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引力场装置:城市三角洲 摄影:goa大象设计

  项目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西侧广场

  项目面积500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8年12月

  设计单位大象设计

  2018年12月,在历时8天建造后,一组500平方米的装配式钢构空间装置在上海当代艺术馆(PSA)前广场呈现。作品由大象设计联合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美院学生共同完成。整组空间由“剧场”“展场”“趣场”组成,融合了社区活动、艺术表演、亲子游戏等功能,吸引着人们参与。从空中望去,它仿佛一片洁白轻盈的“三角之洲”,成为这个城市江边的“引力场”。

  整体模型 goa大象设计

  基地

  上海当代艺术馆是上海重要的文化地标,其西侧入口广场在平日里却是失落的一角——它的地下是社会停车场,地上有一片120米长、30米宽的区域,平素少有人迹。西侧接壤的世博最佳实践园区是一个正常经营的办公园区,目前也在不断地发展丰富业态的过程中。夜间的广场上会有些许人员活动,主要是散步或运动的居民。我们希望通过多层次而有场所感的空间,将人的活动合理安排。

  平日里的PSA广场,空寂无人 摄影:杨天周

  2018引力场总平面流线分析 goa大象设计

  goa大象设计

  展场:无展之展

  在引力场活动的20天里,每天9点至17点之间由一位艺术家在展场中展出作品,称之为“闪电展”。而17点之后,展场内空无一物。由此,在满足展览需要的条件之上,年轻的设计师们设定了一个“无展之展”的情境:让PSA的大烟囱成为展场空间“自带”的展品。半透明的阳光角吸引着人们由水平延展的低矮入口弯腰进入金字塔式的展场空间,而一个巨大的三角形高窗朝向PSA,精确框景了高大的烟囱。此时,展场自身也已成为一个取景器式的装置作品。

  技术图纸 goa大象设计

  框景 摄影:杨天周

  展场日景 摄影:杨天周

  摄影:杨天周

  展场夜景 摄影:杨天周

  展场夜景室内 摄影:杨天周

  剧场:聚散之间

  剧场承担着表演的空间功能,同时也为人群提供休憩场所。设计者尝试以结构为线索,“聚散”既是结构塑造的形象特征,同时也隐喻了人活动的聚与散。斜向平面布置的剧场一角向着街道高高昂起,勾起行人的注意,而去PSA参观的人们恰巧可以在出入口看到舞台的表演。12月8日开幕式中,大象乐团在舞台上带来热火朝天的原创摇滚;而之后的各种活动赋予了剧场真实的生命,孩子们一些异想天开的对建筑的使用,更为剧场赋予了别样的生动。

  方案推进过程 goa大象设计

  结构推进流程 goa大象设计

  剧场入口渲染图-黑夜 goa大象设计

  施工状态 摄影:杨天周

  摄影:杨蕴真

  摄影:goa大象设计

  建成后 摄影:杨天周

  趣场:浮云之下

  通过一系列记录和调查,设计者发现场域中白天和晚上的人群活动各自不同。设计者从人的活动出发,设计一片错动开放的檐下空间,把趣场想象成广场上漂浮着的层层叠叠的云朵,人们穿行其中,往返展场与剧场之间。

  模型 goa大象设计

  建成俯瞰 摄影:杨天周

  艺术家在“云”下用红线编织“莫比乌斯”式的空间通道。洁白的浮云,斑驳的光影,纤细却紧绷的丝线,都让空间显得张力十足。

  红线日夜景 摄影:杨天周

  引力场:建筑艺术与公共文化生活的耦合

  “引力场”是由大象设计主办的公益性系列公共艺术项目,发起于2015年,今年是第三届。每届活动都会选择一个城市公共广场,由建筑师设计一组兼具审美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空间装置,并在活动期间组织大量公共文化活动,鼓励市民参与。

  首届“引力场”于2015年08月在上海静安寺广场举办。广场位于上海最繁华的中心城区,由王彦带领同济大学学生共同完成的《韧山水》,采用50根20米长的空间流线性竹钢杆件构成了具有起伏变化的体量,给人以抽象山水的视觉感受,激发着城市活力和创造力;

  2015引力场主题装置:韧山水 摄影:吕恒中

  2016年,第二届“引力场”选址于上海繁华的南京西路中信泰富广场,两个体量巨大、造型简洁轻盈的《城市泡泡》, 向城市呈现了一个透明的舞台。

  2016引力场主题装置:城市泡泡 摄影:吕恒中

  “引力场”的核心概念在于不单纯拘泥于场域概念或是固定形式的作品,更强调一种“公共性”,鼓励公众的交流分享、共同创造。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2018引力场

  项目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西侧广场

  项目面积:500平方米

  设计条件:设计+搭建:4个月

  设计条件:存在时间:20天

  设计条件:成本控制:30万

  设计条件:场地承重:350千克/平方米,不允许破坏地面

  设计时间:2018年12月

  设计单位:大象设计

  设计团队:王彦,大象设计总建筑师

  设计团队:杨天周、邓希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设计团队:张旭、乔润泽,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设计团队:李嘉文、虞思源,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

  摄影师:杨天周等

  视频制作:优镁克广告

  视觉/ 李茜雅校对/ 原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