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美) 亞瑟·雅各布·馬德爾

譯:楊堅

“在戰前數年裏,海軍問題無疑給英德關係布上了厚重的陰雲。除了一些像巴格達鐵路這樣的小爭議以外,我們與德國的關係是毫無問題的,如果不是德國開啓的這場令人筋疲力盡的海軍競賽,整個歐洲在下一個十年裏都不會有波瀾,英國也不必在德國的逼迫下爲我們海岸的安全制定龐大的海軍發展計劃。”

—彭斯赫斯特的哈丁爵士,《舊外交》

1900—1905年見證了英德兩國人民和兩國政府間關係的逐漸惡化。德國新聞界和許多宣傳人士強烈譴責英國在南非進行的“強盜式的冒險”,抨擊說英國軍隊是一夥“僱傭軍”,還利用漫畫諷刺誹謗英國女王。英國在南非的失敗在德國國內引起了陣陣歡呼。德國政府在南非戰爭中所持的態度本無可厚非,但它趁英國無暇顧及而在其他地區大肆爲自己攬取利益的做法卻令英國人大爲不滿,後者對德國人的動機越來越疑慮。總之,滿心不快的英國正逐步患上條頓恐懼症。

雙方的情緒高漲到如此地步,以至於1901年聯盟談判的結果從一開始就註定了。1901年10月25日,約瑟夫·張伯倫(Joseph Chamberlain,時任英國殖民大臣)的言論又無異於火上澆油,他指責德國軍隊在1870年普法戰爭中的行爲野蠻殘忍。這番言論引起德國人的憤怒聲討。兩國政府也因此互相攻訐,導致英國的反德情緒一發不可收拾。1901年11月20日,《泰晤士報》刊文遺憾地說:“這種日益明顯的仇德氛圍開始只是令英國人感到驚訝而不是憤怒,但現在正逐漸深入人心。”1902 年4 月,後來在一戰中爲英國外交立下汗馬功勞的西塞爾·斯普林- 萊斯(Cecil Spring-Rice)在倫敦評論這種對德態度的“顯著”轉變時說:“外交部內外人人好像都認爲世界上只有一個敵人,那就是德國。”

正是在英德關係嚴重惡化的背景下,德國海軍“有徵兆”地發展引起英國人的重重顧慮。1898 年的德國海軍法案將艦隊的規模擴大到19 艘一級戰列艦, 8 艘裝甲岸防艦,12艘大型和18 艘小型巡洋艦。該法案將完成這一造艦計劃的時間定爲1903—1904 財年。1900 年的海軍法案制定了規模更大的擴充計劃。到1920 年(造艦計劃將在1917—1918 財年結束),德國海軍的主力艦隊將有兩艘旗艦,四個戰列艦中隊,每個中隊8 艘戰列艦,另外還將有8 艘大型和204 艘小型巡洋艦。在海外將有3 艘大型和10 艘小型巡洋艦。後備役艦隊將有4 艘戰列艦,3 艘大型和4 艘小型巡洋艦。1900 年的造艦計劃在悄然迅速、條不紊地進行,相比之下,英國的造艦計劃卻沒有這麼順利。1900年至1905 年之間,共有12 艘德國戰列艦開工建造,而且進度飛快。同時期有14 艘戰列艦下水,僅比英國少了兩艘(未計算英國1903 年從智利回購的兩艘戰列艦)。英國海軍專家一致的意見是到1906 年,德國將擁有世界第二的海上力量。更可怕的是,德國海軍在炮術、訓練和人員方面都非常優秀。對一些有見地的英國人來說,歐洲大陸海軍力量的中心正在從土倫和佈雷斯特向基爾和威廉港轉移。

1901—1902 年起,英國海軍部開始嚴重關切德國海軍的發展。1901 年11 月15 日,塞爾伯恩向內閣遞交了一份備忘錄,其中的關鍵一段是:

德國的海軍政策明確而連貫。德皇看來已經決定動用國家全部力量來推進德國的貿易、殖民地和其他利益的發展。這必然伴隨着德國海軍實力的增強,以使其與我國海軍的對比較當前更加有利。這種發展的結果就是如果我們與法俄開戰,德國將佔據主導地位。與此同時,在海軍力量方面,德奧意三國同盟與法俄的對比也會與現在不同。那些對德國海軍近況瞭解甚多的英國海軍軍官也都認爲他們的確非常優秀。

塞爾伯恩1902 年10 月提交的一份內閣文件又向前邁了一步,海軍部現在確信德國海軍的建設是以對英海上作戰爲目的的。

越是審視新德國艦隊的構成,就越清楚這是爲與英國艦隊可能發生的衝突而設計的。德國海軍的發展不是爲了將來在與法俄的戰爭中佔據優勢。與法俄的戰爭結果將取決於陸軍和陸地戰場,而龐大的海軍經費要讓德國審慎地削減它相對於法俄的軍事實力。

在一份給作者的聲明中(1938年),塞爾伯恩進一步強調了這份文件中所考慮的德國海軍艦艇的“明確設計意圖”:“海軍部有證據表明,德國建設海軍是爲了堪與英國海軍一戰;有限的作戰半徑,擁擠的居住空間等等,都意味着德國戰列艦將用於在北海上作戰,而沒有其他考慮。”

到1902年,英國政府、海軍部,以及大部分英國民衆都認爲德國艦隊的威脅比法俄聯合艦隊要大得多。1902年10月,德皇在給沙皇的一封信中,自己署名爲“大西洋上的海軍上將”。這一消息傳到英國,被視爲德國將有能力挑戰英國海軍的最新的狂傲聲明。1902—1903年冬天,英國聯合德國,用海軍彈壓發生在委內瑞拉的金融騷亂。德國海軍指揮官擅自行動,炮擊了委內瑞拉的海岸要塞,幾乎使德國和美國開戰。英國民衆再次被激怒,認爲這是德國出於侵略目的而發展海軍的又一證據。

1904年夏天的諸多事件也凸顯了德國海軍不斷增長的威脅。愛德華國王6月爲出席基爾帆船賽而訪問了德國。爲在他叔叔面前炫耀德國海軍的強大,德皇幾乎將所有能動用的艦艇都集中在基爾灣。蒂爾皮茨後來回憶,愛德華在檢閱德國艦隊時“多次以眼神或言語與塞爾伯恩交流……這給我留下了不愉快的深刻印象”4。爲護送王室成員,英國也派出一些海軍艦艇,隨行海軍軍官的報告也證實或強化了德國海軍漸具威脅的觀點。“狄多”號(Dido)巡洋艦的報告稱:“雖然他們的軍官談吐非常友好,令他們看起來和善可親,但總而言之他們的口氣和給人的感覺,特別是在岸上的時候,都具有明白無誤的反英情結……德國人在動用每一根神經來將他們的海軍打造成一架完美的戰爭機器……他們的軍艦無疑都呈現出極佳的狀態。”

在基爾的英國新聞記者也對德國海軍的發展印象深刻。《泰晤士報》駐柏林的記者6 月25 日記述了德國海軍基地的情景:“這一派繁忙的景象向每一個人展示一支新興海軍力量正在飛快成長……而最令人難忘的……是艦隊的高度備戰狀態和官兵們無盡的精力。基爾中隊總是處於繁忙的訓練中。”《泰晤士報》7 月1 日總結說“沒有哪個幽靈能像德國入侵那樣縈繞着我們;可以感覺到我們的責任是要密切關注德國海軍,研究其可能的戰略目的,這種感覺絲毫沒有因我們在基爾所目睹的景象或者聽到的所謂保證而減少。”其他一些報紙更加敢言, 例如《聖詹姆斯公報》6 月25 日報道:“有備則無患,這種競爭性的持續擴軍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在某一天與我們決鬥。”

基爾盛事結束兩週後,一支德國海軍艦艇中隊受愛德華國王之邀訪問普利茅斯。但是德方受到英方的冷待。德國大使7 月12 日向柏林報告:“大部分報紙將我們艦隊的每一步發展都視爲對英國的威脅。很多人叫囂,德國海軍對英國水域奇怪的頻繁訪問,目的就是讓德國海軍部獲取英國艦隊的海岸防禦情報。德國艦隊在普利茅斯的出現,提醒大不列顛必須擁有足夠的武裝,保持絕對的海上優勢。” 這是對英國媒體觀點的絕妙總結。

同時宣佈的一項仲裁條約的簽署也只獲得寥寥掌聲。對《環球報》(7 月13 日) 來說,這只是“德國艦隊這一嚴峻事實以外的‘無關緊要的事’”。就連態度溫和, 對條約讚賞有加的《曼徹斯特衛報》(7 月14 日)也擔心英德之間的敵意“源於太多方面,太刻骨銘心,這麼一份輕描淡寫的協定根本產生不了什麼影響”。

7 月,奧古斯特·涅曼(August Niemann)的小說《世界大戰:德意志之夢》的英譯本在英國出版,小說的名字被改成《對英國的征服即將來臨》,其內容顯示出“德國對英國明確的敵意”。這本小說在德國很快就賣掉了25000 冊。書中描述了一個針對英國的法俄德同盟,該同盟的目標就是建立世界新格局。作者設想俄國進軍印度,而德國軍隊則在沒有受到英國艦隊攔截的情況下順利登陸蘇格蘭,一支法德聯合艦艇中隊在英國的弗拉興(Flushing)外海擊敗了皇家海軍。法俄軍隊在英格蘭登陸,而德皇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倫敦並主導了和平條約的制定。戰爭中英國大部分海外殖民地均告投降。英國譯者說:“此書的意義和立場都是明顯和重要的。”也是從1903—1904 年,英國的作家開始編寫德國入侵的故事。最著名的是1903年夏天出版的厄斯金·柴爾德斯(Erskine Childers)的小說《沙岸之謎》。這部戰爭小說幻想英國海峽艦隊被騙離本土,而英國隨即受到了來自弗里斯蘭(荷蘭—德國的北海沿岸地區)的突襲。這部作品是以後幾年中衆多流行的入侵故事的鼻祖,它們的目的都是提醒公衆注意德國的威脅。

這一系列事件的結果就是在1904年下半年,人們都在談論英德之間不可避免的戰爭。而就在此時,費希爾成了海軍部的掌舵人。

誰控制海洋,誰就控制了整個世界

本文節選自《英國皇家海軍,從無畏艦到斯卡帕灣. 第一卷, 通往戰爭之路 : 1904—19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