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拉爾斯·菲爾德:很難橫向比較出各國政策優劣

  來源:中國發展高層論壇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愈演愈烈,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疫情下步如何發展,是評估其對世界經濟影響的關鍵。

  但各國應對措施與能力不一,疫情未來發展路徑尚有諸多不確定性。

  為在關鍵時期釐清關鍵問題、促進國際信息交流與合作,2020年3月31日晚,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召開國際經濟形勢分析網絡視頻會。

  本次視頻會的主題是“疫情下的全球經濟形勢”。發言者之一是德國經濟顧問委員會成員拉爾斯·菲爾德。

  本篇要點

  第一波疫情的峯頂有希望很快到來。

  德國的防疫策略是提高ICU承載力和檢測能力,廣泛測試,盡快解除封鎖。

  所有對外來經濟形勢的預測都與經濟暫停的時長高度相關,疫情持續越久,恢復需要的時間就越長。

  全球化本身就是對疫情衝擊的保險機製。我們需要保證全球貿易鏈、產業鏈的暢通。

  面對疫情哪些國家做得好,哪些更糟糕?

  我認為,在國家之間進行橫向比較是很睏難的。

  第一個原因是確診的數目要基於檢測的數量。韓國和新加坡的檢驗覆蓋廣,而其他國家像意大利必須是有症狀的人才可以檢測。德國的檢測數在歐洲是最多的,所以病死率是比較低的,也很難直接和意大利相比較。

  第二個原因就是防疫措施不同。中國、意大利、法國等等都實行了嚴格的封城措施,經濟受到的影響是比較大的。在意大利,經濟活動基本上都停止了,德國的經濟還在運轉,只有個別行業停罷。韓國的封城措施和其他國家相比也沒有那麼嚴格。

  意大利北部,被隔離在家中的居民。圖源網絡

  目前,意大利、西班牙是歐洲受影響最嚴重的國家,德國確診數量也是比較高的。考慮中國的人口基數很大,疫情控製得很好。

  具體防疫方面,德國目前最重要的是保住人們的健康。德國希望能夠在4月底結束封鎖,所以在努力提高醫院ICU的承載力,增加檢測的數量,開發新的檢測方法,現在已經發明出兩種新的檢測,檢測效率更高了。這些措施可以使德國慢慢轉向韓國的廣泛檢測的防疫模式,盡快解除封鎖。

  從曲線的趨勢看,中國的曲線已經平滑,德國的曲線開始走平。意大利的病例增加的數目開始減緩。韓國的病例數要比其他國家少很多。第一波疫情的峯頂有希望很快到來。

  疫情對德國經濟造成什麼影響?

  疫情同時衝擊全球經濟供給側和需求側,這種情形是少見的。

  在德國,化學用品和化學產品是受到影響最大的,這些行業的國際供應鏈比較長。

  其次是機械和工具製造業、汽車製造業。食品、飲料、菸草等行業的影響會小一些,因為這些通常是國內生產的。

  疫情對勞動力的衝擊也會體現在供給側。在德國,疫情對勞動力的衝擊到目前為止還不算太大,其影響比供應鏈方面的衝擊要小。

  不同的行業受影響程度的不同。航空、酒店、旅遊,娛樂行業在德國受到影響很大,餐飲和住宿酒店行業基本暫停營業。

  漢莎航空停運95% 來源:btimesonline.com

  結合需求側和供給側的影響做預測,德國2020年GDP預計會縮減2.8%,2021年反彈,增長達到3.7%。

  我們的基準假設是複蘇是V型的,經濟會完全暫停5周,然後經過3周的緩慢復工,在第三季度基本恢復正常運轉。

  但所有預測與經濟暫停的時長高度相關,疫情持續越久、經濟暫停越久,恢復需要的時間就越長。

  有一個比喻說新冠病毒是一場戰爭,我並不同意這個比喻,因為產能還在,沒有任何東西被破壞。只要疫情被控製住,生產就會恢復,就能回到原本的增長曲線上。

  目前,德國經濟沒有完全暫停,像西門子等一些公司還是在生產的。其中生產醫療產品的公司是開足馬力,超負荷生產。

  2020年,全球經濟形勢如何?

  我們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必然要下滑,但是在三季度會開始恢復。

  結合各個國家已經採取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進行預測,2020年歐元區整體GDP增長預計下降3.7%,其中法國下降1.4%,西班牙下降2%,意大利下降3.6%。

  英國和美國經濟下滑幅度均小於歐元區,分別為1.1%和0.4%。日本經濟下滑1.6%。儘管中國GDP增速放緩,但今年總體能夠實現3.8%的正增長。

  世貿組織呼籲採取全球解決方案應對貿易下滑

  國際貿易方面,由於中美貿易戰,2019年四季度全球貿易量已經出現萎縮,2020年會繼續這一趨勢。

  通貨膨脹方面,我們預測歐洲2020通脹是0.8%,2021年是1.2%。

  歐洲推出了怎樣的經濟刺激方案?

  為了應對疫情帶來的經濟衝擊,近期歐洲央行和德國都推出了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方案。

  在過去幾週,歐洲央行大大的增加了資產購買,注入1.1萬億歐元。這個數量是比較大的,對歐洲央行來說是一個相當大膽的舉措。

  德國已經設立6000億歐元救助基金,其中包括4000億歐元的融資擔保。同時追加2020年預算1560億歐元。

  具體做法包括,為公司提供貸款,為小企業提供補助,這樣儘量保住就業關係。人們收入會減少,但至少在短期內不會被裁員。

  德國的刺激措施最終可能會佔到GDP的5%~10%。目前德國的債務佔GDP比重不到60%,距離金融危機後近80%的負債率上限還有10%-20%的空間。德國會有一個V型的複蘇,我認為其他的歐洲國家在2021年也會實現正增長。

  如何評價國家間醫療設備供給合作?

  世界各國都不能限製或抑製全球化,特別是醫療設備方面。對於德國、美國等國家,保證國際貿易的暢通是非常重要的。

  這本身也是對疫情衝擊的一種保險機製。

  如果一個國家受疫情嚴重影響,本土產能不足,無法應對,那麼來自其他國家的醫療設備就非常重要。我們需要保證全球貿易鏈、產業鏈的暢通。

  世界主要經濟體之間在疫情應對和經濟政策上都要有協調。我們需要更多的高層交流,要確保全球化不會被阻斷。

  目前,我不認為疫情會導致國際貿易長期低迷。

  我希望我們能夠維持全球化的繼續推進,但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國未來的貿易政策。這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而不是因疫情產生的變化。

  新冠疫情會讓歐盟更團結,抑或使它更分裂?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

  目前,大家都在呼籲團結、抗擊疫情,但這不是指直接的措施,比如統一提供醫療設備,而是呼籲財政措施,比如發行“抗疫債券”。

  雖然德國比較支持這種做法,但北歐國家特別是荷蘭等國比較反對設立政府的共同債券。這對於歐盟的團結有一定風險。因為如果南歐的一些國家的訴求越來越強而北歐的國家卻反對,矛盾會越來越大。

  我們需要尋找其他的解決辦法,比如在歐洲穩定機製(ESM)下,提供沒有太多附加條件的抗疫信用額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