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劍》從書的名字可以看出來兩個內容:一是碧血,二是劍!

「碧血」就是袁崇煥為國為民、抵擋金兵卻被崇禎聽信讒言凌遲處死而留下的一腔熱血!取典故「萇弘化碧」,示意被冤殺!

「劍」就是金蛇郎君夏雪宜留下的金蛇劍!

兩者結合在一起就給了袁承志一個明確的方向,一方面他「繼承父志」為國為民,另一方面就是手持金蛇劍為民除害行俠仗義!

所以袁承志只是在做袁崇煥和夏雪宜沒有完成的事情,袁承志只是這兩個人的一個替身而已!我們看到的袁承志也是沒有什麼太明確的性格,忠厚老實,沒有主見,實現不了自己的理想就遠走高飛,離開是非之地去避世隱居,這也是一種無奈之舉!他就像張無忌,沒有太耀眼的光芒!

反而看袁崇煥和夏雪宜,他們二人雖然記載不多,但從隻字片語可以看出他們二人的光芒!

袁崇煥一身熱血,為國盡忠,但最終為崇禎說猜疑,金庸說袁崇煥是「希臘神話悲劇式英雄」,這是對袁崇煥的悲憫之情!在國家風雨飄搖的時候,他是保境安民的棟樑,可惜最終被冤殺,北京老百姓還「爭啖其肉」,嗚呼哀哉!在中國歷史上,有無數將領像袁崇煥一樣,壯志未酬,留下無數遺憾!

所以書中袁承志只是穿針引線,通過他的所作所為讓讀者去感受到袁崇煥身上散發的光芒以及金蛇郎君夏雪宜「亦正亦邪」的癲狂!二人都是慘死,一個國恨,一個是家仇,這就代表了英雄和俠士在窮途末路之時所面臨的結局!

而他們的願望能通過袁承志都實現嗎,不見得!在歷史前進的波濤面前,人只是其中一葉扁舟,所以,袁承志也只是順著時代去前進,而李闖進京後發生的事情就不是他想看到的,所以他就像失落的小鹿,就遠離是非之地!

《碧血劍》真正的主角是袁崇煥和夏雪宜,他們身上散發的魅力才是這部作品的內在精神!




我是熱愛武俠的忠肝義膽岳老三,為袁崇煥點贊,為夏雪宜留言!


首先要體會金庸寫碧血劍的真意。表面上寫的袁承志,實際上本書主人公是袁崇煥和金蛇郎君??。袁承志不過是引子,金庸小說一向用的中國傳統小說寫法:「草蛇灰線,伏脈於千里之外」屬於埋伏筆的方法,埋伏筆使小說環環相扣,前後呼應。用袁承志引出明末農民起義,祟禎,袁崇煥,李自成,和半正半邪的金蛇郎君。從而展示出明末天下大亂,漢家天下丟失,人心惶惶的社會清明上河圖。這不是簡單的武俠小說,可是一部晚明史,讀完了讓我醍醐灌頂,酣暢淋漓,大呼過癮。

碧血,指為正義死難而流的血,烈士的血。語出《莊子·外物》:「 萇弘死於蜀 ,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書中主人公誰不冤?祟禎冤,一生勤苦,大明卻亡國了。金蛇郎君冤啊,全家冤殺,一生孤苦。李自成也冤啊!好不容易奪取的大明江山,還沒坐熱,就被吳三桂夥同滿清奪去。袁承志也冤啊,真心幫助李自成,卻不受重用,反而猜忌,逃亡海外。而書中最冤是袁崇煥,一心為國,抗擊清兵,赤膽忠心,卻被祟禎千刀萬剮,剩下一個骨架子,肉還被老百姓吃了,誤會為賣國賊。嗚呼哀哉!中國歷史上冤死的英雄很多,但是最慘莫過於袁崇煥。被自己人生吞活剝,幾百年來一直誤會為漢奸賣國賊。千古奇冤。金庸正是通過碧血劍來抒發對袁崇煥的同情和祟拜。

我是通過碧血劍而關注袁崇煥的,雖說如今網上還是有人大罵袁崇煥,可是還是佩服袁崇煥,鐵骨錚錚真漢子。


這個問題我喜歡,不是封閉式的提問。

首先我們要糾正這個問題裡面的一個說法,那就是問題中說《碧血劍》里的主線講的金蛇劍。其實,如果要正確梳理碧血劍的故事脈絡,還是要看金庸先生是怎麼評價自己這部作品的。金庸說:「《碧血劍》的真正主角其實是袁崇煥,其次是金蛇郎君。」而這兩個主人公在書中都沒有正式出場過。金蛇郎君身上隱藏的是個人的深仇大恨,袁崇煥身上隱藏的是家國恩仇。金庸在寫《碧血劍》的時候,當時的他對於袁崇煥是十分敬仰崇拜的,甚至在《碧血劍》後面還附上了自己寫的一篇《袁崇煥評傳》。我在讀《碧血劍》的時候,順便也完完整整地讀完了《袁崇煥評傳》。

所以碧血劍這個名字的由來,顯然是出自袁崇煥,「碧血」一詞也是出自莊子,裡面說到:「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於江,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莊子·外物》。屈死的伍員對應的是誰呢?答案很明顯了,當然是袁崇煥了,因此碧血一詞指得就是袁崇煥,而非金蛇郎君。

那麼金庸為什麼要花這麼大的一部書的篇幅,用一個武俠故事來寫袁崇煥呢?其實從金庸武俠小說的創作過程中,也是可以看到大師這一生的思想轉變的過程。金庸最開始的小說,包括《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射鵰英雄傳》這樣的小說,換句話說三觀很正,都是站在漢人立場去描寫那場大變,而道後期的《鹿鼎記》,就可以看出早年所謂宣傳的那種三觀正,革命理想都轉化為對於現實的妥協和承認。金庸24年出生,《碧血劍》的成書時間是56年,32歲的金庸,當時去香港不多久,身上熱血沸騰,血氣方剛,所以對被冤殺的袁崇煥一案充滿了憤懣可以理解,到了《鹿鼎記》中,這樣的情緒顯然淡了很多,即使是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這樣的事情,從韋小寶的口中說出來,不說戲謔吧,那也是多了一種對於往事的回憶。


血落在金蛇劍上就是綠色的,書中有寫也就是碧血「突然之間,全身涼颼颼地只感寒氣逼人,只見那劍形狀甚是奇特,與先前所見的金蛇錐依稀相似,整柄劍就如是一條蛇盤曲而成,蛇尾勾成劍柄,蛇頭則是劍尖,蛇舌伸出分叉,是以劍尖竟有兩叉。那劍金光燦爛,握在手中甚是沉重,看來竟是黃金混和了其他五金所鑄,劍身上一道血痕,發出碧油油的暗光,極是詭異。 觀看良久,心中隱生懼意,尋思金蛇郎君武功如此高強,當年手持此劍橫行江湖,劍刃不知已飲了多少人血。這一道碧綠的血痕,不知是何人身上的鮮血所化?是仁人義士,還是大奸大惡?又還是千百人的頸血所凝聚?」


小說原文里就有標準答案,不知道那些又是引經又是據典、胡扯八道的??P答案是怎麼編出來的。

第四回 矯矯金蛇劍 翩翩美少年:

可知金蛇劍又名碧血劍,只因劍身有一道碧綠的血痕,就如打狗棒,因其用於打狗而得名。

大家的文字,言簡意賅,決不能用高考詩詞鑒賞和閱讀理解的思路去理解。


金蛇劍,金蛇錐,金蛇秘籍,指的是五毒教的三寶,跟小說的名字沒有直接關係。

然而小說名字是碧血劍,指的是「碧血丹心」,忠良之後的故事而已。

小說中正好寫到金蛇劍而已,其實沒有太大的聯繫。可以仔細看金庸給小說起名字,除了倚天屠龍記跟兵器有關,其他都跟兵器沒有關係。

因此碧血劍同樣跟兵器沒有直接關係,你看到後來,袁承志也沒有殺掉皇帝,其實就是指忠臣,忠心的意思,這樣正好也能跟碧血劍聯繫起來了。


很多網友的答案不準確,屬於臆想。小編你聽過「萇弘化碧」這個成語嗎?萇弘是周景王的忠臣,但他後來被冤殺,傳說他死後血化為碧玉。《莊子》中說:"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這是借這個典故為書名,說袁崇煥是被冤殺的忠良。


補充情懷港劇的答案

#這一役雖然沒殺了阿巴泰,但聚殲清軍一千餘人,實是十餘年來從所未有的大勝。群雄在錦陽關前大叫大跳,歡呼若狂。袁承志瞧著金蛇劍上的點點血跡,心想:「此劍今日殺了不少韃子兵,才不枉了這劍身上的隱隱碧血!」#


剛開始讀,也是有這種困惑的,但慢慢的就把這個迷惑解開了,這本書有兩個主角,一個是金蛇郎君,用的是金蛇劍,而另一個是袁崇煥,袁崇煥是一個進士,本人不會武功沒有劍,但是在這本書里他是一個抗擊後金的民族英雄,而他所代表的是碧血丹青,這也說的是袁崇煥的義節,而袁承志在這本書里起到的只是一個引子的作用


碧血丹心。碧血劍講的是袁崇煥之子袁承志的故事,承志承志,承父之志。家國情懷才是這本書的核心。一本書是否能流傳,光靠故事是不行的。立意一定要高。這也是金庸比網文作者影響力大的原因。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