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衆號“陳志文觀察”

  | ID:chenzw_edu

  | 作者:陳志文

  近期各高校自主招生信息陸續發佈,招生收緊的消息終於落地,各高校名額都有顯著收縮。同時,招生基本資格要求,或者說門檻要求都有大幅度調整,明顯偏緊。這也引來輿論一片熱議。

  關於收緊自主招生的政策,其實國家早就有要求了。在春節前,教育部就已陸續發佈了包括特殊類型招生在內的2019年招生新政,現在各高校的自主招生政策無非是在落實這一系列要求而已。

  教育部關於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

  從目前一些著名高校公佈的資格要求可以明顯看出,自主招生尺子更硬了,比較看重五大學科競賽等理科成績;文科的尺子相對比較少,自主招生的範圍更窄;近年屢屢被揭露存在舞弊嫌疑的論文與專利等,被徹底清除出自主招生資格範圍。

  從數量上看,招生人數有顯著削減。從分數優惠上看,多數高校僅照顧20分,不像往年,最高可達60分。

  以清華大學爲例,無論是文科專業,還是理工科專業,清華大學的自主招生資格非常簡約:五大學科競賽一等獎,即高中數學、物理、生物聯賽一等獎(省級),化學、信息奧數一等獎(省級),另外就是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以及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四等獎。

  清華大學2019自主招生簡章內容

  有人說,清華的招生尺子非常硬,沒有任何的空子可鑽。其實,這也代表了未來一個階段,非高考分數錄取等特殊類招生的方向之一:力保公平正義!

  第一,自主招生標準明確具體,最大程度擠壓灰色空間。

  過去高校自主招生中一些相對模糊的標準,容易產生一些灰色地帶。而現今,招生採用嚴苛的尤其是像清華這種簡單的尺子,徹底擠掉了任何暗箱操作的可能。雖然一些家長與考生可能會失望,但相信不會質疑公平公正。

  第二,尺子的核心價值是證明考生含金量,但同時它也成爲了客觀公正的照妖鏡。

  自主招生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爲了避免在目前簡單的分數錄取制度下,埋沒一些有專長的考生,尤其是有學科特長或天賦的學生。因此,自主招生在落實過程中,就變成了對部分有學科特長學生變相的降分,或者說是加分,其產生的核心原因,就是目前的考試無法測量或展示出考生極其優秀的一面。正因爲此,這種招生資格認定高一點也屬正常,即含金量要更高,當然,不足還是少了自由度。

  含金量要高,從另外一個維度看,需要被自主招生認定的競賽或比賽更客觀公正。從這個角度看,清華的這把尺子,頗有點照妖鏡的感覺。雖然自主招生考生最終還需要參加一系列筆試面試,五大學科競賽和兩項科技比賽的成績只是錄取資格線,但從比賽成績要求上,我們也能看出一些分別。

  學科競賽本身就是一個尺子,五大學科競賽都要求省級一等獎,這已經表明了學科競賽本身的價值,從我個人角度看,別說省級,全國級一等獎可能就已經不少了。

  第69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中國代表團

  最有意思的是,後面可以進行比較的兩個競賽中,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最低成績要求仍然是一等獎,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的要求則是四等獎即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含金量相形見絀,讓這個頗爲權威的競賽顯得有些尷尬。與其說這表明了兩個比賽的水平高低,不如說表明了哪個比賽更爲客觀公正,更有衡量度。

  第三,文科怎麼辦?

  清華此次的自主招生標準裏沒有一條是文科領域的,這也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不止是清華,其他很多著名高校也基本上放棄了文科的尺子,僅有少數高校保留了文科的門檻。

  其實這並不代表高校不重視文科。清華恰恰是近年非常重視文科的學校,甚至在學校倡導的口號中加入了一條:人文清華。兩年前,清華也開始強制性要求全校學生必修表達與寫作,足見對人文的重視。但遺憾的是,目前自主招生涉及人文的尺子都太軟了,難以量化和標準化,也容易帶來公正與否的風險。

  人文清華講壇(圖源:清華大學官網)

  文科很難有客觀準確的衡量尺子,這的確是個難題。作文相對還能比較全面反映一個人的人文素養,國家層面也還是承認幾個全國性作文競賽的,但很遺憾,無論哪個作文競賽都難以樹立絕對的權威。箇中原因很複雜,無論是質量把關還是監督評審,過程中任何一點瑕疵都可能造成其權威性的喪失。

  曾經風光一時的新概念作文大賽,就因爲韓寒代寫之爭,黯然失色。其實關於韓寒是否代寫,每個人心裏都有自己的答案;但不可否認的是,此事也導致大衆對作文競賽的客觀性、公正性產生了深深的懷疑,這恐怕是一個更爲敏感的話題。

  第四,公平正義是高校招生的紅線

  自主招生此番大調整,背後的動因還是公平公正。其實,自主招生是近年高校在招生改革的實踐與探索上最有成就,最成功的一個嘗試,但屢屢因個別招生舞弊事件,導致這一政策波折不斷。

  前些年,因爲某大學招辦主任的個案,導致華約、北約自主招生聯考取消。此次又因發現個別考生存在以涉嫌舞弊的論文專利等獲得自主招生資格,導致自主招生的資格門檻再次收緊,招生數量與照顧幅度大幅收縮。這背後的目的,無疑還是公平正義。

  有人批評自主招生政策調整是一次倒退,各方都有自己的苦衷,但這次大規模調整,也再次提醒我們,高校招生改革是存在一根紅線的,那就是公平正義。

  高考對於中國,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教育政策,更是一個民生問題,一個基本的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從上到下,國家對高考不公的容忍度是很低的。雖然我們不斷批評惟分數評價人不科學,不全面,不合理,它也成爲中、高考改革的一個方向,但是這方面的探索,屢屢遇到誠信與公平的挑戰。

  招生不惟分數,一旦加入太多主觀評價的尺子,或者軟性的尺子,往往容易給一些人可乘之機,比如近年聲名狼藉的加分政策。少部分違規者的舞弊行爲往往會被放大,更重要的是,社會公衆對於哪怕是1%的招生不公現象或者問題,都是無法接受和容忍的,尤其是招生制度上的灰色地帶,而板子卻必須打在高校與招辦身上。

  招辦不是監察委,沒有權力,也沒有絕對的能力與時間一一查證,於是高校只能大幅度提高門檻,主動減少自由裁量權,套用第三方更可靠的尺子,比如五大聯賽。這實際上也是不得已而爲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