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11年之後泰國的第一次選舉;2014年軍方政變推翻英拉政府之後的第一次選舉;2017年通過新憲法之後的第一次選舉。

  泰國總理巴育大選前夕赴當地視察交通運輸項目,並表演傳統舞蹈與民衆親切交流。 圖/新京報網

  文 | 任孟山

  3月24日的泰國大選備受矚目,因爲這次民主選舉有三個“第一”——

  2011年之後的第一次選舉;2014年軍方政變推翻英拉政府之後的第一次選舉;2017年通過新憲法之後的第一次選舉。

  時移世易,相較於上次民選,很多內容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

  一、變化的政治勢力:巴育崛起

  歷經五年,泰國政壇上的政治勢力,變化最大的自然是巴育的崛起。

  作爲當年軍事政變後的現任總理,對政治資源的掌控、遊戲規則的更改、社會輿論的影響,在當下都是最有力量的。在這個意義上講,他所在的新興“國家人民力量黨”實至名歸。

  在泰國能夠呼風喚雨的他信和英拉,雖然政治影響還在,東山再起的可能性也有,但不是現在——當下巴育及其背後的軍方力量和王室力量,都十分強大。

  但儘管如此,巴育在歷經6次推遲選舉之後,還是讓民主選舉出現了。

  而他,爲了獲得選民的支持,也在以實際行動爭取選民,擺脫軍方強權人士的“硬形象”,表現和藹可親的“柔形象”。

  巴育如今不僅經常在曾拒絕使用的社交媒體上發佈信息,還跟民衆互動;不僅自編自唱8首歌,還與民同樂跳“尬舞”;不僅把自己的照片貼在向日葵和櫻花的背景上,還發布戴棒球帽和時髦太陽鏡的照片。

  爲了選舉,巴育很拼。

  二、變化的遊戲規則:上下議院

  政治是個大舞臺,誰能成爲主角,不僅是力量比拼,核心的還有遊戲規則。不同的遊戲規則,意味着不同的政治力量如何獲益與獲益多少。

  圖/新京報網

  根據泰國新憲法規定,大選投票先選出來的是下議院,一共有500個席位。其中,350個席位由各個選區民衆直接選舉產生,150個席位按照各黨得票率加以分配。

  跟不少有上下議院的國家相似,下議院屬於由普羅大衆選定,上議院則是指定或小範圍遴選。

  泰國上議院有250個席位,由全國維持和平秩序委員會指派產生,即由軍警高層以及軍警遴選認可的人士出任。

  上下議院加在一起共750名議員,投票選舉總理,獲得超過半數(375個席位)的候選人,將成爲新總理。

  根據預測,巴育所在的國家人民力量黨應該獲得100多個席位。加上上議院250個席位,再聯合些小黨派,過半數不是難事。

  不過,跟政壇會發生軍事政變一樣,只要選舉,就會有“黑天鵝”出現的可能。

  三、變化的選舉力量:“首投族”

  泰國民衆24日在曼谷一家投票站等待投票。圖/新京報網

  18歲至25歲這個年齡段的人,在8年前的選舉中沒有投票權,也就是說,這730多萬年輕人,對自己的人生而言,第一次參加投票。這對國家的投票而言,是新興的選舉力量。

  對於這些“首投族”,其走向很難被精準把握,但他們的選擇確實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左右選舉大局。

  聯繫這些“首投族”,你就能很好理解,曾經拒絕使用社交媒體的巴育爲什麼會做出改變了——在社交媒體作爲傳播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新興一代,對信息的接受與傳播已經有了新方式。

  年輕人,在全球傳播背景下,對選舉會有自己的新理解,對如何用手中的選票影響政治,應該也有不同於父輩的新選擇。

  任孟山(北京學者)

  編輯:王言虎 校對:陸愛英

相關文章