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4月,第一批3個世界氣象中心在世界氣象組織(WMO)第5次大會上被認定。

  50年後,2017年,在WMO執行理事會第69次屆會上,中國氣象局被正式認定爲世界氣象中心。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這是一次巨大的鼓舞,意味着我國氣象事業從奮起直追到並列領跑,也標誌着我國氣象業務服務整體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2018年1月16日,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將“世界氣象中心(北京)”牌匾正式授予國家氣象中心。自此,新的責任和使命落在了我國氣象工作者的肩上——不僅要提升自身各項預報預警能力和服務水平,還要幫助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提升氣象預報能力。

  世界氣象中心的牌匾。

  那麼,究竟何爲“世界氣象中心”?它是WMO核心的全球氣象預報、預測業務機構設置,需要爲世界各國開展實時氣象預報、預測業務提供穩定、豐富、高質量的無縫隙天氣氣候分析、預報、預測指導產品,並牽頭開展國際氣象預報技術交流、技術培訓等活動。新的《全球資料加工和預報系統手冊》對世界氣象中心和區域專業氣象中心的履職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包括製作全球確定性數值天氣預報、全球集合數值天氣預報和全球長期數值預報。

  世界氣象中心(北京)。攝影/郝靜

  目前,全球共有9個世界氣象中心,中國氣象局是唯一設在發展中國家的世界氣象中心

  面對機遇和挑戰,近兩年來,世界氣象中心(北京)做好頂層設計,不斷攻堅克難,努力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踐行中國氣象走向“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的目標,帶頭落實無縫隙全球資料處理以及預報系統的世界氣象業務“新戰略”,以期滿足我國及全球用戶不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提升氣象防災減災水平的更高需求。

  該中心開發了基於我國GRAPES數值天氣預報系統、集合預報系統以及氣候預測系統的30餘類產品,製作並提供風雲衛星系列圖像產品和天氣分析產品等,通過世界氣象中心(北京)門戶網站,爲“一帶一路”沿線及全球各國氣象部門提供氣象業務指導;圍繞世界氣象中心(北京)、區域颱風預報中心、亞洲沙塵暴專業預報中心建設,以及航空氣象預報、核應急服務保障等方面的能力建設,組織申報並獲批“全球預報業務能力建設”2019年中國氣象局業務建設項目。

  同時,協調做好國際技術支持、培訓和交流等工作也是世界氣象中心(北京)承擔責任、展現國際影響力的具體體現之一。

  ——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技術支持。聚焦落實習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峯會上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方承諾,世界氣象中心(北京)針對阿富汗乾旱,製作風雲二號H星雲圖、溫度和降水實況、數值模式預報和集合預報、降水氣候預測等4大類20餘種產品,通過專門通道爲阿富汗氣象部門提供網上服務;組織參加WMO東南亞、中亞以及孟加拉灣災害性天氣預報示範項目。

  ——區域氣象培訓和交流取得新進展。該中心組織了超強颱風“山竹”中越天氣會商、第二屆中國-東盟氣象論壇技術交流、中國氣象局衛星廣播系統(CMACast)應用技術培訓;在孟加拉國推廣我國自主研發的中尺度數值預報模式;舉辦第三屆颱風監測及預報國際預報員培訓班,首次邀請外籍專家授課,且首次有來自北印度洋熱帶氣旋委員會成員的預報員參加。

  ——全面升級風雲衛星國際數據服務。該中心打通“一帶一路”數據服務綠色通道,啓動風雲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開發完成英文版衛星天氣應用平臺(SWAP),並向吉爾吉斯斯坦等7個國家推廣試用;爲尼泊爾等7個國際用戶提供遠程維護和技術支持;協助菲律賓和越南通過CMACast接收站獲取風雲衛星數據;爲斯里蘭卡等5個國家提供新的衛星接收機;開展基於CMACloud的CMACast業務試驗,向伊朗等4個國家進行示範應用。

  2018年6月,世界氣象組織執行理事會第70次屆會批准認定中國國家氣象中心爲“海洋氣象服務區域專業氣象中心”。在聯合推進亞洲區域多災種預警系統建設等工作中,世界氣象中心(北京)仍任重道遠。

  而如今,千帆競發!爲世界氣象中心(北京)奮鬥着的人們堅信,行則將至,未來已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