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西兰外海的科德菲什岛上,一座小屋里的冰箱上贴着一张表格,表上描绘了一种鹦鹉的未来。

来源:wikipeida

这种鹦鹉的名字是鸮鹦鹉(学名:Strigops habroptila),是新西兰的特有物种,在毛利语中,它的名字是Kākāpō

而表格上,则列出了地球上所有现存,怀孕并产蛋的雌性鸮鹦鹉的信息,同时标有每只鹦鹉的名字,以及它们的产蛋状况

来源:facebook

笑脸代表已受精、直线代表未受精,翅膀与脚代表已孵出幼鸟,大叉则代表已死亡。

一群科学家、保护员与志愿者,正在昼夜不停地工作,他们试图利用3D打印的“遥控蛋”、活动追踪器以及无人机,帮助这些Kākāpō们脱离灭绝的困境。

01不会飞的鹦鹉

鸮鹦鹉,是全世界上唯一一种没有任何飞行能力的夜行性鹦鹉。它们只会在地面上蹒跚的走路,体重可达4公斤。宽大的喙使这种动物有着滑稽的表情,远远看去就像猫头鹰与青蛙的混合体。

来源:Arkive

司洛可(Sirocco)是一只圈养的鸮鹦鹉,它成为新西兰保育工作的官方“代言鸟”,在Facebook有超过22万粉丝。

来源:facebook

它最大的壮举是曾试图与一名动物学家的头发进行交配,最终......当然是失败了。

来源:youtube

这件事成为了某流行动态表情“派对鹦鹉”的灵感来源,“派对鹦鹉”是一个不断转动的鹦鹉表情符号,此前曾深受Reddit用户的喜爱。

言归正传,与同为陆行鸟,但战斗力爆表的鸵鸟不同,鸮鹦鹉在遭遇掠食者时往往僵住不动,仅通过身上斑驳的羽毛进行静态伪装。这一策略在面对本土猎手时非常有效,但在面对外来猎食者时,却显得TOO YOUNG,TOO SIMPLE。

鸮鹦鹉在新西兰的分布一度很广泛,但随着欧洲人登陆新西兰岛,一起被带到岛上的老鼠、猫、白鼬仿佛是进了甜品屋的胖子一般,在极短的时间内吃掉了98%的鸮鹦鹉。如今,仅有147只成鸟被转移到三座无掠食者的岛上。

来源:google

复育鸮鹦鹉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这种鹦鹉每两到四年才会繁殖一次,交配后,只有不到50%的蛋会受精。数据表明,在2016年,它们产下122枚蛋,但只有34只幼鸟存活到成年。2018年,共有218枚蛋被产下,其中52只幼鸟存活。

02高科技“鹦鹉蛋”

来源:google

为了让更多蛋孵化并长成成鸟,从2019年开始,新西兰的鸮鹦鹉复育机构开始采用科技向的保育方法。

“这是相当实验性的做法,”复育机构的迪比表示:“新技术或许能将物种保育工作的可能性往前拓展一点。”

该计划的核心是给鸮鹦鹉装备具有活动追踪功能的发射器,这个装置会安装在每只鸟身上,像揹包一样环绕它们的翅膀。

来源:wikipedia

无需工作人员在森林中探查,这个系统能自动回报哪只鸮鹦鹉已经交配、与谁交配、交配过程是否顺利等信息,而每个巢穴外的感应器会在鹦鹉交配完以后发出通知。

来源:wikipedia

最迟是在第二天的夜晚,工作人员会在巢穴附近扎营,监测鸟蛋、进行巢穴翻新,并检查脆弱的幼鸟。工作人员会将受精蛋从巢中移走,并放入一枚由3D打印技术制成的“遥控蛋”。

被取走的受精蛋会被送入岛上的专用房间进行人工孵育,以最精密的温度与湿度控制,保证幼鸟能稳定的破壳而出。而母鸟则在野外的巢里孵着“遥控蛋”,这种蛋会定期发出声音,让母鹦鹉准备好照顾回归的幼鸟。

来源:google

当毛绒绒的幼鸟破壳而出以后,一部分直接由人工照料,而另外一些则会被送回它们野外的“家长”身边,以此刺激它们在下一个繁殖季再次交配繁殖。

来源:Cult of the Party Parrot

另一项计划,则在最近对每只鸮鹦鹉进行了基因组定序。通过基因检测,迪比使用被为“泄殖腔快递”的无人机对鸮鹦鹉进行人工授精。从具有关键基因的雄鸟身上取得精液后,由无人机飞过整座岛,送到正在等待交配的雌鸟身边。

来源:google

迪比表示,如今,工作组正昼夜不休地工作,如今,只有147只成鸟,必须尽快提高它们的数量。

03为什么要保护它?

“如果我们停止鸮鹦鹉的保育工作,节省下的精力与资金,能拯救其它三、四种不需要这么费心照料的物种。”迪比表示,尽管照顾鸮鹦鹉很麻烦,但这一可爱的物种能吸引更多原本不怎么在乎保育的人,加入保育事业。

来源:Cult of the Party Parrot

“在Facebook上,有一位来自美国中部的孩子,他放弃了当年的生日礼物,并要求所有亲朋好友捐款给我们鸮鹦鹉保育活动。即使他永远不会来新西兰,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一只鸮鹦鹉。”

来源:facebook

如今,在“鸮鹦鹉复育”的Facebook页面上,有55000名粉丝,正等待那张冰箱上的表格更新。

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能让鸮鹦鹉重返新西兰本土,迪比表示,几年前,这个目标听起来相当好高骛远,但如今,这并非不可实现的梦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