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有一位姑娘留言給我,她說:

我老公又打我了,但打完他又口口聲聲說愛我。看着他痛苦的樣子,我又一次相信了他,畢竟他從小就沒有感受過愛的滋味,每個人都不容易,我也離不開他,孩子更離不開,所以,就這樣吧。

這位姑娘讓我想到了電影《小偷家族》裏的那個小女孩玲玲,她被父親虐待、被母親責罵。父親經常會對母親大吼“當初就不該把她生下來”,母親在父親那兒受了氣,又會發泄到她身上。

而且她媽媽常常會要求她不停地道歉,每次給她買完衣服都會打她一頓,所以玲玲身上總是青一塊紫一塊。玲玲父母所有的行爲都好像在告訴她:你不好,你不配活着,你不配被愛。

這位姑娘就像是在原生家庭沒有得到過愛的玲玲,她渴望被接住、被抱住,但是她感受到的卻是和原生家庭一樣的恐懼、傷心。在電影裏,信代媽媽接住了玲玲,她把玲玲的舊衣服燒掉,並且緊緊地抱住玲玲,告訴她:“他們說喜歡你纔會打你,是假的。”

真正喜歡你,會像這樣抱着你。

這個時候,玲玲知道了什麼是愛,愛原來可以不帶恐懼。現實中,很多在原生家庭受過傷的人,都渴望有這樣一個人緊緊抱住自己。可往往我們會遇到的、會在一起的人,同樣也有着創傷。

但沒關係,就像TED演講《二十歲光陰不再》中所提到的,每個人在成年後都有重新選擇生活的機會,我們可以選擇伴侶,組建新的家庭。儘管困難,我們依舊可以在一段關係中得到力量,彼此治癒。

原生家庭的創傷,會讓人在成年後,走向兩極:

第一種是重複着原生家庭的模式,不懂愛、不會愛,他們從父母身上學到了這些;

第二種,他們成長成了和父母完全相反的樣子,他們熱情而又活力,有很強的同理心,會照顧他人的感受。

第一種他們還停留在“受傷”的階段,第二種,他們已經學着強大起來了,那些不好,教會了他們擁抱美好。想要成長爲第二種人,擺脫原生家庭的創傷,首先,我們需要自己看到問題,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辦法。

這就意味着,我們需要從原生家庭的傷害中跳出來,把目光從受傷的自己身上移開,看看我們現在的處境,看看對方的付出,還有對方的需求。同時,還需要改變兩個人的相處模式,需要長久的陪伴和積極的行爲調整。

在一段關係中,兩個人一定是相互影響的,當你的行爲、語言開始改變,對方的迴應也會改變。當你停留在“受傷”階段時,你更多時候,是以自己爲中心,期待對方滿足你的願望,對方當然不願意了。但是,當你開始改變,開始從“受傷狀態”走出來時,對方也會隨之改變。

那面對彼此的創傷,我們具體可以做些什麼呢?

1.停止做那些你自己都討厭的事

比如如果你討厭父母對你吼叫,討厭父母過分限制你的自由,那麼也不要這麼對你的另一半,你知道這種感受有多糟糕,會讓人厭煩並且想要逃離。也不要故意去說刺痛對方的話,這會讓ta感覺回到了童年被父母否定指責的時刻。

2.多給予對方關懷、陪伴

有時候,那些受過傷的人更知道怎麼去愛、怎麼去關懷他人,因爲有過相似的經歷,所以足夠敏感,能夠意識到對方需要什麼。但問題在於,當你太渴望得到對方關心時,也會自然地忘記對方也需要關心。如果兩個人都這樣,那一定是一地雞毛。

所以,想要對方多關心自己,與其抱怨指責對方,不如先給予對方關懷和陪伴。

3.告訴對方你的感受、你的訴求

這點最重要,當我們童年時,我們很難訴說我們的感受,我們的聲音不被聽到,我們不知道如何讓父母重視我們的感受。

但當我們長大後,我們要重視自己的感受,並且要學着表達自己的訴求。告訴對方你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

要意識到,所有的創傷,所有的問題,最終都要我們自己尋找答案,自己去解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