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偏远的中心

  公路何时成为一道风景了呢?要知道在古代,舟车劳顿可谓苦极,只有李白或者陶渊明这些浪漫派,才能在孤独的旅途中唱出一点点优美的诗句来。也或者在旧时,像沈从文那样土生土长的湘西人,才能掏出心思在山岭间的羊肠小道或者泛着绿光的沅水上,领略这里的风土人情。

  以前沿着水路或者公路的旅行是缓慢的,这种慢,在来不及细细品究山水风情的当下,变成一种怀念的美好,于是我们又去寻找那些能够让人慢下来的地方。

  沿着乡村公路向湘西寻找,大约是最合时宜的。尤其在春天,在白色的山樱与黄色的木姜子装饰的清浅色的山头,土家族的房屋逐次排列成高低错落的村寨,从岩溶台地冲刷而出的溪流,映衬着五彩的阳光,拥抱着广饶的河床,在拐角处堆积出一处处浅滩,已经有年轻人迫不及待地跳入河水中游泳了。于是,经历了一冬蛰伏的湘西,又进入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季节。

  至少在龙山县偏远的011县道旁,我们又看到了久违的小木通爬满篱笆,以及正在扩建中的“惹巴拉”,难以抵达的“吾拉”,这些都是土家语地名,谁能想到呢,这么偏僻的地方曾经是土家人生活的中心。所谓偏远,要看是从谁的眼光来看吧。

  龙山011县道首段,穿过洛塔岩溶台地。

  龙山011县道尾端,穿过洗车河古镇、惹巴拉土家族古村落、隆头古镇。

  龙山011县道支线,015县道,进入土家族母语圣地坡脚乡。

  龙山011县道所经过的地方十分偏僻,与新修建的龙山至里耶镇的省级公路不同,这条县道穿过中国最典型的岩溶台地——洛塔岩溶台地,海拔时高时低,有时公路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豆腐块”(岩溶台地)上蜿蜒,一会又突然降至海拔200多米的河流走廊。在过山车般的升降途中,路途两旁的石林与陡壁组合成湘西境内不可多得的喀斯特美景。

  八面山岩溶台地,仿佛巨大的空中楼阁。 图/卢七星

  岩溶台地,犹如一张桌子铺在大地间

  湘西的岩溶地貌虽然无法与广西、云南、贵州境内成熟的喀斯特景观相比,但也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风姿。尤其在偏离云贵高原外围的龙山县洛塔乡、靛房镇一带,岩溶地貌以孤立的台地、封闭的陡崖以及其上发育的溶丘洼地和洞穴系统为主要特征,外形上看就像“豆腐块”或者一张桌子铺在大地间,地质学术上称这种高耸的空中楼阁为岩溶台地。

  据传洛塔之名,源于境内一座顶部平坦如桌、四周悬崖峭壁环峙的山,这座像桌子一样的山,就是典型的岩溶台地。从空中看,洛塔岩溶台地犹如一个豆腐块,整体为孤立的宽缓向台地,台地东北走向面积达82万平方公里,海拔1000到1437米。从峡谷间俯瞰,洛塔岩溶台地从平缓的谷地拔地而起,四周绝壁断崖耸立,崖壁高100到300米,犹如巨大的空中楼阁。

  而台地上又是另一番景象,整个洛塔台地上是一个喀斯特世界。根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的调查显示,台地周围发育着溶丘洼地、漏斗与洞穴,已发现的溶洼漏斗有106个,大小溶洞314个,构成独立完整的岩溶地貌,是溶洼漏斗和洞穴分布密度很高的地区,被誉为“中国岩溶台地的典型代表”。

  可想而知,攀登上这样的“豆腐块”,陡然上升的盘山公路极具挑战性。我们选择龙山011县道的初衷就是为了能够体验那种坐过山车般的感觉,即在短时间内,通过盘山公路的爬升,将海拔迅速提升到1000米,而后在平坦的台地上欣赏“一览众山小”的美景。

  令人兴奋的是,龙山县境内,犹如洛塔这样的典型岩溶台地,在靛房镇、里耶镇还可以找到几处,如靛房镇的吾拉山、里耶镇的八面山,它们与洛塔一起组成了酉水流域湖南境内最丰富的喀斯特岩溶世界,而龙山011县道正好将它们串到一条线上。

  石林、陡壁、天坑群,无不是地质奇观

  开车攀爬岩溶台地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湖湘地理的户外领队李宏最有发言权。在途经洛塔、八面山与吾拉山时,平常在公路行驶时只需要单手抓方向盘的“老司机”,面临大拐角的S型弯道时,要时刻注意拐弯时的角度,双手抓紧方向盘来回交替,拐弯速度要慢,防止车子侧翻,在海拔1000米的挂壁公路上,出一点差错都是致命的。

  当然,与著名的矮寨公路或者天门山挂壁公路相比,无论是上洛塔还是八面山、吾拉山的公路都温和得多。对于本地土家人而言,岩溶台地是他们日常进出集镇的必经之路,两旁的石林景观早已熟稔。而对于外地人来说,从海拔200米直升至1000米,而后又进入宽敞的高山台地,一路奇形怪状的石林、陡壁、天坑群,无不是地质奇观。

  尤其是在洛塔岩溶台地上奔驰时,公路沿着著名的石林修建了观光走廊,一路可以驻足观赏由流水以及自然崩塌形成的溶沟、溶槽、石牙、石林,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洛塔石林,作为乌龙山国家地质公园岩溶地貌的组成部分,只有在海拔1000多米的台地上才能窥得全貌。石林景观最为独特的部分位于洛塔台地上的楠竹村,当地村民以“五虎赶羊”的架势来形容这片占地69.3平方公里的地貌景观特点。

  只见一块块佶屈聱牙的石头,在流水或风蚀的作用下,耸立在高山台地边缘。石头的地质年代处于二叠纪时期,却是新生代时期出露的岩层,相比较云南著名的路南石林,这片石林个头偏矮,但造型却千姿百态。就发育形态来看,有剑状石林、柱状石林、塔状、蘑菇状等各类不规则状的石林,发育的地质过程可以写成一部岩溶的“发育史”。

  洛塔台地不仅岩溶地貌丰富,台地上的森林覆盖率也很高。与几乎光秃秃的八面山相比,洛塔台地上分布着广泛的落叶树种。经济林中的松树已经发芽,而沿途的山樱花是最绚烂的,论品种有华中樱桃、钟花樱等,以白色、树冠较大的华中樱桃居多,一簇簇生在石牙旁,比保靖、永顺境内看到的,别有一番滋味。

  洛塔台地上地形平坦,但由于地表难以留住水分(碳酸岩盐易受腐蚀,水从地下走,渗入地下成为暗河),经济作物以耐旱的马铃薯、烟叶、玉米为主。尤其是烟叶,在深远的吾拉山也可见到平整的台地,用来种植烟叶、玉米。此外,在历史上,此地也产桐油、生漆,尤其是桐油,曾是湘西重要的外贸土产,龙山县011县道穿过的洗车河、苗儿滩、隆头镇,都是沿着河流形成的贸易古镇,桐油在其中的市场份额都不容小觑。

  缺水,对于岩溶台地上的土家族人而言是必须面临的生存难题。所以与人口拥挤的河流走廊地带相比,洛塔、八面山、吾拉山等岩溶台地上定居下来的土家族人口稀少。由于台地的阻绝与垦荒的困难,这些台地周围的高海拔村庄成为了濒危语言——土家族语最后流传的地区之一。

  撰文/潇湘晨报记者钱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