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幾乎是每個中國人都會背的。清明節,除了要祭祀先人,上墳掃墓之外,再做上一些傳統食品,讓孩子們嚐嚐,順便知道一些傳統的習俗和典故,豈不是一舉兩得。

熱騰騰的青團冷了更好吃

“搗青草爲汁,和粉作團,色如碧玉”,這就是青團。這裏的青草並不拘泥於一種,可以是艾草,可以是漿麥草,也可以是野蒿,只要是綠色的,可以食用的植物汁就可以了。 製作起來也很簡單,用青草汁和糯米粉作成園子,包入餡料即可。餡料的製作隨各人喜好,可甜可鹹,只要別含有太多的汁水,以免包時不方便,容易漏餡。和米粉時,如果不喜歡太糯,可以加入適當的粳米粉。需要注意的是,在和米粉時,千萬不要用冷水,一定要燙一點的熱水,而且要用力揉捏,才能將糯米的黏性捏出來,包餡時才容易包。

艾粄可以做成各種圖樣

“艾粄”是一定要加入艾草的。也因爲加入了艾草,所以它就有了一定的藥療功能。可以消食健胃,散寒除溼,特別適合在清明這個節氣的前後食用。“粄”字的讀音等同於“板”,是客家人對米粉類糕點的通稱。我們都知道客家人的先祖都是古代的中原人,他們因戰亂南街遷到閩、越、贛邊境,甚至東南亞一帶,爲了生存而抱團,因此自成一族。所以艾粄和青團是外形不同,實質相通的食品。客家人喜歡把包了餡的艾草糰子,壓得扁扁的上籠蒸,熟後洋溢着一股艾草的清香。餡料一般以豆沙等甜的居多;可冷食,也可熱食,十分方便。

吃春餅又稱爲“咬春”

圖源:來自網絡

有人把春餅和春捲搞混,也有人把春餅和烤鴨餅卷混淆。其實春餅裏夾的菜是很講究的,最早唐宋時,立春之日是一定要上春盤的,所謂春盤就是將五種菜和餅、調料一起拼放在一個考究的大盤子裏上桌。這五種菜稱之爲“五辛”,有萊菔(蘿蔔)、胡荽(不吃香菜黨要吐了)、蒜、韭菜等,吃了可以促進氣血運行,促進新陳代謝。到了近代,春餅可以包裹的菜就更多了,北方人喜歡炒合菜,通常在立春那天食用,南方閩粵一帶則在清明前後食用,特別是福建漳州,喜歡在清明節前吃春餅。

芥菜微苦,吃芥菜飯表示年結束了,又要開始埋頭苦幹啦!

芥菜飯是浙江福建的風俗,陰曆二月二,龍擡頭,通常在清明之前。爲什麼稱這一天爲“龍擡頭”呢?意思是這一天通常是風雨大作,天氣寒冷,與前些日子的漸趨溫暖的氣候大不相同,所以老人說,這一天是龍擡頭,所以天氣大變。這時候來一碗豬油炒的芥菜飯,香噴噴,芥菜脆生,瘦肉香嫩,炒飯噴發出一種豬油的香氣,吃下去暖烘烘的。

隨着天氣日暖,各種春天的美食紛紛冒出頭來,你家鄉的清明節美食有哪些?是青團還是春餅,記得不要吃太多哦

本文選題:巧巧恬

本文編輯:巧巧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