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曾引發了一次外交糾紛,這事弄的漢朝還很尷尬。

在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於入朝求婚成功後,高興之餘提出了一個承諾,「上書願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意思就是說,希望漢朝撤出邊塞防禦設施,轉而讓匈奴人擔當屏護,畢竟現在是一家子嘛,而且漢朝皇帝還嫁給了我大匈奴如此美麗的女子。當然,更需要感謝還是漢朝幫助呼韓邪趕跑了老兵油子郅支單於,讓他坐穩了汗位。

於是,漢元帝隨即召集大臣討論是否同意呼韓邪要求的「罷邊備塞吏卒」?

此事在《漢書·匈奴傳》中詳細記載了漢廷的態度。當時,漢朝大臣們大多表示應當允許匈奴的請求。因為這不僅可以使邊境安寧,又可減少朝廷開支。話說每年從函谷關以東運往關中的漕糧實在是太多了,而且這些糧食多用在了供應邊關將士的糧秣上。要知道當時西漢的首都還在關中,必須防備外圍諸如河西走廊,陰山河套等邊防重地以確保長安安全。但是,還是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就是熟悉邊事的郎中侯應。漢元帝讓侯應詳細地普及普及知識,侯應於是分析了「十不可」:

自周秦以來,匈奴暴桀,寇侵邊境,漢朝立國後,尤被其害。北邊塞至遼東,外有陰山,東西千餘裏,草木茂盛,多禽獸,本冒頓單於依阻其中,治作弓矢,來出為寇,是其苑囿。到漢武帝時,出師征伐,斥奪此地,將匈奴趕到了漠北;又建塞徼,起亭隧,築外城,設屯戍以守衛,邊境自此後才稍有安寧。現在若答應呼韓邪之請,則有「十不可」。

註:冒頓稱雄北方以來,頻繁南下侵擾漢地,直到漢武帝時才把趕到大漠以南,並沿陰山、鄂爾多斯等地耗費巨資修築了朔方城等一系列防禦措施。

漢唐邊防圖

漠北地平,少草木,多大沙,匈奴來寇,少所蔽隱,從塞以南,徑深山谷,往來差難。邊境長老說匈奴失陰山之後,過之未嘗不哭也。如罷備塞戍卒,示夷狄之大利。這是一不可也。

註:陰山是匈奴南下侵擾漢地的中繼點,他們不僅可以從中得到補充,而且陰山也是阻擋胡人的第一道防線。

今聖德廣被,天覆匈奴,匈奴得蒙全活之恩,稽首來臣。夷狄之情是困則卑順,強則驕逆,天性使然。前已罷外城,省亭隧,今裁足以候望通烽火而已。古者安不忘危,不能再減少邊境武備了。這是二不可也。

註:匈奴剛剛經過外界打擊和內亂,因為疲敝不堪才向漢朝稱臣。而且夷狄之人畏強凌弱,當他們力量恢復,他們便會重回故態。

中國有禮儀之教,刑罰之誅,愚民猶尚犯禁,何況文化落後的匈奴。單於能使其眾不犯約嗎?這是三不可也。

註:匈奴之地苦寒不產糧,遭遇天災就會南下掠奪漢地百姓財產,匈奴單於不過是部落聯盟首領,並不能真正約束部下。

在中國內地尚建關梁以制諸侯,才能絕臣下之覬覦。邊境設塞徼、置屯戍,非獨為匈奴,亦為諸屬國降民。本故匈奴之人,恐其思舊逃亡。這是四不可也。

最近西羌保塞,與漢人交通,吏民貪利,侵盜其畜產妻子,以此怨恨,起而背叛,世世不絕。今若罷乘塞,則生嫚易分爭之漸。這是五不可也。

過去從軍多有未還者,子孫貧困,罷邊塞讓這些人逃出去,徒增邊患。這是六不可也。

邊人奴婢愁苦,欲逃者多,「聞匈奴中樂,無奈候望急何!」但仍時有逃去塞者。這是七不可也。

內地盜賊桀黠,羣輩犯法,如其窘急,則會向沒有守備的北邊逃去,無法可制。這是八不可也。邊塞建立已有百餘年,不完全是土垣,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谿谷水門,稍稍修建而成。卒徒築治,功費久遠,不可勝計。議者不深慮其始終,欲以罷邊備而省徭戍,那麼十年之外,百歲之內,卒有它變,障塞已經破壞,亭隧滅絕,當重新發屯繕治,累世之功不可卒復。這是九不可也。

如果罷戍卒,省候望,讓單於保塞守禦,必自以於漢朝有大恩,於是請求無已。稍不滿足其要求,則不可測其後果。開夷狄之隙,虧中國之固。這是十不可也。

最後,侯應總結道:若答應呼韓邪的「罷邊備塞吏卒」的請求,並非是「永持至安,威制百蠻之長策也」。

不知道那些打算將自己大門交給外人的公卿大臣是不是真傻,一個國家,即使與鄰國再友善,也不能不守衛邊境!國家若自立,則必須靠自己。自古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不變的利益,其所謂的友誼也是在不斷變化的。

漢元帝聽完,大有醍醐灌頂之感,於是下達了「勿議罷邊塞事」的詔書。當然,對於馬瘦毛長的現任匈奴大單於,生硬地拒絕也是不好的。於是,漢元帝便命使臣傳達給呼韓邪一句話:

「單於上書願罷北邊吏士屯戍,子孫世世保塞。單於嚮慕禮儀,所以為民計者甚厚,此長久之策也,朕甚嘉之。中國四方皆有關梁障塞,非獨以備塞外也,亦以防中國姦邪放縱,出為寇害,故明法度以專眾心也。敬諭單於之意,朕無疑焉。為單於怪其不罷,故使大司馬車騎將軍(許)嘉曉單於。」

漢元帝的「口諭」說得很好聽:先表揚呼韓邪之請是「為民計」,甚至是「長久之策」,然後再婉言稱,為了防止中國內的姦邪出竄,所以不能罷邊備。呼韓邪聽完,只好「謝曰」:「愚不知大計,天子幸使大臣告語,甚厚!」


北宋變法家拗相公王安石《昭君曲》有詩云,「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講的就是王昭君以民女入宮,畫師繪秀女像,以備皇帝御覽挑選時,她由於沒錢或不屑於行賄畫師毛延壽,畫師一怒之下,不但不如實作畫,還把她畫得歪果劣棗一般,呈上去後,連太監公公都看不進眼,何況皇帝,第一輪選秀就被刷下來,雪藏宮中多年。待到呼韓邪單於向漢元帝求親「願婿漢氏」,昭君心想在宮內反正見不到皇帝,長期被埋沒,還不如前去和番成一番功業,於是報名自薦,被單於選中,成為匈奴的寧胡閼氏。

漢皇重色失傾國,單於抱得美人歸,話說昭君告別漢宮,出塞和親,沿路北去,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一路上黃沙滾滾、馬嘶雁鳴,王昭君心潮難平,南望故國漸遠,此去一別,料今生故鄉難回,柔腸百結之際,在馬上彈奏起《琵琶怨》,悽婉悅耳的琴聲,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盤,美艷動人的女子,哀怨的樂聲,配上一片黃沙,景色美絕,使南飛的大雁都忘記了擺動翅膀,聽呆了看暈了,紛紛跌落在平沙之上,昭君之美有了落雁的稱號。(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故事雖好,見於演義傳說,但有一些故事卻是史書上有載,當時漢匈經過百年大戰,經漢武時衛青霍去病等人的多次打擊,再經昭宣時霍光輔政的苦心經營,至漢宣帝劉病已,匈奴已基本屈服,不再成為漢朝主要敵人,百年爭戰分出強弱主從,漢匈從戰場上走向邦交。(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王昭君和番意義重大,漢元帝為此抱有極大期望,把昭君出塞當年的年號改為「竟寧」,寓意邊境安寧之意。而昭君到匈奴後,勸呼韓邪單於以和為貴,又把中原的文化傳授給匈奴人,使得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後人認為其功勞不亞於衛青霍去病。

事實總是殘酷的,昭君出塞和番的事也不全是香艷勵志,據《南匈奴傳》載,呼韓邪單於死後,按照匈奴習俗,昭君必須改嫁給呼韓邪單於第一位閼氏所生的長子雕陶莫皋單於,王昭君感到無法接受,便上書漢成帝,請求返回故國,但成帝嘉勉她一番後,令她遵從胡俗,昭君只得下嫁,與雕陶莫皋生有兩女,前20年,雕陶莫皋死亡,昭君自此寡居。


王昭君名嬙,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與西施、貂嬋、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漢元帝建昭元年,皇帝詔示天下,遍選美女以充後宮,生長於長江岸邊的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理所當然地成為南郡首選。王昭君淚別父母鄉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歷時三月之久,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詔。

當時從全國各地挑選人宮的美女數以千計,皇帝無法—一見面,便由宮廷畫師毛延壽各畫肖像一幅呈奉御覽。入宮秀女為討得皇帝恩寵,無不運用各種渠道賄賂毛延壽,惟獨王昭君家境貧寒無力賄賂,且自恃美冠羣芳不屑於此,對此毛延壽心中不快,不但把她畫得十分平庸,而且還在其面頰上點了一顆碩大的黑痣,這樣王昭君自然也就無緣接近皇帝了,因此入宮幾年她仍還是個待詔的宮女身份。此間,王昭君利用閑餘時間讀書寫字,唱歌跳舞,研習音律與繪畫,不斷充實磨練自己,然而遠離故鄉和親人王昭君眼看花樣年華慢慢消逝,不免倍感悽清與孤寂。就在這時,匈奴單於呼韓邪來長安朝見漢朝天子,這件看似與王昭君毫不相干的事情卻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

漢宣帝年間,匈奴貴族為爭奪權力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韓邪單於被其兄郅支單於打敗。呼韓邪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朝見漢宣帝,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朝見的單於,漢宣帝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呼韓邪單於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請求漢朝的幫助,漢宣帝派人帶領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還送去三萬四千斛糧食。呼韓邪單於對此十分感激,一心和漢朝和好,西域各國見狀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漢朝打交道。

漢宣帝死後,其子劉奭即位,是為漢元帝。漢元帝一如既往地支持呼韓邪單於,當時郅支單於侵犯西域各國,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派大兵消滅了郅支單於,鞏固了呼韓邪的地位。

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攜帶大批皮毛及駿馬作為貢品再次來到長安,提出「願為天朝之婿」的請求。漢元帝高興地答應了呼韓邪的請求。按當時的慣例,漢朝和外族和親,都是挑選宗室之女以公主的身份出嫁,這次漢元帝決定從後宮選個宮女給他,他派人到後宮說:「誰願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後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裏一樣,她們渴望宮外自由的天地,但卻無人願意隨呼韓邪出塞去過那大漠穹廬的生活。這時王昭君卻主動找到掖庭令要求和親單於,據《後漢書 南匈奴傳》記載,臨行陛辭時王昭君「丰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

漢元帝以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為嫁妝,親自將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送出長安,王昭君在車氈細馬的簇擁下,肩負著漢匈和親的重任,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歷時一年多的時間,於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並被封為「寧胡閼氏」, 象徵著她將為匈奴帶來平安、吉祥和興旺。昭君入塞第二年,即為呼韓邪單於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師,後封為右日逐王。又過了一年,呼韓邪去世,其前妻之子雕陶莫皋繼位。王昭君以大局為重,忍受極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風俗,嫁給呼韓邪的長子雕陶莫皋,又生下二女,長女名須卜居次,次女名當於居次,後來分別嫁給匈奴貴族。公元前20年,雕陶莫皋單於去世,昭君自此寡居。

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單於要與漢朝交睦,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加強了匈奴與中原地區的瞭解和交流,使漢匈在科學、技術、經濟、文化等方面互相學習、互相吸收、互相豐富,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昭君出塞以後的60年間,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

昭君出塞是漢朝和親政策的一個成功案例,但對王昭君個人來說卻是一個悲劇。大漠長沙,胡笳悲鳴,駿馬賓士,飲腥食羶,異邦風月,使王昭君總是對故國充滿思念之情,她一個人自思自嘆,無可解愁,只有在馬背上彈起琵琶,聊以消遣。王昭君的琴聲裏總流露出著濃濃的鄉愁和絲絲的憧憬,令人肝腸欲斷,天邊飛過的大雁,看見她如花似玉的美貌,聽了她幽怨悽婉的琴聲,居然不由自主地落在地上,這便是「沉魚落雁」中「落雁」的典故。

據《後漢書》記載:「及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令從胡俗,遂復為後單於閼氏焉。」漢王朝對和親烏孫的解憂公主在其丈夫死後尚能網開一面,將其接回長安奉養,但卻殘酷地拒絕了王昭君回家的請求,這對於獨在異鄉的王昭君來說不啻是個巨大的打擊。後來王昭君在匈奴去世,其墓至今尚存,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城南10千米處的大黑河河畔,冢高33米,青翠秀麗景色盎然,人呼「青冢」。

王昭君的悲喜人生,引起了歷朝歷代無數文人騷客的的感慨,唐朝大詩人杜甫在《詠懷古蹟》《其三》中吟詠道:「羣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謝邀!昭君出塞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因為她的遠嫁,融合了西漢與匈奴間的民族關係,意義重大,流傳甚廣。這些故事,多見於歷史教科書,電視劇,戲劇等,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欲想分享,請去欣賞!


說到昭君出塞,不得提現在流行的一句名言」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出處,「漢元帝之時,匈奴五個單于都想爭奪王位,郅支單於兼併了三個國家,還囚禁了漢使,後來還殺了漢朝的使者谷吉,但是殺了以後就怕了,所以就逃跑了,而後在搶地盤的過程中還對漢朝不敬,還想取得帝位代之,這時候陳湯就出來了願意為將誅殺郅支單於,經幾番攻城略地之後,將郅支單於誅殺後上書中有一段就寫到道:「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裏。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漢書》記載呼韓邪單於看見大敵郅支單於被誅是心喜,但是又懼怕下一個是不是自己,所以主動上書漢元帝表示願意朝見。後來呼韓邪單於在朝見的過程中表示想當漢朝的女婿來表示自己對漢朝的忠心,所以元帝以後宮良家子王牆字昭君賜單於。這就是後世稱為的「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故事。

王嬙,字昭君,據說是湖北秭歸人。少美艷,名傳梓里。

漢元帝時,徵秀女入宮。得入選,集後宮。有宮庭畫師毛延壽者,奉君命書眾女相,呈帝前待選。

眾皆以金賂毛,以盡其美。至嬙,則無金,毛妬恨,逐於嬙畫相眼下點痣。呈帝前。

帝見嬙畫相甚喜。欲侍君寢。毛讒曰:此女雖美,然眼下有喪夫痣,大不吉於君,遂不納。

後匈奴王來朝,索美人。宮人以後宮未得幸者入之。王與帝見嬙,驚為天人。王避席下筵,親執嬙手,曰:真吾後也!

遂入選。

帝細觀嬙,見無淚痣。詢之,嬙道其細末,言無金賂毛,毛逐妬,害奴不進,徒老宮闈,遷延時日。

帝怒極。亟召毛。毛已入呼韓邪帳中匿避。不得,恨入骨髓。

胡俗,女臨嫁,必著夫家服飾。王親持胡服侍嬙,嬙跪而言曰:奴漢人,得幸侍大王巾櫛,然生受漢恩,請入胡地而換之。

接從人琵琶,從容彈而歌之。歌曰:奴婢今日出玉門,只有來生再報恩。漢水雲天相隔遠,相見無非夢中魂!

帝聞之下淚。親執手送嬙上轎,以宮中西域進玉如意賜之,曰:姦邪矇蔽,不得與卿聚,見此如見朕躬。

遂行。至青海,見雪山。下轎而歌:

雪山山雪千年集,荒湖湖水連天碧;

風吹春草底,牛羊東復西。

金鞭駿馬人如璧,聲聲牧笛斜陽裏。

氈帳暮煙飛,郎君歸未歸?……

心思漢地,遂以鏡投水中,破而二,化成日月山。

又歌:紅顏過青海,一去幾時還?

塞草沒馬蹄,朔風吹須鬟。

傷心對寶鏡,回首望鄉關!

一把思親淚,揮成日月山。

入胡境,朝南再拜而受服。逶迤至胡都。都臨深水,有橋,嬙朝南再拜。請於王前:奴有仇人毛延壽,銜切骨之恨,得先除此畜,然後入幃。

王逐拘毛延壽至。命人持刀碎之,毛嚎,嬙大笑,鼓板而歌:爺!娘!

當年一別兩鬢蒼,此刻生死已茫茫!

只盼來生求得報,何期塞北竟成殤!

歌畢,縱身躍入河中,傾刻即沒。

王失驚,亟命人拯救,得之己亡,厚葬之。後冢生青草如藍,逐為青冢。


當年,漢元帝要從三千佳麗中選妃臨幸,無奈人太多看不過來。不像現在有相機給宮女建檔案,他只能派宮廷畫師給美女畫像。一些渴望早日被臨幸的宮女,私底下賄賂宮廷畫師毛延壽,希望他給自己畫像時加個濾鏡,畫得漂亮一點。

明 仇英 《漢宮春曉圖》(局部):毛延壽在給王昭君畫像

耿直的王昭君不肯行賄,畫師毛延壽醜化她,她的肖像面頰被點了一顆喪夫落淚痣,於是在一羣美顏加磨皮的宮女中落選。結局大家都知道了,王昭君沒能進宮當妃子,才會出現在後來與匈奴王朝的和親當中。

學過歷史的都知道,是東漢蔡倫發明瞭紙,雖然在西漢初期就有所謂的「灞(bà)橋紙」,但它是不是能拿來作畫還是個問題,而且單從我們現在的考古發現來看,西漢的繪畫基本都是帛畫和壁畫

西漢繪畫以壁畫為主,用布帛作畫也只是少數,主要還是因為它貴,當時一匹絹帛的價格相當於720斤大米。試想一下,如果漢元帝後宮都用布帛畫像,大家都不要喫飯了,省給皇帝畫美人圖好了!這樣下去百姓怨聲載道,朝廷的忠臣不會炸鍋嗎?

所以萃花總結出的一個疑點就是:西漢造紙術還沒有普及,毛延壽拿什麼畫美人圖呢?

另外,故事中說到毛延壽為了醜化王昭君,在她的臉上點了一顆喪夫落淚痣,光聽這痣名字就感覺不是好面相。西漢的人物畫就已經開了掛似的,能畫出人物臉上的痣了嗎?

有些人可能覺得我有點多慮了,不就是在臉上畫個點嗎,能有多難?我們不妨來熟悉一下人物畫的發展:已知最早的獨幅人物畫作品是戰國時期的《人物龍鳳帛畫》,大家可以看到畫中的人物是側臉,臉部輪廓的勾勒還很拙(you)樸(mo)。(像不像撲克臉?)

戰國 人物龍鳳帛畫 局部

緊接著的魏晉時期,是人物畫的重要發展階段,我們之前也介紹過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

東晉 顧愷之 《洛神賦圖》局部

這時的人物畫仍舊不夠成熟,畫面里人比山還大。整幅畫卷的情緒是用濃烈的背景色彩來渲染;因為身體往男主人公那裡傾斜,就看出來是捨不得他,所以是表情不夠,肢體語言來湊?(大家看到了表情的話知會我一聲)

這個故事裡的第二個疑點是:處於戰國和魏晉中間時期的西漢,已經能細緻地刻畫人物的面部細節嗎?

這是我對於這個故事的兩點疑問,大家如果另有高見的話,歡迎留言~

更多內容,請關注」藝萃」

本文為藝萃原創,轉載請私信藝萃


一直不願意讀昭君出塞、文成入蕃等故事,覺得有些窩心,從一篇網文上看到過一首詩,分享給大家吧,於我而言,很有共鳴。

遺恨當年嘆昭君,

玉貌冰膚染胡塵。

邊塞未安嬪侮虜,

朝廷何事拜功臣。

朝雲鶴唳天山外,

殘日猿悲黑水濱。

十里東風青冢道,

落花猶似漢宮春。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