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梁末帝朱友貞的一生就是一個悲劇,而且這悲劇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還是他自己給的,但是這種悲劇又不完全是朱友貞一個人的悲劇,是整個五代甚至從唐中晚期就開始出現的悲劇。即藩鎮問題嚴重,節度使擁兵自重,武將太悍,由此帶來的皇權不穩。

  朱溫雖然親手結束了大唐,但是從唐中晚期就開始的藩鎮問題卻並沒有解決,大家解決問題還是靠拳頭說話,因此打江山遠比守江山容易。打江山只要拳頭夠硬、人夠拼就可以。但守江山則不是這樣的,尤其是到了二世時期,倘若皇帝控制不了治內的節度使和武將,那麼這就預示着亡國就在不久後。這幾乎貫穿整個五代,甚至有時候一世稍不注意也能丟了江山,李存勖就是很好的例子。雖然他之後,後唐還是後唐,但是已經不是李存勖的後代來做皇帝。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趙匡胤登基,來了個杯酒釋兵權纔將困擾中原大地的這個大問題解決。所以從這一點來說,朱友貞的悲劇絕不是他一個人的悲劇。

  但是從另一點來說,朱友貞的悲劇又是他自己造成的。首先他的皇位就得來的不正。《舊五代史》中對他的性格評價是“沉厚寡言,雅好儒士。”但就是這樣一位謙謙君子後來殺死了自己的異母哥哥,奪了皇位,成爲後梁真正的二世皇帝,也是亡國之君。

  朱友貞是朱溫的第三子,同時也是嫡子,其母正是朱溫最愛的妻子張氏。雖然張氏只給朱溫留下了這麼一個兒子,但是朱溫並沒有按照嫡長子繼承製的傳統來立朱友貞爲太子,而是更傾向於養子朱友文,而奪太子之位的戰爭一直存在於朱友文和朱友珪之間,朱友貞並沒有參與。

  久經沙場又對唐末積弊知之甚詳的朱溫自然之道朱友貞是扛不起後梁的未來的,因此他一直在猶豫是立更喜歡的養子朱友文,還是親生的庶子朱友珪。等他終於決定要立朱友文的時候,他的生命也走到了終點,朱友珪發動了政變誅殺了朱溫和朱友文,然後自立爲帝,只是到底得位不正,剛剛繼位的朱友珪並沒有得到應有的支持,這給了朱友貞機會。

  朱友貞與姐夫趙沿、表兄袁象先祕密聯合,得到了楊師厚的支持,起兵討伐朱友珪爲朱溫報仇,朱友珪在做了半年多的皇帝后被殺死,乾化三年(913年),朱友貞登基爲帝。

  在朱友珪登基的時候,後梁名將楊師厚就已經被任命爲魏博節度使,到了朱友貞時期,楊師厚因爲擁戴有功,自然更被朱友貞看重,地位更是水漲船高,楊師厚本人也開始有點膨脹,魏博在很大程度上也算是自立。當然,他是有膨脹的資本,在樑晉的多年對戰中,楊師厚都是最重要的後梁將領,李存勖在楊師厚這裏並沒有佔到多少便宜。

  但到了乾化五年(915年)之後,楊師厚病逝,朱友貞忌憚魏博軍的強大,想趁機分化魏博軍,將魏博分爲兩個鎮,然後派王彥章帶領五百精兵防止魏博作亂,只是這點兵根本擋不住魏博軍。魏博軍內發生叛亂,其中的銀槍效節軍直接出走投靠了李存勖,而王彥章不得不逃跑回去。

  這一事件直接導致了樑晉對峙的力量對比。在之後的樑晉對決中,後梁不斷失去土地。更何況在國內,朱友貞不能任用賢臣,對正確的建議採取置之不理的態度,而且對宗室更是決不手軟,囚禁加殺害,這已經不再是從前那個溫文爾雅的男孩子,但他的心狠與果斷似乎用錯了方向,在對外戰爭上,他又是優柔寡斷的。

  最終,龍德三年(923年),城破之際,朱友貞存着最後的一絲尊嚴,不肯落到李存勖的手中,而命令皇甫麟將其殺死,皇甫麟殺死朱友貞後也選擇了自盡,後梁國滅。說起來,朱友貞和李存勖兩人對陣了十年,但是卻沒能見上一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