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季 南

  編輯|李春暉

  儘管《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以下簡稱《比悲傷》)已經成爲妥妥的票房黑馬,上映12天累計票房8.18億,仍穩居日票房冠軍,進軍十億俱樂部的步履未見鬆懈。但是,不論是在社交網絡,還是硬糖編輯部,這樣的咆哮從未停止:到底是什麼人在看這個xx電影!?

  《比悲傷》不僅是票房黑馬,還打了所謂“電影口碑時代”的臉。口碑票房的嚴重倒掛,彷彿讓人夢迴《小時代》的崢嶸歲月。豆瓣評分從開局5.6到目前跌至4.8,貓眼評分從開畫9.0跌至8.0,讓參與者彈冠相慶的小爆款,是評分機制裏的大爛片。

  值得關注的是,和去年的黑馬電影《前任3》、口碑佳片《我不是藥神》一樣,《比悲傷》也主打了“催淚”概念。看來這年頭,淚點已經成爲票房利器,而差別只是真情共鳴,或者切洋蔥讓你哭。

  乏味的都市男女,平淡的日常生活,人們實在太想獲得點激烈的情緒了。現實裏得不到,就去文藝作品裏找。通過對文藝作品的過激共鳴,彷彿讓自己也獲得了同樣值得紀念的曠世絕戀。

  奈何三觀盡悲傷

  《比悲傷》翻拍自2009年韓國同名電影。原版故事是典型的“韓式三寶”——“車禍、癌症、治不好”。而臺灣版同樣是苦情虐,絕症謊言、千年備胎,都被《比悲傷》發揮到了極致。

  在時光網的音樂、畫面、導演、故事四項評分中,《比悲傷》的故事評分最低。

  張哲凱(劉以豪 飾)和宋媛媛(陳意涵 飾)因爲具有同樣坎坷的身世,從小就惺惺相惜;然而他們同居十幾年,卻依然“戀人未滿”(只親過嘴兒);此時男主身患絕症,在生命的最後時光希望女主能夠找到歸宿,嫁給醫生楊佑賢(張書豪 飾);女主如男主所願嫁給男二,誰知新婚不久男主病重,女主不止回去照顧男主,最終還追隨男主殉情了!(男二:我這是招誰惹誰了!)

  電影上映後,網上不乏“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評價。但這裏的“無語”,恐怕是對電影狗血毀三觀劇情的真“無語”。

  電影中,男主用金錢“收買”男二未婚妻,還用自己的絕症進行道德綁架,拆散別人的愛情;而當女主配合男主完成“找個好人就嫁了吧”的心願後,卻轉頭又和男主殉情。你們“愛”得有多自私,心裏都沒點兒譜兒嗎?

  電影無非是想表達“爲愛犧牲”,但爲了成就一對矯情男女的悲傷絕戀,活生生毀了另外兩個大好青年的生活。而且殉情這種戲碼,總覺得解放後硬糖君就很少看到了。

  女主盲目放大了所謂愛情的脆弱和痛苦,輕視了生命的唯一和可貴,並且也忽略了男主希望她活下去的良苦用心。

  古老愛情故事中的“生死相許”,放在如今以人爲本的時代,實在有些故作悲壯的虛弱。你看陳意涵跑着哭喊“你不可以走”那段兒,是不是像極了岳雲鵬追車?

  看《比悲傷》爲尋找悲傷

  上映第二週是影片能否發揮長線的重要節點,《比悲傷》次週週末的貓眼和豆瓣評分同時直降兩個小數位,不可謂不是斷崖式口碑下跌。可影片的票房並未見任何疲軟,背後是哪些老闆們在爲此買單?

  在3月23日貓眼專業版想看畫像中,女性受衆比例爲62.3%。早在上映前,片方的“請帶足紙巾”海報就已清晰定位了自己的受衆,既然吃準了市場,宣發也事半功倍,而且女性的聲量往往可以將電影傳播得更快更遠。

  在受衆年齡佔比上,《比悲傷》的主要受衆年齡依次爲20-24歲和25-29歲。這說明90後作爲觀影主體的現象,在該影片中體現的愈加明顯。算上第三受衆梯隊30-35歲人羣,35歲以下人羣佔了該片受衆的80%以上。《比悲傷》受衆的年齡數據,倒是和抖音的忠實用戶畫像恰好吻合。

  也正因如此,題材本就適配抖音水土的《比悲傷》一紮進抖音,便佔據了抖音熱榜。電影院裏哭花妝的年輕美麗小姐姐形象,迅速搶佔人們的眼球。

  去影院打卡《比悲傷》,或許並不是因爲電影本身有多優秀,而是有這麼一羣人,就是在“尋找悲傷”。爲了大笑一場去看喜劇片的觀衆比比皆是,但容易被忽略的是:痛哭一場也是觀影剛需。

  白天不懂夜的黑,想要一場悲傷的大有人在。網上至今依然流行一種“小確喪”,“喪”的隔三岔五就扎你的小心心。世界變化快、生活壓力大,《比悲傷》恰逢其時地爲這部分人提供了日常所缺的發泄途徑。

  對他們來說,大哭一場不失爲緊繃狀態下舒緩放鬆的好方法。而通常來說,哭比笑更容易讓人獲得崇高感。“今天我爲一場愛情電影痛哭失聲”,聽起來確實比“今天我看了一個喜劇片笑成傻逼”值得分享到朋友圈。

  《比悲傷》的虐戀情深,更準確擊中了某些人羣期待愛情的內心。在“速食愛情”乃至“愛無能”越來越普遍的當下,《比悲傷》這種“愛一個人甚於自己生命”的極致化愛情,確實不失爲一種情緒代糖。

  而隨着影片火爆,不管是抱着獵奇還是從衆的心態,湊熱鬧觀影極好的補充了次周觀影人羣。這也是爲什麼《比悲傷》評分降低票房增速卻不減的原因之一。

  爆款愛情俱樂部

  貓眼專業版顯示的《比悲傷》用戶買過的電影中,除了重點檔期的爆款之外,購票量最多的就是《後來的我們》和《前任3》。而這三部片子,還都有着低口碑高票房的共同屬性,且皆被罵過“毀三觀”。

  豆瓣評分一路走低,三部愛情片的票房卻一路走高。影評人再苛刻的吐槽,都抵不過前任的話題魔力:林佳過敏體質爲前任撕心裂肺吃芒果,林見清拉着方小曉狂奔想複合,宋媛媛婚後卻去找張哲凱殉情……

  3月22日晚,“你忘掉前任花了多長時間”登上微博熱搜榜。你看,這種在未有任何緣由的情況下對前任不時的“關心”,早已變成大衆議題。“前任”問題,基本可以和“原生家庭”問題試比高了。

  硬糖君似乎發現一個原理,市面上越缺少愛情,愛情片就越好賣。從本質上看,它們就是一些情感博主的雞湯式段子與前任情懷相互勾兌的產品,硬糖君願意稱它們爲10w+電影。有笑料但不夠高級,有淚點但強行煽情。電影感,不存在的。

  《比悲傷》令人詬病的不僅是停留在瓊瑤時代的三觀,更是內容和邏輯的整體失控。情緒語言較爲飽滿的《比悲傷》並不是一無是處,但這樣的電影成爲票房黑馬,或許纔是真正比悲傷更悲傷的事兒。

  劉瑜寫過一篇文章,叫做《於是愛情成了庸人的避難所》。

  “愛情是成本很小、‘進入門檻’很低的戲劇。如果要以做成一個企業、創造一個藝術品、解決一個科學難題、拯救一個即將滅絕的物種……來證明自己,所需才華、意志、毅力、資源、運氣太多,而要製造一場愛情或者說那種看上去像愛情的東西,只需兩個人和一點荷爾蒙而已。於是愛情成了庸人的避難所,於是愛情作爲一種勞動密集型產品被大量地生產出來。”

  或許在某種意義上,愛情電影也是庸俗電影技巧的避難所。共鳴的話題、煽情的配樂、美麗的男女,再加上恰到好處的營銷,便生產出了枝繁葉茂的愛情,可以遮蔽各種內在的虛空。

  愛情電影的觀衆最多,這是平凡男女最可能擁有的傳奇。其餘盜墓探險、拯救世界,諸般傳奇,與我無關。戲裏戲外,人們唯恐自己活得不夠戲劇化。看愛情電影不哭,等於白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