羅大佑的「小妹」,是李心潔、劉若英的「恩師」——張艾嘉執導的《少女小漁》成就了劉若英的影壇地位;李心潔是張艾嘉力捧出道。

她是個有故事的女人,我們都記得《童年》這首歌,羅大佑創作了五年,她便是首唱。羅大佑甚至專門為她寫了一首《小妹》,彼時兩人的緋聞傳得沸沸揚揚,而那時張艾嘉還在婚姻之中。

20多年後,她回憶與羅大佑的過往,含糊其辭: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音樂家……我沒嫁過他,他也沒有娶過我,就這樣,呵呵。其實我們沒有什麼故事,就和普通的男女朋友一樣,都過去那麼久了。

張艾嘉第一段婚姻持續六年,稀里糊塗的就結了,又稀里糊塗的離了。最後奉子成婚嫁給了商人王靖雄。懷著兒子的時候,她已經做好了做單親媽媽的準備,因為王靖雄當時還是有夫之婦。但沒想到王靖雄很快就離婚,與她舉行了婚禮。

當年很多人覺得她輕狂,為愛不顧一切。而如今再看她這段婚姻,竟然再也挑不出毛病來。「我和他之間是有親情,可是也一定要有愛情」。所以老夫老妻的,依然會攜手去看電影,大庭廣眾下也會親吻先生。

前幾個月,張艾嘉應節目邀請上了《朗讀者》的舞臺,與董卿站在一起,兩名知性女子散發出來的光芒十足的賞心悅目。

她對今年已64歲的年齡毫不避諱,她說「60歲纔是新的開始」

她沒有誇大其詞。

因為,就在這個月,張艾嘉自編自導自演的《相愛相親》剛剛獲得了第54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原著劇本4項提名。

從當年的堅持文藝片道路被冷遇,到如今憑藉文藝片獲得國內國外數十次大獎,張艾嘉創造了女性的傳奇,她就如那陳年的女兒紅,越來越香醇,由內而外都透著濃烈的甘甜。

【本回答由頭條號作者墨娛原創首發於悟空平臺,已維權,抄襲必究】


謝邀

1、要說張艾嘉,絕對是活著的,華語娛樂圈的一個女性傳奇,這一點,是沒有人有質疑的

2、其實,我們叫他演藝圈的大家長和活動家,比較合適

是她於1981年製作臺視節目「十一個女人」系列劇集,請到美國回來的楊德昌執導其中一段,發現楊德昌的才華,又用自己新藝城臺灣負責人的身份,幫楊德昌拍出了第一部長片《海灘的一天》,她也親自擔綱女主角,大獲成功

張艾嘉無意中,成為促成著名的臺灣新電影的一個重要推手

3、張艾嘉在著名的香港新藝城影業時代,身兼演員和監製等身份,拍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佳作

4、是張艾嘉促成了《明天會更好》這首華語經典合唱歌曲的誕生

5、作為一個電影演員,她的成就還是很高的,主演過很多經典電影,得到過兩次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后和兩次臺灣電影金馬獎影后及一次金馬獎最佳女配角

這是將金像獎和金馬獎都得到的《最愛》

6、其實張艾嘉作為導演,第一次是迫於無奈,1978年,在拍攝《舊夢不須記》前,導演屠忠訓不幸車禍去世,主演張艾嘉就乾脆執行導演完了整部電影

但8年後,也就是1986年,她才拍了第一部導演電影,也就是編導和演一起的《最愛》,之後再一次獨立導演,已經是1992年鞏俐的《夢醒時分》

張艾嘉當導演的次數並不多,哪怕就是在她自己高產的1990年代末期,也是兩三年纔出一部電影

不過呢,她還是拍出了《心動》和《少女小漁》兩部經典

進入到新世紀後,她也只有《20 30 40 》、《想飛》、《一個好爸爸》和《念念》,以及最新的《相愛相親》五部電影而已,算不了高產,也沒有憑導演獲得什麼重要獎項

7、所以,如果單以導演來評價張艾嘉,只能說她的導演生涯,並沒有她當演員,以及電影活動家事業家的成績出色,基本上就是這樣的

但張艾嘉在總體成就上的偉大是毋庸置疑的


我有些忘記是什麼場合了,張艾嘉說過一句話,大意是:「我不怕人老,不怕樣子老,我更在乎、更害怕的是心老。」

說實話,近期見過她的人,並不會相信張艾嘉已經64歲。時間消耗了她的一部分美貌,卻也帶來了更多氣質和經歷。

回顧張艾嘉出道的四十多年,能夠發現她身上有很多令人驚嘆的力量,跟同時代的女演員相比,她好像很容易得了很多認可。先是歌手入行,轉型做演員早早得雙料影后,25歲開始當導演和編劇後又獲最佳,每一重身份在她身上都不是負累,都是時間贈予的禮物。

一、她風風火火的樣子最動人

張艾嘉在導演方面,有許多關鍵詞,比如:人文、敏感細膩、新時代女性、強調情感表達,跟她在大眾面前的形象如出一轍,知性、得體、舒展

所以很難想像,她在少女時期有過十分反叛、任性的經歷。

她13歲去美國紐約讀書,經歷了一段半工半讀,獨立生活的日子。張艾嘉說:「幫人照顧小孩,很多人喜歡用我,每週都能賺到很多錢」,但她毫無做乖乖女的想法,談過很多男朋友,聽披頭士,穿超短裙,「短到上樓梯需要倒著走,不然會被看光了」。以至於母親擔心她太過叛逆,要求她趕快回臺灣。回來之後,她順利成為歌手,20歲時又跟嘉禾簽了五年長約,開始拍電影。

她屬於那種有靈氣的演員,當年李翰祥打算拍紅樓夢,張艾嘉和林青霞入組,她演寶玉,林演黛玉,但後來臨時調換了角色。等戲拍完,導演特別認真地說:「林青霞是個偶像,但張艾嘉是個演員。」

哪怕是憑著《我的爺爺》和《最愛》拿過臺灣金馬獎和香港金像獎後,她也不誇耀自己在演戲方面的成就,總是淡淡地說:「成為一個好演員需要什麼?三分天賦,三分努力,三分運氣,還有一份未知」。

這是天然的通透,不好學,也學不來。或許,與她是親厚師徒關係的奶茶劉若英才能懂得幾分。

那個階段,她只認「戀愛大過天」。但嘉禾不準女演員談戀愛,張艾嘉深受束縛,並被高層評價「不聽話」,待了兩年後,由著性子解了約。

她真是那種活得自我的人,隨性不羈,追風逐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管是跟新藝城七怪打成一片(前段時間,她還撮合早年決裂的幾個人重新聚首),還是後來從臺前完全轉到幕後,出任企業在臺灣地區的總監。她全都做了,而且做得不錯。

提起張艾嘉,這些並不是最令人感嘆的,反而是她的複雜情史更惹人側目。不管是前夫劉幼林,還是藍顏知己李宗盛,都有令人唏噓的故事.

二、沒有失敗的感情,只有不合適的人

其中,最不受大家祝福的是她第一段失敗的婚姻。

26歲那年,張艾嘉不顧家人反對,嫁給比自己大16歲的劉幼林。這段婚姻並不被看好,僅僅維持了六年,在她31歲時以離婚收場。

那段婚姻生活,令她陷入了5年的情感低潮期,等到慢慢走出傷痛,她開始重新投入生活。

36歲的張艾嘉,在於楊德昌合作《浮萍》時,傳出緋聞,但兩個人並沒有走到一起。她坦言:「曾有機會發展,但停止了。」這段經歷為她日後對拍電影生出興趣到底有多少作用不得而知,但她的確在多個場合表達過對楊德昌的惋惜之情。

之後一年,她與音樂才子羅大佑交往甚密,那時候她也在唱歌,但唱得很辛苦,從小受鮑勃·迪倫等人的音樂影響,在早期進入歌手圈子時顯得格格不入。

張艾嘉談及過往的時候,都不提情感,更多是感激。就算有人說她唱歌能紅,她也會歸到自己早期遇到了羅大佑,是他幫自己寫了許多適合那個年代的歌。

三、走吧走吧,人總要學著自己長

但在緋聞男友這件事上,至今仍經常被人問起的那個人是李宗盛。

此前張艾嘉在接受魯豫採訪時,就回答過「李宗盛愛過你嗎?」這個問題。她不止一次認真否認了這段感情,他就是一個那樣的人,需要了解對方的想法、情緒,要很愛那個人,不然寫不出那麼深情的詞。如果連自己都打動不了,又怎麼打動別人呢?

而李宗盛也講過:「每一個音樂製作人都要愛他的歌手,要把她們的前途當做自己的前途,只有這樣,才能做好音樂。」

可我們作為聽眾,也都知道他是懂她的,所以,他說「張艾嘉的聲音雖然不甚專業,但有一種安定的感覺,是一種神經質的溫柔情感。」也正是在這份欣賞的基礎上,他寫出了傳唱至今的《愛的代價》,也是他「唯一一首寫到一半就哭的歌」。

不管如何,這些經歷都給了張艾嘉足夠的成長,並推進著她的成熟。正是因為過去的她,才成就了現在的她。

這就是張小姐的魅力,她憑著一腔熱血去愛,轟轟烈烈,燃燒自己,哪怕到了三十六七歲,也還是這副動人的樣子。

在認識現在的先生時,對方尚有妻兒,是香港有名有姓的富商,單身女性不該招惹。但她愛上了就是愛上了,最後落得插足別人婚姻、未婚生子的輿論之中。

我不知道那個階段她是如何熬過來的,但至今張艾嘉都不太願意提起,只坦言「做第三者壓力很大」。在生下兒子奧斯卡的第二年,王靖雄辦妥離婚手續,正式迎娶了張艾嘉。至今兩個人都過得很安穩、幸福。

人可能就是如此,只有真正轟轟烈烈地愛過,才能理解平淡生活的真諦。

從來都不嘗試的人生,過一天和過一輩子又有什麼區別呢?

四、電影成了盛放她人生經歷的載體

如果你覺得張艾嘉熱烈、豐盛的人生就開始趨於下行的話,那真是錯了。她踏入四十歲之後,還拿了好幾個分量很重的獎項。

在進入後半生時,拍電影成了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這份工作並不輕鬆容易,也並非指導指導演員如何表演就能勝任。她磨了許多年,才磨出一些體會。

記得,她在某次頒獎典禮現場說:「電影創作大同小異,大同在於,我們關懷的主題都是人性,也都是人,人跟環境、跟他人、跟自己、跟過去、跟未來,可就是因為這些小異,他的文化背景、思考方式、個性、視野、詮釋,令我們每一部電影都那麼精彩,有它獨特的精神。」

這句話並非多麼深刻,但凝結了她當導演後的諸多體會和感觸。也是自那之後,我集中看了她導過的所有電影。

每一部電影裏都有她對生活、情感、碰撞、摩擦的理解。

所以她才會說出「看到網上有人評價我是溫室裏的花朵是,都覺得好笑,我也經歷了很多你們不能想像的磨難。」

《念念》裏未婚先孕,總執著於父輩情感的育美,有一個總低著頭畫圈的鏡頭,非常簡單,卻印象深刻,我能感受到她沉默中湧動的情緒。還是《20 30 40》裏不同階段,有不同問題的三位新時代女性,其中40歲階段的女性,有著我更不能理解的矛盾,張艾嘉出演了這個角色,有個細節是她決定離婚,女兒問她為什麼,她說長大後就會懂的,而身邊的朋友勸她不要輕易做決定,離婚以後遇見更好的或許也不會要。

張艾嘉追問一句:好的為什麼不要?!這是一種殘存在體內的生氣,她對生活還有期待。無論怎樣,從這些角色身上我都能看到張艾嘉的影子。她在愛中的掙扎、彷徨,繼而堅定、果斷,似乎就是在看某一個沒有具體面目的女性成長。

所以,回到電影本身,張艾嘉從自身提煉出的情緒,能夠讓人產生共鳴,當我們看完她的電影后,總會覺得心被揪疼了一下。

在張艾嘉的新電影《相愛相親》中,也有很多打動人心的細節,最令我感動的是,姥姥這個角色。

她幾乎守了一輩子寡,等一個不愛自己的人。姥姥沒有名字,就叫嶽曾氏,也沒有年輕時就出走了的嶽老爺子的照片。後來,薇薇的男友阿達給他倆合成了一張,郵寄回來。

收到信封的那天下了雨,她佝僂著背,拿信封擋雨,回到家時,照片沾了濕信封,老爺子臉上有處糊了。她想擦乾淨,拿了毛巾輕輕蹭了一下,但整張臉都花了。那個瞬間她紅了眼眶,手指摩挲著照片,一下子痛哭起來。

老一輩演員的表演太過真摯,飽滿到一觸即發。我坐在觀眾席中,跟著掉眼淚。

張艾嘉似乎不太講很宏大的東西,總是在探尋幽微的人性和情感,並用一種特有的溫柔的方式,講述一些看似殘酷的事實。

這可能是她最新的收穫,也是想要透過電影傳達的想法。

五、老就老,誰怕誰

前幾個月,張艾嘉去了《朗讀者》,董卿跟她簡單聊了聊,提到一個問題。董卿說,很多女性到了三十歲,或過了三十五歲,就會避諱自己的年齡,問張艾嘉怎麼看。

她很放鬆地說:「我不覺得有什麼需要躲躲藏藏的,只要自己能夠面對美好的或者不好的事情,就可以了。我還蠻滿意自己到了這個年紀,還可依繼續工作的。」

時間十分公平,再回首時,能看到很多過不去不曾看到的東西。

拍《念念》時,她重新唱了1992年創作的那首《愛的代價》,張艾嘉說「是心在唱這首歌,那顆心經歷了更多的事情,所以那裡面的每一句歌詞,都是一個畫面,都是一個故事,特別感傷。」

可她並非要沉浸在這種感懷世事的情緒裏,而是「很多事情都過去了,我們還是要繼續往前走。」

一個有味道的女人,需要經歷,需要被品嘗。她相信這味道來自於「自己的人生態度、怎麼好好走過這條路」。

我想,這就是張艾嘉,前半生愛的轟轟烈烈,後半生活的知性優雅。


《輕描淡寫》是臺灣導演張艾嘉的第一本文字作品,是她這些年來的一些隨筆集結。每章一個主題,大部分與她的電影、舞臺創作有關,因此可以說是一部私人筆記。張艾嘉說,收入書裏的這些文字,是創作間隙陸陸續續寫下的私人筆記。據悉,張艾嘉將會出席四月底分別在北京、上海兩地由出版方文景主辦的兩場「輕描淡寫」讀書見面會。經出版方授權,澎湃新聞選摘書中兩篇。

男·女·導演

電影圈一直以來都是男性主導的行業。大眾會介紹我是「女導演」,絕不會稱徐克是位「男」導演。會在訪問時問我「男女導演」之分別,這個問題絕不會在男性導演的訪談中提出。這種現象當然在東方比西方嚴重。往日我對此問題是嗤之以鼻,近年來我開始覺得「女導演」應該算是一種尊稱。原因諸多。

基本上,導演的生活態度就是自私,要百分之百由他人配合來達成自己的慾望。在工作期間,家庭﹑愛人是隱性的, 但又不能沒有精神安慰和照料生活的伴侶。多數男性導演身邊的女人都非常崇拜他的才華,卻受苦於他生活上的無知。當然也有極少數的特例。

反觀女性導演,不難發覺,她們要身兼數職,最難逃避的責任一定是家庭,有上一代要照顧的,會考慮不要再有下一代的包袱。有孩子的,必然就要面對選擇。遇到願意一起分擔的配偶也必然會有良心地減量工作,不然婚姻的破裂是難免的,所以大多數女導演選擇單身或是有一個能懂得理解甚至可以幫助她們的工作伴侶。

我常用玩笑的口吻說男女導演的分別只是去廁所方便之差,其實它並非玩笑,而是一個天註定的事實,殘酷﹑痛苦、完全無法逃避的事實,尤其是未過五十歲的女導演,每個月的那幾天在深山野外拍戲時,不敢喝水,苦忍生理上的疼痛是必經之道。

我沒有把創作包括在內,總認為創作偏於個人性格,而非性別。有男導演比女的更為細膩,也有女的比男人更大氣。觀點、角度﹑手法都因人而異,不侷限在男女之分。

最近拍戲又注意到一不同之處:現場的氣氛。呼來喝去,粗口滿場飛,不罵人不像是導演。我這才感受到我拍攝的現場有多麼的溫柔,輕聲細語,充滿了母性的愛意。不知道這跟我這隻巨蟹有關,還是與大男人主義和女人大地之母的本性有區別。無論是哪一種方式,我們最後都善用自己的能力把故事說了出來,所以真的要分男導演﹑女導演嗎?

張艾嘉和媽媽

家訓

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魏景蒙

外公臉上有兩道傷痕,像是被抓傷的。

「You have scratch on your face!」

他毫不隱瞞半開玩笑地回答﹕

「Yes! A scratch by a bitch!」

他對外孫女也太誠實了吧!

外公身高五呎二、三,既無一身肌肉也沒有俊美的面貌,但他在無數女人心中絕對是一個最有魅力的男人。他的才學﹑幽默﹑真誠﹑活力讓其他男人也無法不喜愛他。

我愛他是因為他留給我的家訓,並遵守至今。

— 政治是政客玩的遊戲,是一條不歸路,玩不起。

— 不要因為有特權而濫用。反而要避免。早年可以有人到飛機艙門口接機,一路快速過關。一併不準用。

— 嘴要謹慎,不需要把重要人物的名字掛在嘴上來顯示自己的地位。要尊重別人的隱私。

— 盡量能夠幫助開口相求的人。尤其是年輕一輩。常常你的舉手之勞是他人莫大的鼓勵。

— 念書並非唯一的出路。念死書也只能讓人成為書獃子。活用自己的長處,但要「善」用。

— 不要離婚。承諾是一種責任。(這一點是我當年沒有遵守的)

有一天晚上我坐在窗口,時間剛過半夜,大廈入口的木閘柵已下。有車子回來按個喇叭,管理員就從休息室出來開閘。過沒多久,我見到外公的車子駛入,慢慢停在入口。沒有喇叭聲,只見他小小身影下車,自己開啟木閘,把車開了進來再放下木閘。他沒有煩勞管理員,自己能做的事很簡單順手的就自己做了。這一幕,我永遠記在心裡。

和他相處時間並不多也不長,但不知為何每一件事都鮮明深刻。

我偷偷地把他一條蘇格蘭格子喀什米爾羊毛的溫暖毯子在中間剪開一長條縫,往頭上一套,就成了我時髦的披風。有一天他看我穿著它,看了許久然後輕描淡寫地說﹕

「小妹,你這個披風挺好看的。」

許久以後,他寫了幾個字給我。

「人實役物,不可役於物,繪事娛己,不可娛人。」

外公,我記住了。


提起張艾嘉,大家首先想到的她的身份肯定是一位演員。如果再問她演了什麼代表作品,年齡大一點的影迷自然會想到《阿郎的故事》,而年輕的觀眾或許只會記起最新的賈樟柯的《山河故人》,她與董子健的那段不倫母子戀讓人印象深刻。事實上,張艾嘉演過太多經典作品,曾經以1981年《我的爺爺》和1986年《最愛》兩次獲得金馬獎影后,並以《最愛》和2000年《心動》兩次獲得金像獎影后。

其實,她是以歌手身份出道,很小的時候就在廣播電臺唱歌,後來又轉到電視。1981年,她與羅大佑合作,推出專輯《童年》,成為臺灣百大唱片。1992年的唱片《愛的代價》大賣,同名主打曲傳唱南北。

然而,演員和歌手只是張艾嘉的臺前身份,實際上她是一位全才,做過製片人、編劇、導演,堪稱」一代才女「。上世紀八十年代,正走紅的她卻主動轉到幕後,在香港成立了比高電影公司,出品了許鞍華的處女作《瘋劫》,並在臺視單元劇《十一個女人》系列中發現了留學歸來的楊德昌。1982年,她出任香港新藝城在臺灣的分公司總監。除了公司管理外,在創作上張艾嘉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由她編劇的作品《心動》《生日快樂》《我們這一家》入圍了香港金像獎最佳編劇獎,其中《心動》獲獎。而她根據嚴歌苓小說改編的《少女小漁》獲得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作為導演,張艾嘉的作品並不多,從1987年到2017年的30年間共有8部,但幾乎每一部都是經典。1995年的《少女小漁》提名金馬獎最佳影片。2000年的《心動》提名金像獎最佳導演和金馬獎最佳影片。2017年的《相愛相親》又入圍金馬獎多項大獎。作為女性導演,張艾嘉的電影也都以女性為主角,關注女性在不同時代環境中的命運,充滿人文關懷。她的電影敘事細膩生動,善於透視人物隱祕的內心活動,同時有很大膽,往往能給人強烈的心靈觸動。

因為被演員身份奪取了鋒芒,張艾嘉的導演才華並不太被人注意,但事實上她是華語電影界少有的大師級女導演,如果她專心拍片,相信成就不在許鞍華之下。


昨日,由張艾嘉導演執導的新片《相愛相親》於北京舉辦首映禮,這部曾斬獲本屆金馬獎七項提名的口碑之作即將於11月3日與觀眾見面,而這部電影也勾起了大眾對這位奇女子的記憶。

早年,張艾嘉老師以演員的身份出道,出演了《我的爺爺》、《最愛》、《地久天長》、《山河故人》等優秀的作品,並藉此分別斬獲金像獎與金馬獎的最佳女主角獎項各兩次,其精妙的演技受到了廣大觀眾的認可與喜愛,更令人嘆服的是,在表演一途上取得驕人成績的張艾嘉在導演編劇的道路上同樣展露了不俗的實力。

從《最愛》到《少女小魚》,再到《念念》,張艾嘉作為導演創作了眾多優秀的電影作品,而這部新作《相愛相親》同樣讓人非常感動,即使在二刷的時候,鏡頭之中透露出的情感同樣令人感觸頗多。即使是戲份較少的角色同樣展現出了自己的魅力,比如譚維維,在張艾嘉老師的調度下,成功地展現出了從未見過的性感一面,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比女主還讓人來電,這是非常值得稱讚的,一個導演,如果能成功引導出演員的情感和展現欲,那麼這部電影就成功了一半。

此外,張艾嘉老師在臺詞的拿捏方面也非常準確,情感類電影最忌諱生硬的煽情,而《相愛相親》中描寫了三代人的情感故事,眾多出場角色間的親情、友情、愛情穿插,劇本必須非常小心地把握其間的平衡,張艾嘉老師不僅讓每一段情感都自然流露,而且精確的把握著其間的度,不讓情感過分溢出,這種剋制反而增強了劇情的真實感,也讓片中情緒爆發的片段更為震撼人心。

當然,在筆者看來,張艾嘉老師最令人欽佩的是那種永遠保持學習新知識的態度。從出道至今,張艾嘉老師一直能把握住每個時代女性的情感,而且不會被這種情感所侷限,在每個時代都給人新的感覺,抓住女性心裡的那個情感。張艾嘉曾說過,她一直在體會新的,一直是個少女。但與時俱進往往說易行難,而保持初心更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品質,永遠做一個少女,這樣的人生,恐怕是天下絕大部分女性的夢想吧。


在我眼裡,張艾嘉是才女,而不僅僅是演員。

她的演員生涯裏,早在1976年,就曾憑藉《碧雲天》擒拿臺灣金馬獎最佳女配角,1981年又憑藉《我的爺爺》斬獲臺灣金馬影后。

她的導演生涯裏,1986年自導自演《最愛》,成為臺灣金馬和香港金像雙料影后,1995年的《少女小魚》獲得亞太電影節最佳導演。

她的編劇生涯裏,1995年的《少女小漁》獲得亞太電影節最佳編劇,1999年《心動》又獲香港金像獎最佳編劇肯定。

她的歌唱生涯裏,專輯《愛的代價》紅遍兩岸三地。

2014年起,編導演唱全才的她,司職臺灣金馬獎主席。

最近一次看她在電影裏驚艷到我,是在賈樟柯《山河故人》裏,不僅是因為她大膽和小鮮肉董子健滾傳單,而是演得真好。

最近她的作品《念念》和《相愛相親》都有看。

《念念》屬於小眾電影,很素,而且小陰暗,但很細膩。很多人當初說《念念》不好看,是的,相比爆米花快消品,它似乎並沒有那麼好看,但是我喜歡。大魚大肉之外,來點有機蔬菜甚好。可以讓自己靜下心來,觀照自己的童年,觀照自己所遇人生的點滴。

每個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人生境況,未必都是一帆風順,也未必都是好的,但那就是你的生活,就是構成你成長的點滴,也是你人生走向的牽引力。我們不必哀怨什麼,經受了什麼,就承受什麼,不喜歡什麼,就自己去改變什麼。

哪怕是一些不盡美好的過往,也未必要用橡皮擦把它抹去,因為經歷的都是積澱,正視它,跨越它,沒準它還為你所用。

至於明日要上的新片《相愛相親》,換個話題我再作答。


無疑,張艾嘉是把女人活到了極致!她的作品《少女小漁》《20 30 40》《念念》無不是圍繞女人的故事進行。而新作《相愛相親》則是一部聚焦真實家庭生活,關於愛和理解的電影。

作為導演的張艾嘉一直以把握女性情感心理見長,被譽為「最會拍女性的女性導演」。她的作品大多溫情細膩、於細微處洞察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變化、探索愛的真諦。

同樣講述女人和愛,較以往不同的是,張艾嘉這一次摒棄了文藝十足的腔調,她選擇從平凡人接地氣的日常生活中洞見愛情,當然洞見的不只有愛情。

張艾嘉說她擔心人們常常忘記的愛的方式和愛的表達。可我們生活中恰恰最需要這樣的表達。拍這部電影也是希望告訴大家如何去對身邊的人表達自己的感情。告訴你最在乎的人:我可以試圖去理解你。

有影評人評價:"愛情不是這部電影的主題,愛纔是。這麼宏大的主題,張艾嘉用一個看似有趣的小故事就完成了表達。」

也有不少網友說張艾嘉這次拍出了是枝裕和電影的味道。田壯壯對該片的評價則是認為電影以小博大,講時代那些「虛「的東西,並不容易。「看完能讓我喜歡,很難得了,再要讚美,那這真的……我其實是一個特別刻薄的人。」


謝邀。


文丨小潮

最近張艾嘉自導自演的《相親相愛》已經上映了。

這不是她第一次自導自演作品,早在上世紀80年代她就已經做出了自己想要的電影。

除了導演身份,她還是編劇、歌手、演員,可謂是個全能女藝人了。

張艾嘉是個很有年代感的女星,早年的電影裏,多少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和林青霞主演的《金玉良緣紅樓夢》

和周潤發主演的《阿郎的故事》

張艾嘉雖不是令人一眼鍾情的美人,但在那個年代,她的美讓人足以記住那是一個有她存在的時代。

她出生在一個背景良好的家庭,父親是空軍軍官,外祖父是新聞局長,母親是圈內社交名媛。

出於家教嚴格,十來歲的時候,張艾嘉被送到了美國讀書,家裡人希望她能成為出人頭地的人。但她偏不走平常路,書讀得一塌糊塗。

似乎從那時起,她就知道了自己「不想要」的是什麼。她不喜歡這種循規蹈矩的生活,而是做起了各種和學習毫不沾邊的事。

在那個年代嬉皮士盛行,崇尚自由的她於是頭戴花環,和一眾人光腳到公園裡唱歌跳舞;超短裙盛行了,她理了個拉風的超短髮,穿上超短裙,光明正大地走在校園裡。

追尋自由、活出自我是她想要的,一成不變、循規蹈矩是她抗拒的。她清楚這一點,於是便去一一實現。

一開始,她在電臺裏做DJ,偶然一次機會,她得到了舞臺亮相的機會,從此打開了她的目標新世界。她決定要表演。

1972年,她19歲,成為了嘉禾公司旗下的女演員,開始了演戲生涯。第一個目標,她實現了。

但是她深知,自己有著一顆強烈的事業心,演員對她來說,只是第一步而已。

入行短短几年,她就憑藉《碧雲天》獲得了最佳女配角獎,接下來,又憑《我的爺爺》登上了金馬影后的寶座。

作為演員,她得到了高度的認可,於是她開始努力向下一個目標前進——當導演,拍自己想要的、對觀眾有深度意義的電影。

幾年後,她帶著一部自導自演的《最愛》,再一次獲得封后。再接下來,又憑《少女小漁》獲得最佳編劇獎。

她不僅是演員、導演、編劇、製片人,她還是歌手,性格果敢瀟灑,歌聲溫婉動聽。

羅大佑作詞作曲的那首無人不知的《童年》,就是她唱的。

事業上她好像是個無所不能的藝人,在情感生活上,她也堪稱「男神收割機」。

和她傳緋聞的,多是圈內相當有才華的男性:李宗盛、羅大佑、楊德昌。

對於緋聞,她笑笑回應說只是朋友,但是一個女人若總能吸引有才氣的男人,也說明瞭這個女人實在不簡單。

她的美一定遠遠不止在外表,還有內心深處的靈魂。

就像她唱過的一句「我們曾經年輕」,年輕時的她,為了愛情,可以放棄很多,也可以完全無視外界評論。

19歲的時候,她剛簽約嘉禾,然而短短一年,她為了初戀男友,和嘉禾解約了。

25歲的時候,她選了一個大她整整16歲的男人。當時遭到了家人的強烈反對,但她只堅信著自己所要的。這段婚姻維持了6年,最終沒有走下去。

回憶當初,她也不後悔,只是覺得自己不夠成熟,但是試問當今女子,有幾個是帶著清醒且理性的認識去談戀愛的?

1990年,她37歲,是很多同齡女人已經當媽的年紀,她卻和一個香港富商戀愛,未婚先孕,一時轟動了娛樂圈。

對此這件事,她愧疚不已,但沒有畏畏縮縮,只是坦然承認,甚至做好了當單親媽媽的心理準備。

但後來,香港富商還是選擇了離婚,和張艾嘉結婚。而這一次,他們再也沒有離開過對方。

儘管已經嫁為人婦,當了孩子的媽,張艾嘉也沒有停下她的步伐。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人早已在人生路上丟失了純真,遺忘了夢想,但她依舊堅守本心,隨著年月,越發閃亮。

50歲,她開始放慢了生活的節奏,審視過去自己的種種,有甜蜜,有痛苦,有幼稚,也有成長;60歲,她出版了人生中第一本書《輕描淡寫》。

她說:「每一個年代必有它的磨練。我們學習著找方法和變化共存,與自己和解,和他人相處。生命是沉重的,但到了某個時候終於明白了是可以輕描淡寫。」

很多人說,60歲,人老珠黃,還能做什麼呢?

但張艾嘉說,60歲,一切才剛開始。

60歲,她依舊是當初那個敢於追夢的女子,只是多了一分從容淡定;60歲,她用筆墨書寫人生感悟,比以前更加活躍在熒幕,參演電影,自編自導電影。

一個女人是否正在老去,從來不由她的年齡、她的容貌說了算,而是心態說了算。

如今已64歲的張艾嘉老嗎?

在我看來,她很年輕。她的故事依舊在繼續,每個篇章都充滿傳奇的色彩。

這樣的女人,她就應該美一輩子。點贊的仙女以後都能像張艾嘉一樣優雅美麗!


(編輯丨懂小姐視界)


娛樂圈少見的才女,既能導又能編又能演,在這裡強烈推薦一部由她自編自演自導的非常有味道的老電影《最愛》。 白芸(張艾嘉飾)喜歡上了朋友的未婚夫俊彥,俊彥是個對待感情唯唯諾諾的男人,雖然和白芸兩情相悅,但因為不懂拒絕自己不喜歡的女人,最後無緣和真正中意的女人廝守終生,而白芸也嫁給了自己根本不喜歡的男人。 當所有人都以為白芸的孩子是和自己丈夫所生,結局卻出人意料。 本以為兩個女人的爭鬥會在各自組建了家庭時而收尾,實則,卻跨越了整個美好年華,這期間,她們各自的丈夫死去,孩子也已經長大,兩個人老珠黃的女人卻還在為過去的事情產生悸動的情緒,必然也少不了為她們曾經共同喜歡的男人爭風喫醋,但一切都已經物是人非。 白芸說出隱藏了十幾年的祕密,她主動伸出雙手請朋友共進晚餐,過去的種種又在持續了半輩子的友情中如同冰釋,剩下的也只有時過境遷的傷感。 三角戀的劇情主線雖俗套,但因為演繹的是從青年到中年,較長的時間跨度又為整部電影增添了情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